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爱伦·坡的心理惊悚小说在美国文坛独树一帜,《黑猫》是其中的经典之作。故事中的怪诞情节、暴力谋杀和恐怖氛围带给读者极大的感官刺激和心灵震撼。长久以来,学界多关注该小说中的恐怖美学思想,而忽略了它可能涉及到的道德伦理问题。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出发,分析该小说里潜藏在恐怖面纱之后的罪与罚的道德主题。  相似文献   

2.
科技手段和现代传媒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迅速普及,为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人性中窥探他人隐私的欲望不断被放大。或为满足好奇心理,或为达到商业目的、甚至政治目的,个人隐私屡被侵害,且侵害的手段、情节、后果愈加严重。因此,以严厉的刑事手段对侵害隐私的行为严加规制,成为世界各国或地区的普遍选择。观察各国或地区的侵害隐私刑事立法模式,普通法国家或地区立法模式相对简单,而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普遍采用直接复杂模式。根据我国法律制度的特点,对侵害隐私犯罪适用直接复杂的立法模式是与我国制度环境相适应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3.
钟离春是战国时期著名的丑女,又称钟无盐、钟无艳.从主题学的角度来看,无盐故事在不同时代不同文本中的发展演变,已使它不仅仅是一个丑女的故事.通过从情节流变轨迹透析儒家思想,从人物形象演变折射性别视角,从文本形态分布窥探受众心理,可以反映出无盐女故事所包含的多重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4.
当网络时代带给我们先进技术享受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问题也随之而来。网络缺乏诚信、传播不良信息、窥探他人隐私等问题,这些都在不断地影响着网络环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网络伦理的视角,挖掘这些问题产生的主客体根源,并找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语用预设在电视人物访谈节目中应用广泛。以央视国际频道《高端访问》中的访谈话语为语料,通过分析发现: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语用预设在人物访谈这种会话模式中具备双重性、主观性、共识性等特点,产生的语用效果包括:营造融洽气氛、促使话题深入、实现话轮流畅及提高问话效率。从传播学角度来看,语用预设在受众认知接受心理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优势:“自以为真”的主观预设促使话题深入和拓展,满足了观众的认知心理;共识性的预设易于激起主持人、嘉宾和观众的共鸣,满足了受众的心理认同感。  相似文献   

6.
医用委婉语应用的语场涉及医患及关系、人们求医的心理动因、医生语言对病人的心理影响等.依据医学心理学原理将医用委婉语分为引导治疗类、化解负性应激源类、淡化生物性应激源类、心理意会类、隐含类、尊重隐私类等6类委婉语,并辅以英语实证.恰当地使用委婉语能起到积极的医疗正面效果.  相似文献   

7.
公益广告语常常运用曲隐意旨的方式达到宣传理念的目的,体现了含蓄之美。其含蓄美主要通过运用修辞手法来实现,以此迎合受众的传统审美心理,吸引受众积极参与广告语的解读,调动受众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从而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电视媒体的竞争中,将娱乐因素融入到节目中成为电视媒体赢得收视率的重要途径,电视新闻也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娱乐化的道路。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角度来看,新闻娱乐化一方面使得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把受众的本能欲望作为新闻价值选择的标尺;另一方面,媒体提供给受众的新闻成品又刺激了受众潜意识中的“暗影”。  相似文献   

9.
小丑作为世界戏剧史上的经典角色,经历了谐趣—悲情—恐怖等一系列的形象流变。这种流变造就了如今影视作品中小丑"恐惧又迷人"的受众心理认知,文章借助相关理论分析了该认知产生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0.
浅谈大众传播中的受众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众是传播系统中非常重要、非常活跃的因素 ,是产生传播效果的关键。对受众研究的出发点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谈 ,从受众的认知心理、受众的需求心理及受众的心理效应来对受众心理进行整体把握 ,积极争取主动 ,进行前馈式的受众研究 ,这样会更能有效地把握受众心理的走势。  相似文献   

