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近现代 ,苏联对华外交具有双重色彩。一方面 ,苏联对中国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帮助 ,在七七事变以后的一段时间里 ,苏联是唯一向中国提供过实际援助的国家。另一方面 ,苏联在给中国援助的同时 ,也做了许多损害中国主权与利益的事情。以往人们对苏联对华援助有较多的论述 ,而本文只打算侧重剖析一下苏联在日本侵华期间损害中国主权的事实。希望对人们认识有关历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朝鲜战争爆发后 ,中国出兵朝鲜。我军武器装备落后 ,急需苏联援助 ,但苏联政府在援华抗美问题上顾虑重重 ,经历了答应出动空军支援到临阵变卦再到积极援助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中国对非援助的实践经验与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中国对外援助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历史沿革的回顾,说明中国对非援助的发展脉络与中国对外援助的政策和历史沿革紧密相连,援外实践也在过去50年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发展干预为特点的支持性援助体系,为有效帮助非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不同的模式。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以及西方发展援助方式的变化,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在形式、援外管理体系以及与西方社会在国际发展领域的合作等方面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4.
苏联政府在首次国共合作时期,到底为孙中山的黄埔办校建军事业提供过多少军用资金和武器装备?学界对此长期以来一直未搞清楚,也无专文进行论述.依据苏方解密档案之记载,它在1924-1926年间陆续向国民党政府提供了约600万卢布的军用资金,其中近200万卢布用于黄埔军校建设的常费等开支,另400万卢布左右则用来购买各类军事器材,并将它们一批批运抵广州.尽管苏联的这些资金和武器是以贷款提供给国民党政府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其在援助孙中山之革命事业方面,曾起过巨大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国民军是中国1920年代的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苏联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前提下援助中国革命,国民军是其继南方国民政府之后的又一个援助对象。苏联对国民军的援助覆盖第一、二、三军,援助的形式分派遣军事顾问组和经费物资支援。苏联的援助使国民军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加强,促进了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但因为苏联援助国民军的实用主义态度,使得援助效果受到影响。给人们的启示是:中国革命必须依靠中国自身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从1937年七·七”事变至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苏联在中国抗战问题上实行两面外交,即一方面向日本表示和平,避免卷入中日冲突;另一方面同情和援助中国抗战,希望中国削弱日本。这种政策,既维护了苏联的安全,客观上也支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  相似文献   

7.
租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实行的一种对盟国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的政策。德国进攻苏联以后,英美立即与苏联捐弃前嫌,并很快开始向苏联提供援助。虽然1941年10月签订了第一次对苏租借协定,但1942年6月才正式将对苏援助纳入租借的框架。不过,与英国和所有其他受援国不同,苏联享受的是"无条件援助"和优先地位。由于生产和运输能力等各方面原因,1943年之前运到苏联的租借物资很有限,远未实现协定的承诺。此后对苏租借情况大大改观,大规模租借武器和物资的到来,对苏联大举反攻并直捣柏林发挥了重要作用。租借法规定,租借只是战时的援助政策。到战争后期,因租借物资涉及战后重建问题,美苏第三次和第四次租借谈判分歧加大,步履艰难,甚至在德国投降后出现了中断租借援助的情况。虽然美国很快收回了停运和返航的命令,且通过"管道"协议妥善处理了租借剩余物资问题,但美苏之间的隔阂和矛盾并未从根本上消除。租借是盟国对法西斯作战的"胜利武器",却未能成为昔日盟友在战后的"和平工具"。  相似文献   

8.
1970年代初,苏联对埃及的军事援助问题成为影响苏埃两国关系的主要因素.由于美苏缓和、苏联与萨达特对在处理阿以争端理念上的分歧等方面的原因,苏联对埃及采取了保守的军事援助措施,并将援助承诺一再搁置,这引起了萨达特对苏联的不满,进而导致了苏埃关系的恶化.苏联对埃及的军事援助政策,是使苏埃关系走向破裂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对苏埃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十月战争后,美国和埃及复交,而苏埃关系逐步走向终结,美国有效地防止了苏联势力在中东的进一步渗透.  相似文献   

