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草原丝绸之路与西域戈壁绿洲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丝路网络中的四大交通干线,是沟通中国与俄罗斯、南西伯利亚、中亚与西方的交通大道,经历了兴衰和再复兴的过程。本文选择了法国的几名探险家、地质学家、外交官和传教士对草原丝路的考察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2.
最近十分欣喜地通读了包斯钦、金海主编的学术著作《草原精神文化研究》(470千字,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年),此项成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研究项目《草原文化研究工程》的子项目。全书分为草原精神文化的生成、草原精神文化的发展、草原精神文化的内涵(Ⅰ、Ⅱ)、草原文化的结构与功能、草原民族的思维方式与价值体系、草原精神文化的变迁、“全球化”语境下的草原精神文化等8章25节。  相似文献   

3.
耶律楚材是13世纪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曾出仕金朝。燕京征召后,随成吉思汗西征中亚《西游录》记载和描述草原丝绸之路走向、沿途人文景观、主要城镇和驿站、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故事,包括中亚自然地理环境和民俗风情等。草原丝路有多条走向。耶律楚材经历的前段由燕京至哈剌和林,出居庸关、经云中、武川、越阴山大漠;后段由哈剌和林至中亚,翻越阿尔泰山、过额尔齐斯河、穿越天山,经伊犁河流域进入中亚。《西游录》是草原丝绸之路的珍贵史料,承载着草原丝路文化的重要遗产。《湛然居士文集》,收录了耶律楚材西征中亚期间的大量诗文,与《西游录》所记为互补,内容更为丰富。"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西游录》和《湛然居士文集》所载内容,将成为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历史见证,具有鲜活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草原文学”是客观存在的一种文学现象。“草原文学作家群”是半个世纪以来所形成的描写草原和草原人民之美的内蒙古蒙汉民族自觉不自觉的集合体。其领军人物就是玛拉沁夫。“草原文学作家群”并不等于“草原文学”流派。  相似文献   

5.
秦人早期的活动地域位于西汉水上游、陇山东西渭河及其支流淠河、牛头河流域,处于丝绸之路的东端、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接触的边缘地带,早期秦文化在诸如和田玉、冶铁术、剑、铜鳆、金器、骑马术、祭祀用马等物质方面与精神文化方面的一些因素,表现出了与北方草原及域外文化的交流,方式则是通过周围或草原文化通道上的早期游牧民族为中介完成的。  相似文献   

6.
草原文学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民族从远古时期就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从广义上讲,马背民族文学,游牧民族文学、北方民族文学都可以叫草原文学。“草原文学”是客观存在的一种文学现象。它的确切含义并不是文学流派意义的草原文学,而是作为蒙古族文学民族性的象征的草原文学或是作为内蒙古文学地域性的标志的草原文学。  相似文献   

7.
新疆地处丝绸之路要道,是东西文化交汇之地,在多元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的背景下,新疆杂话以多元汉文化为基础,借力游牧文化、绿洲农业文化、异域文化因子等异质从而发展了起来,逐渐形成了注重生态和谐、包容异域文化等草原游牧文化的基本内质.  相似文献   