11.
电影悬念设置是各种类型的电影中普遍存在的,它既是电影叙事手段又与观影心理密切相关,承担着调动并维持观众观影兴趣的叙事功能。对电影悬念的理解是与其他虚构类叙事性艺术的悬念问题紧密相联的。悬念是创作者通过对某些特定信息(往往与生死攸关的危险、令人期待的欲望等有关)予以隐藏或强调的叙事技巧在虚构叙事性文本中所预设的,引发接受者产生期待(正向度情感)或恐惧(负向度情感)等不确定性情感反应的叙事活动。悬念具有跨媒介性质,电影以其特有的媒介和表现方式,拥有了更加复杂的悬念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2.
韩国恐怖题材电影以其贴近生活的真实,洞察人性的弱点,以及独特的风格和内容,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观赏和审美心理感受,使其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3.
娱乐的背后——中国电影接受心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能否准确认知和把握接受心理,对电影的创作、生产与接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当下,接受心理往往被人们简单化为单纯的娱乐追求,因而时常造成电影创作和接受之间的错位。实际上,受众对电影的接受,取决于受众的深层心理需要和基本接受习惯,当今,人们主导性的心理需求则是归属需要和认知需要,认知到这一点,是中国电影获得良好传播效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现代日记体小说的文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克 《东方论坛》2008,4(1):61-65
作家私密性体验的表达冲动以及读者的窥视欲望从根本上孕育了中国现代日记体小说的重要文体特征。它们分别是真实与虚构的交织、时间形式的建构和私人空间的开掘。  相似文献   

15.
积极心理学是当今时代下心理学界所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研究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应用到了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中,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教育的时效性。通过积极心理学的教学观念,将心理学视角下的健康教育深入大学生的日常教学当中,进而能够深入挖掘以及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全面优化大学生的心理教育的环境,进而用更加先进的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并帮助大学生构建更加完善的心理观念。  相似文献   

16.
艺术的创作一直以来就注重审美效果,这一重视发展到极致就是西方上个世纪的接受美学。在艺术领域里,接受的重要性在电影、电视剧中就更加的重要,因为其高额的投资最终需要观众来买单。如此的高风险就要求影视的创作者深入把握观众的审美文化心理,特别是民族性,努力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进行创作。另一方面,伴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威胁,民族化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影视的创作,而且成了衡量影视剧好坏的一个潜在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探讨观众的审美文化心理就有了双重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的课件资源建设中,知识以罗列的形式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简单的知识关联不能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设计了针对网络影视课件设计的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网络影视课件学以心理学为基础,以影视艺术为载体,以教学设计模式为框架建立全新的教学资源建设模式,充分分析受众的心理状态,利用影视的手法,实现对知识资源的二次加工和重新组合,突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学具有人本性、过程性、动态性、平等性、故事性、画面性等特点,为学习者建立一种"忘我"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习者学习主动性,让他们真正找到学习的乐趣,进而利用自身对知识点的综合整理能力,不断构建出大脑中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高效学习目的。  相似文献   

18.
斯蒂芬·金的小说《手机》是一部提高惊悚"段位"的艺术作品,他风格独到的创造促使惊悚小说全面升值,同时也涵盖了一些现代式创作的含量。在情景的设置中作者通过人们日常所用的手机,将科技和文学进行巧妙的结合,利用独到的创新手法塑造出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科幻艺术空间。小说将重点放在了对那些再也不能平常的幸存者的刻画上,最终,随着整个故事情节慢慢落下,那些在死亡中挣扎过来的人一定能在最后寻到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9.
审美需要作为一种精神需要 ,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生理基础 ,它是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在个体身上的一种转换形式。由于社会现实条件和社会文化规范的阻碍与压抑 ,以及文化表达机制和认同机制的共同制约 ,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会转化为深层的心理欲望 ,而心理欲望在趋向于满足和这种满足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矛盾中 ,人们以对象化的方式来达到想象性的实现和满足  相似文献   

20.
电影片名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媒 ,正日益受到各国的关注。电影的翻译既是介绍异域文化的一种简洁直观的手段 ,又是传播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而电影片名的翻译又是影片翻译中的重中之重。着重从语言、文化的差异及观众效应 ,即观众的期待视野、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等角度阐释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