9.
苏联对中国东北的政策是中共实现夺取东北战略目标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外力因素。苏联政策的调整,使中共夺取东北的战略部署经历了三次变化,即:由“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到“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再到“夺取大城市和交通要道”,从而对东北解放战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04年以来,中国加大了对塔吉克斯坦的援助力度,对该国交通、电力等行业提供大规模信贷支持,这些项目的实施扩大了中国在塔吉克斯坦的影响.但在援助中也出现了一些诸如企业形象、援外项目后期经营和还贷、劳工冲突及塔方忧虑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应努力使援助行为与援助理念相一致;加强援助援助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援外人员素质;适当提高人道主义援助份额.这有助于双边关系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半个世纪前,在中国历史最为关健的时刻,以刘少奇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纵观世界和中国战争风云的变幻,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及时地提出了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伟大决策。这个决策的形成,主要原因有抗战胜利后美苏对华的策略、中国国内政局的多变和东北特殊的战略地位等三方面,为三大战役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在这种政党制度内,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议政党,表现为在政治上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共存、平等合作、民主协商、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政党关系。这种政党关系既不同于前苏联的一党制,也不同于当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在中国政党制度中,政党地位的体现,政党关系的形成,蕴含着政党和谐的积极因素,这样使得中国政党间的合作与协商,既体现了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一致性,又反映各阶层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和谐政党关系,奠定了中国社会和谐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3.
全面抗战时期,共产国际、联共(布)对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给予了密切关注:维护毛泽东在中共党内的领袖权威;帮助中共开展马列宁主义学习教育;指示中共拓展党组织和健全组织制度;建议中共加强干部管理工作;规劝中共纠正整风运动中的偏差。共产国际、联共(布)的这种关注,对于中共加强自身建设及其领导人民争取抗战的胜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933年6月,川陕苏区先后召开了两个十分重要的会议——川陕省第二次党代会和木门军事会议。川陕省第二次党代会对根据地的未来作了明确的战略定位,规划了清晰的发展蓝图,全面部署了党和苏维埃政权的建设、红军扩编和整训等各项工作;木门军事会议就落实党代会的决议和精神,特别是有关部队扩编与整训作出了详细而具体的安排。这两次会议联系紧密,意义重大,是帮助我们解读这一时期川陕苏区历史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5.
“华北事变”前,南京国民政府在积极“剿共”的同时,也进行了一些具体的抗战准备。这一时期的抗战准备可细分为两个阶段,每一阶段既有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的抗战准备,也有思想文化方面的抗战准备,具有韬光养晦、隐秘进行,“安内攘外”、矛盾交织,依赖外援、受制于人,全面准备、持久抗战,由虚到实等特点。这一时期的抗战准备一方面为“华北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进行全方位的抗战准备奠定了基本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南京国民政府的综合国力虚弱,特别是南京国民政府的阶级本性及其执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路线大大制约了这一时期抗战准备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探讨抗战中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后,南京国民政府对八路军的军械补充问题。按照双方当初达成的协议,八路军作为国民革命军作战序列,其待遇应与其他国民党军相同,但实际上除了编制内的军饷和被服外,国民政府极少给八路军补充武器,仅给予必要的弹药。随着八路军的发展,蒋介石更担心其势力尾大不掉,1940年前即停止对八路军的武器弹药补充,不久又停发了八路军的医疗等物资和军费。虽然国民政府对八路军的军械补充较少,也不积极,但这些军械装备对抗战初期的八路军还是起到了一定的帮助。探究抗战期间南京国民政府对八路军的军械补充问题,可以作为考察国共第二次合作的一个独特视角。同时,探究此一问题,也可借此明了共产党是怎样在抗战艰难的情况下一步步壮大,最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对抗战史的研究必须坚持正确历史观的指导,必须要用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  相似文献   

17.
全面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8月,陕北公学在延安成立,李维汉是陕北公学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在陕北公学工作期间,始终坚持统一战线、抗战建国以及党性办校的管理理念,同时贯彻民主教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及学员间应同步学习等教育思想。李维汉管理理念和教育思想在陕北公学的贯彻,培养了一大批抗战干部,丰富了干部教育的内涵,不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奠定了中共干部教育的基调。  相似文献   

18.
综观苏联政府在抗战前期积极援华实际过程 ,其积极援华的原因有五 :一是苏联面临着严峻的战争总形势 ;二是远东形势日趋严重 ;三是苏联所面临的国内环境 ;四是以援华为先决条件 ,防止蒋介石政府对日妥协和反共情绪的增长 ;五是以援华抗战为苏日谈判的重要条件 ,迫使日本彻底放弃其“北进”计划。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华中抗日根据地对地方武装的成功改造,是新四军统战工作的一个鲜明特色。华中抗日根据地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审时度势,灵活运用我党的方针策略,从组织、思想和作风上对地方武装进行改造,充分壮大了我党掌握的武装力量,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