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海运之法,自秦已有之。但一直到忽必烈统一南宋之前,南北海上运输并不发达,更谈不上用之以足国用,忽必烈统一南宋之后,定都在燕。“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抑给于江南”。但从江南运粮到大都,不仅漕运的数量有限,而且旷日持久,不能解决日益增长的粮食和手工业品的需要。为了便利东南地区粮食对大都的供应和大都方面与东南沿海国外贸易的联系,元世祖忽必烈便在至元十九年(1282年)开始试行海运。  相似文献   

2.
张易是忽必烈金莲川幕府中邢州集团的重要成员,也是元初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从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到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历任元廷参知政事、中书右丞、平章政事、枢密副使等要职,成为有元一代为数不多的政治地位显赫的汉人之一。然而,在复杂的蒙、汉、色目人之间的民族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革新  相似文献   

3.
至元二十五年正月,奉忽必烈之旨,杨琏真伽召集江南禅、教代表在燕京(今北京)辩论。本文对此次廷诤进行了疏理,认为参加辩论的禅宗方面主要是临济宗僧人,而教派方面是天台宗、慈恩宗僧人。廷诤的导火索是禅教两派对寺院所有权的争夺。忽必烈利用了此次廷诤,打压禅宗,达到各派平衡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元朝忽必烈时代,我国的科学有很大发展。其主要原因是各族科学家和其他劳动者辛勤劳动的结果,但与忽必烈识人才、重科学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忽必烈很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元史》卷四记载:“帝在潜邸,思大有为于天下,延蕃府旧臣,及四方文学之士,问以治道。”。中统二年(1261)四月,他命宣抚司官员在“劝农桑,抑游惰”的同时,还要“举文学才识可以从政,及茂才导等,列名上闻,以听擢用。”(同上)。至元十二年(1275年)忽必烈又特别派人到江南去“搜访儒、医、僧、道、阴阳人等。”  相似文献   

5.
元朝是以蒙古族贵族为主体的蒙、汉族统治阶级的联合政权。 蒙古族在中原地区的统治,是从公元一二六○年忽必烈即位并定都大都(今北京)开始的。忽必烈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为了维护蒙古族统治者的统治,他曾向内地一些汉族隐士“问以治天下之大经、养民之良法。”根据刘秉忠等人的建议,元世祖忽必烈在政治制度、经济政策、使用前朝隐士、兴办学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 首先采取了“重农为本”和“用贤为先,用贤则天下治,重农则百姓足”的治国安民方针。这样的治国方针的实现,必然要有求于教育、科学的发展。因此,元朝“世祖皇帝设官分职,征用儒雅,崇学校为育材之地,议科举为取士之方,规模宏远矣。” 元朝统治者为了加强教育,忽必烈即位后,及时于元统二年十二月甲戍,“诏整治学校”,在建国初期,建立了管理学校的机构——集贤院。集贤院的任务是“掌提  相似文献   

6.
元中都遗址     
《社会科学论坛》2012,(10):259-F0003
元中都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北县城北五十公里处馒头营乡。由元世祖忽必烈的孙子元武宗海山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次年立中都留守司兼开宁路都总管府,以及虎贲司、光禄司、银冶提举司及中都万亿库等官署,成为与和林、大都、上都齐名的蒙元四大都城之一。至正十八年(1358),被红巾军烧毁,成为废址。  相似文献   

7.
正中华书局1976年点校本《元史》卷九《世祖本纪六》记载至元十三年,忽必烈差官考试汉地儒户,最终确定免差的儒籍数额:"(至元十三年)三月戊寅,敕诸路儒户通文学者三千八百九十,并免其徭役;其富实以儒户避役者为民;贫乏者五百户,隶太常寺。"(第180~181页)至元十三年三月戊寅,即至元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此次汉地试儒,其中主试河南的是王恽与陈祐。《元史·王恽传》记载:"(至元)十三年,奉命试儒人于河南"  相似文献   

8.
元代佛教,是指“元世祖忽必烈登基至元顺帝妥兲?睦儿退出大都这百余年间佛教在全国范围传播发展的史实。”①这百余年间的佛教上承宋代、下接明代,构成了中国佛教史篇章中的重要一页。在元代蒙古政权的统治下,这一时期的宗教信仰呈现了多元化发展的态势。特别是藏传佛教,在元代  相似文献   

9.
17世纪蒙古史家以忽必烈系 ,特别是以元惠宗后代为正统 ,否认非忽必烈系后裔窝阔台系或阿里不哥后裔曾几度登上汗位的事实。为此他们不惜对北元蒙古汗系任意篡改 ,对非忽必烈系后裔或者索性不提其家族 ,或者把他们统称为忽必烈后裔。 17世纪蒙古编年史的这种曲笔 ,反映了蒙古史家的忽必烈系正统观。  相似文献   

10.
史料记载,汉语中指称外语的词语始于13世纪的元代至元二十六年夏五月,忽必烈在元大都设立回回国子学,培养外语人才,教习波斯文、亦思替非文等.[1](P7-8)当时以"专名+类名"的方式指称外语.  相似文献   