8.
草原丝绸之路是欧亚文明交流的最主要通道,形成时间长,沿线范围广。10—13世纪是草原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各民族文明交流和互鉴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移民是活跃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时期,草原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政权之间的人口迁徙促进了西域和中亚等地区农业、手工业、商贸的发展,推动了中原、西域、中亚地区的技术进步,极大地丰富了东西方民众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彰显了移民沟通东西方的桥梁纽带作用。移民在带来草原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文明交流的同时,也推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发展,对东西方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草原的自然壮美和草原上的风土人情为题材的内蒙古现代草原歌曲具有自然文学的特性和蒙古族文化的内涵,是草原文学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草原歌曲的文学属性、文化内涵、文体结构及修辞手法等特点,探讨草原歌曲翻译的方法和原则,以便使草原歌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研讨会一直是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整合资源,扩大影响,持续推动草原文化研究深入开展,从2009年开始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研讨会改为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并将内蒙古文联、内蒙古广电局、内蒙古博物院主持的三个分论坛纳入其中,使之成为平台固定,机制开放,主题多元,形式灵活的重要专题学术论坛。第六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主题为:草原文化与蒙古族文化。本文将从蒙古族文化与草原文化、草原文化与文学艺术、蒙古族民族电影发展、草原考古文化四个方面,对此次论坛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进行综述。此次论坛将对今后深入研究和展示中国北方草原民族的历史贡献,大力推进草原文化开发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草原丝绸之路历史悠久,横贯欧亚北方草原地带,其路线辐射地区正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聚散生息的核心地区。自先秦时代到蒙元时期,先后崛起的匈奴、回鹘等民族政权相继控制并参与到这条草原通道的中西交通之中。学界对这些政权与草原丝路之间的关系较为重视,并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草原歌曲作为草原游牧生活与生产方式的反映,是游牧文化的产物,近年来因其特有的宁静、辽远之美为众多音乐爱好者所关注,本文将草原歌曲放入草原文学这个大范畴中,分四个时期简要梳理了建国以来草原歌曲的发展脉络,以及不同时期的草原歌曲所体现出的时代内涵;在网络媒介发达的现代生活中,网络已成为草原歌曲传播的重要途径,本文的另一部分内容即是对当代草原歌曲在网络上的传播方式及传播效果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为草原歌曲的进一步发展与传播提供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草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在推动中华民族的历史向前发展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草原文化从历史、地域、影响、底蕴等诸多方面都体现了一个"大"字,要弘扬草原文化必须认识到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涵体现是多种多样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这篇"大"文章.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从文化这一侧面来研究《白鹿原》的“史诗”性。《白鹿原》对中国文化的反映是全面而丰富的 ,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结构的剖析深刻而细致 ,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它还反映了 2 0世纪中国新旧文化的激烈冲突与斗争 ,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理想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15.
马是游牧文明的标志性核心载体之一。马的驯化,特别是马的承骑不仅造就了游牧文明,推动草原文化走向新的发展阶段,也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商贸和文化交流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游牧形态的形成与发展空前加强和提升了草原文化的内聚力、外张力,出现很多彼此联系紧密、特征相近的游牧民族、游牧帝国,将亚欧草原变成游牧文明天下,对世界的民族、文化格局带来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6.
仅仅是题材写了草原的,不进行草原叙事的草原文学,是"伪草原文学"。作者、地域等都是可以变化的"动态"因素,用来界定草原文学都会表现出不稳定性,而作品一经创作出来,其内容和形式都是确定的,因此,应该从作品出发,从内容和形式上共同鉴定什么是"草原文学"。塞夫、麦丽丝的电影是形神兼备的"草原电影",对其作品进行个案分析,或许对界定什么是草原文学不无裨益,至少可以提供一些侧面的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17.
对丝绸之路的发现和文化内涵的解析,尤其对丝绸路历史文化的研究,是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先行之举。丝绸之路的跨国性、历时性及文化多样性,彰显了丝绸之路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效应,坚持世界史观与全局性、比较论证的观点,是推进丝绸之路学术研究的内在生命力,也是当前丝绸之路研究热潮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8.
“海上丝绸之路”肇始于雷州半岛等地古越人文化和南越、西汉的外贸方各,而“海上丝绸之路”又为雷州文化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但雷州文化又未能真正继承“海上丝绸之路”的远涉鲸波、开拓进取之精神,局限于“兴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未能走向以海为商的发展道路,以致民性保守,“惰向外志向,乏进取毅力”。在谁拥有海洋谁就拥有世界的当今,真正继承和发扬“海上丝绸之路”的精神,应是发展雷州文化的应有之义、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丝绸之路是丝绸、瓷器和玉石等货物的贸易之路,也是东西方宗教、思想与文化交流的枢纽。以当代英诗中的丝路形象为研究对象,以跨文化形象学为理论基础,以Nvivo11质性软件为具体工具,通过逐字逐行阅读当代涉及丝路元素的英诗文本,并对其编码赋值,结果发现:当代英诗中饱含着诸多的丝路形象,呈现出乌托邦化、意识形态化和褒贬并生的三大范式,其中乌托邦化丝路形象是当代英诗关于中国形象最为稳定的结构范式。作为英诗记忆符号的丝绸之路,对当代中国文化的西渐与海外中国形象的提升具有镜像宝鉴作用。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可以借由英诗客体输入的丝路形象,为丝绸之路的复兴和丝路文学的景观发掘提供软实力的文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