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视史学是李达学术思想的一大特色。李达认为史学是各门学科的基础,他说:“历史很重要,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是社会科学的中心一环”①。虽然李达主要不是历史学家,但作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之一,他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其史学思想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李达的历史理论及其对中国史学的影响在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有三李(李大钊、李达、李汉俊)并称之说。三李的学说各有特色。李大钊主要宣传了唯物史观。李汉俊以宣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见长,李达则以科学社会主义为…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李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着眼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对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他的早期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探讨这一思想,不仅有助于深化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促使人的生存发展问题即民生问题成为社会主义运动的主要目标诉求,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李达同志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启蒙思想家,他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上,作了不少贡献。其中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宣传、阐述,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早在建党前夕的1920年开始,李达同志就主编《共产党》月刊并发表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号召“举行社会革命,建设劳工专政的国家”。建党后不久,1921年9月,他主持党的第一个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翻译出版了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著作:《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马克思的另一部关于国家学说的重要著作《哥达纲领批判》早期的中译本:《德国劳动党纲领栏外批评》,也是他翻译的。直至三十年代,他编写了《社会学大纲》,进一步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综观李达论著,他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介绍,突出的有三个方面,即:①重视和强调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科学性;②系统地阐发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观;③突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一些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李达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和教育家,他的革命实践和理论活动,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他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的伟大人格,为后世楷模,他的道德文章,为世人所景仰。最近由湖南出版社隆重推出的《纪念李达诞辰一百周年——中国现代哲学与文化思潮(续集)》就是一部论述李达的理论贡献和光辉业绩的新著,是近年来理论界、学术界学习和研究李达的一个新的成果,是献给李达英灵的一束鲜花。这本书虽然是一本纪念文集,但又是一本具有自身特色和学术价值的理论著作。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是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立的基石。但是,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认识和研究,往往着重在生产关系方面的抽象研究,而忽视了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生产力的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进行了创造性认识和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生产力观,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一、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赖以建立的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对一切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深化对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问题的认识 ,必须着力关注邓小平理论的思维视界、本质特色和实践价值等问题 ,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化 ,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科学化。“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明确提出 ,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内涵 ,构成了社会主义的实践主题。在邓小平理论中 ,“实践主题”的明确提出源于对“生产力问题”(即“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的极大关注 ,并使“生产力问题”得到提升 ;另一方面 ,“生产力问题”既导引出“实践主题” ,更深化了“实践主题”。邓小平理论在“生产力问题”上的重大创新价值 ,不仅在于强调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价值目标意义 ,更在于强调了要从实践上创造性地探索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最终标志着社会主义已经开始由最初的“理论设想型”经“经验主导型”向“科学实践型”的飞跃  相似文献   

7.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思想家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达也对妇女解放问题进行了探索.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剖析了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及近代女权运动的由来,分析妇女解放的现实途径,并积极参与推进妇女解放运动的实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妇女思想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当时的妇女解放运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也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妇女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一、关注人的现代化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鲜明特色关注人、研究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出发点和一贯主张。因为“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①。马克思研究人的问题有两个鲜明特点,其一是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第下次把生产力与人的本质联系起来,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也即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他说:工业“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②,又说:“发展人类的生产力。也就是发展人类天性的财富这种目的本身。”③其二是马克思又把人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本质联系起来,认为社会…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经济学在现代仍然在政治经济学一面大旗下发展,不仅不合时宜,也违背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我们已经从马克思的生产关系所有制理论发展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一步还可以从他的要素生产及其生产力理论和生产关系依赖理论,分别发展出马克思主义的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这种发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理论需要,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革的实践需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完整的马克思文本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以下几个方面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论是一致的:(1)社会主义要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交往关系的普遍发展为前提,只有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创造出这个前提;(2)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斗争,而是这三者之间的相互适应,形成优化有序的稳定开放系统;(3)以人为本同强调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致的,同马克思的解放理论也是一致的;(4)股份制是公有制、“重建个人所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的决定,是对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论的创造性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又一重大成果,是当代中国实际与时代精神的哲学精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大发展。它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思维方式;“照辩证法办事”的发展哲学;以生产力论和“三个有利于”标准为中心的历史唯物论。这些既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色,也是它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深刻揭示了当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阐明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的变革作用。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发展。认真学习和理解这一重要思想,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揭示了当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学说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1844年,马克思在批判蒲鲁东的唯心史观时,就曾把科学和技术成就列入生产力之中。恩格斯在他的第一部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曾尖锐地批评了当时的经济学家,指出他们忽视科学的  相似文献   

13.
李达同志逝世到现在,已经二十年了.如果说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是给人类带来火的光明与温暖而自己却备受磨难的英雄,那么李达则是将马克思之火带给中国人民而无私地献出自己一切的革命先驱者之一.他在中国社会变革最激烈的年代里用笔和舌战斗了一生.他既是一位满腔赤诚热爱人民的革命家,又是一位富于开拓精神、具有严谨态度的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卓有成就的教育家.在他坎坷而又丰富多彩的一生中,贯穿着一条红线,那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无限忠诚.半个世纪以来,他始终信仰马列,追求真理,为主义而献身.他这种对马克思主义忠贞不渝的精神,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将永远鼓舞人们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有重大贡献。其贡献主要是 :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列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 ;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  相似文献   

15.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研究生产力发展规律是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目标的需要,对于新时代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在新中国成立70余年的光辉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锐意进取、拼搏奋斗,历经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三大历史性跨越。立足于“站起来”,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立足于“富起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立足于“强起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新的唯物史观范畴。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与历史任务的变化,对于培育和发展生产力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发展,这些理论探索和实践是与不同时代生产关系与生产资料等的发展实际相符的,也是相互联系、一脉相承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历程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不断完善是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前提,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当前要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等一系列措施,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  相似文献   

16.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战略家毛泽东同志,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繁荣富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振兴中华,把中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强大的现代化国家,这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和一切爰国的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毛泽东毕生为之奋斗的宏伟目标。从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立志为“改造中国与世界”而奋斗,到他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毛泽东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呕心沥血、艰辛探索,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理论和方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以往有这样的解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阶级斗争学说”(《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145页)。我认为这个说法是失之偏颇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时,总是把阶级斗争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结合起来;认为阶级斗争是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道路,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阶级斗争的最终目的。“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  相似文献   

18.
到目前为止,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继列宁和毛泽东之后,全面而准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作出具有划时代重大贡献的就是邓小平同志.他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高度,以无产阶级革命战略家的眼光,科学地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全面、准确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新的贡献.一、坚持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研究新情况,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共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坚定地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他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①因此,他在思考问题和判断事物的是非得失,运筹设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时,都是从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科技和经济基础薄弱,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基本国情出发,首先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在这个很长的历史阶段,我们面临的一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认为现代社会发展有两个模式而不是一个模式,一个是人们熟知的“阶级斗争模式”,另一个是马克思晚年在《资本论》第3卷提出的“技术进步模式”。这两个模式都以唯物史观为原理,但在解释和指导现代社会发展上各有侧重。“技术进步模式”认为“让科学忠告资本退位”,工人阶级的知识化将使资本家阶级‘成为多余的人”,“技术进步模式”适合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是马克思“技术进步模式”的理论自觉和实践回归。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看法,他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人的素质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对知识分子的期望,都是“技术进步模式”的展现和再造。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逝世已经一百年了。一百年前,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墓前说:“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一百年来,尽管马克思主义的敌人竭力歪曲和攻击马克思主义,一再宣布马克思主义已经被“驳倒”,然而,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却得到了广泛传播,在斗争中日益取得了辉煌胜利和巨大发展。 我们今天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要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努力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