11.
13世纪中叶,在蒙古政权对南宋的战争中,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久且最为惨烈的是对四川地区的进攻。这场战争从元太宗窝阔台六年(1234年)征蜀始,到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六年(1279年)四川完全平定,持续了45年。巩昌汪氏家族成员及其军队作为一支主力军,参与了进攻四川战役的全过程,并且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元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北方草原游牧民族——蒙古族继契丹和女真分别建立的辽、金王朝之后建立的另一个封建王朝。自忽必烈于1260年即汗位,1271年始定国号“大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国,建都大都(今北京),至1368年灭亡,共计不到一百年的时间。这一时期虽然比较短暂,但在统治集团中也出现了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们不为民族偏见所囿,主张以较先进的汉族文化改变北方游牧民族较为落后的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性质的转化和民族间的大融合。这些主张和措施大大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生产的发展,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统一与进步。他们的法律思想及其著作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天爵其人,就是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耶律楚材之后很值得研究的重要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3.
忽必烈于1260年即汗位后,鉴于“祖宗肇造区字,奄有四方,武功迭兴,文治多缺,五十余年与此的矣”的历史局面,在其即位诏书中宣布了“爱当临御之始,宜新弘远之规。祖述变通,正在今日。务施实德,不尚虚文”的革新主张,接着在建元诏书和南喻诏书中提出了“务一万方”,“见天下一家之义”使国家大统的执政方针,并把为之所采取的措施“随诏以颁”。到1264年,忽必烈在所采取的方针政策大见成效的基础上,把初立“中统”之元改为“至元”,并在改元诏书中相应地提出了“应天者惟以至诚,拯民者莫如实惠”的理论,做为自己所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14.
元朝何以称“元”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历代所用国号或源于当初封地之名,或以开国皇帝封号定,其余种种,不一而足。而以文义定国号者则始自元朝。元朝为蒙古所建,1206年,铁木真统一各部,尊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至元八年(1271)十一月,元世祖忽必烈采纳...  相似文献   

15.
蒙古 (元 )水军是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快、规模最大、发挥作用最强的水军之一 ,在中国水军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形成发展可分为初创、鼎盛和衰落三个时期。初创期大致起自成吉思汗晚期 ,至蒙哥汗时为止 ,这期间南方的金、南宋为主要敌人 ,尤其是在对南宋的作战中 ,逐渐成为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鼎盛期大致在忽必烈时期 ,此间 ,这支水军承担了江、河、湖、近海的防卫任务 ,参与了大规模的海外作战及大规模的海上粮食运输。忽必烈统治结束后 ,元水军逐步进入衰落期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除了使用贝、帛、金属货币以外,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汉代的白鹿皮币可以视为纸币的滥觞.唐代有“飞钱”,宋代则有“交子”、“会子”,它们都可以说是纸币的前身.真正使用纸币作为全国范围的通货,开始于元代.它还是世界最早的纸币,而且通过元王朝的国际交往,影响也遍及世界,其历史意义是极为深远的.1元代发行纸币,大致可分三个阶段:从元世祖忽必烈掌握政权的最初二十年内(公元1260年—1280年),这是纸币发行的初期,这时币值是稳定的,流通状况是良好的,这算是第一阶段;从元世祖末年,约自至元十八至至正十年(公元1280年—1350年),大量发行了至元钞和至大银钞,纸币从稳定转入了逐步贬值的第二阶段;从至  相似文献   

17.
元朝自1264年定都燕京,粮食及各种手工业品和珍贵的特产等,主要仰给于东南。早在至元十二年元朝就开始从江南运粮,只是从江南运粮至大都的内河航运却不够方便、畅通。当时,伯颜曾访问自江淮达大都的河道(?),后来伯颜平定南宋渡江回京师,即同枢密副使张易与同知赵良弼说:  相似文献   

18.
元代的疆域     
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八年(1271年)定国号为元,建立了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灭南宋,统一了全中国。元代的疆域,较之汉唐盛世更加广阔。《元史》“地理志”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代中央设中书省统管全国行政,地方设行中书省,下有路、府州、县等行政机构。全国有十一个行中书省,一百八十五路,三十一府,三百五十九州,一千一百二十七县。据明末清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所著《读史方舆纪要》“元代州域形势”所载,全国的疆域范围是:  相似文献   

19.
论元朝与伊儿汗国的关系徐黎丽忽必烈和旭烈兀是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次子和三子。1258年,旭烈兀在波斯建立了伊儿汗国。两年之后,忽必烈在中国建立了元朝。他们两人为发展双方的良好关系打下了基础。由于忽必烈统治时期的元朝(1260─1294)与伊儿汗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上承译注(二)。在这部分译注中,除去继续像译注(二)中那样记载噶玛巴什的传播佛教的事绩外,着重叙述噶玛巴什与蒙哥及忽必烈的关系。噶玛巴什虽然最初于1255年受忽必烈之邀赴蒙地与忽必烈王子相见,并受到忽必烈的敬重,并希望噶玛巴什留在忽必烈身边。但噶玛巴什却希望并请求回西藏。可是1256(龙年)身为汗王的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