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位礼仪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在礼仪形式中有一种注重方向和位置的礼节,我们不妨称之为“方位礼仪”。方位礼仪在中国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产生于古人对方位的尊卑观念。古人对上下、前后、中左右、南北东西,都附加有特定的尊卑含义,明显地反映了封建等级制度下的伦理思想。方位礼仪一经形成,又为儒家思想所规范,载入经典,成了一种重要而严格的礼节要求,故而逐代沿袭、久久不衰。任何现代文化都是在古代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研究并发展现代的方位礼仪,就应对古代的方位礼仪有所了解,以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相似文献   

2.
论古人是如何看待方位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人的方位概念源于其对宇宙的认识,古人对方位词的解释也源于宇宙观。从方位概念的产生及所指,我们可以窥探到古人对于空间的观念及对宇宙的认识,这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古代的其它文化现象无疑会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一、尊左卑右和尊右卑左老子说;“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可见,对中国人来说,从“左”或从“右”,不是一种盲目的任意行为,而是遵循着某种文化规定的.从古籍所述中国人对于“左、右”方位的选择看,大致表现为如下的规律,即.从阴阳观念出发,中国古人尊左卑右;从权力崇拜出发,中国古人尊右卑左.阴阳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一个出发点,“一阴一阳之为道”、“天下万物,皆由阴阳”.受这种观念支配,世界在古代中国人眼里成了一个阴阳组合的二元模型.既然阴阳无处不在,自然也就渗透在中国古人的方位概念中.中国古代创世神话曾记录了盘古垂死化身,“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古以“日为至阳之精”、“月为众阴之长”,盘古左眼化为太阳,右眼化为月亮,隐含了左阳右阴的文化对应.这种左阳右阴的对应关系,在中国文化系统中极常见.  相似文献   

4.
若水同志说:“……说先有石头,后有石头的观念,这是没有问题的,因为石头是自然界的东西。可是说到桌子、房子一类的东西,情形就不完全一样了。”严家其同志更明确地说:“人们关于自然的东西的观念源于其存在,而关于人造的东西的观念却先于相应的存在。”这些提法,在我看来,都是不够完整的。因为人类所创造的东西,不论是在自然领域、社会领域和思维领域,并不全  相似文献   

5.
论“著(着)”语法化的南北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位介词和体貌标记同音是汉语方言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同音现象说明了六朝以后共同语中“V+在+N(L)”逐渐取代了“V+著(着)+N(L)”,汉语方言却保留了“V+著(着)+N(L)”格式。“著(着)”从动词到介词再到体貌标记语法化的过程存在着南北差异,这种南北差异形成的原因在于北宋北方话完成貌标记“了”的大量出现,阻止了动态动词后面的“著”字虚化为完成貌标记。  相似文献   

6.
论转变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转变观念成了人们经常说到或听到的一个词。往往在不经意当中,我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甚至来不及反思:观念究竟是如何转变的?一、以实践发展的新要求为根据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所形成的看法和认识。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217页)。因此在处理观念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上,应该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人们只能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并通过这种活动来改造…  相似文献   

7.
一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观念形态,首先必须了解观念是什么?它是由什么东西决定的?我国现时期的观念形态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什么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观念作为哲学上的一个概念,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广义的观念与意识、精神同义;狭义的观念与思想同义。观念作为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其广义是指一切由认识作用而产生的感觉、知觉、幻觉、错觉、想象、表象、概念等的总称,包括依外界刺激引起的和不依外界刺激而引起的两类;其…  相似文献   

8.
从欧阳修所说的“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及在古文家中扬韩抑柳看,他是提倡先道而后文,充道以为文的。但“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又非以道代文,实为有前提的文道并重观念。尤其是他提出传记文写作的“事信”与“言文”两大基本要求,并对骈体文有全面客观的认识,这更可看出他的文道并重观念  相似文献   

9.
“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小说结构的若干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人对世界存在与运动方式的基本理解,它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总体构思与情节布局。这主要表现为由“天人同构”观念直接导致的偶数结卷、三复情节、三极建构、团圆结局和圆形框架等长篇结构模式,而“天人感应”观念往往成为小说圆形框架的基础。这些模式的运用,在古代小说特别是许多名著中形成近乎“数字化存在”和“圆体网络系统”的特色。这不单是个形式问题,同时是对作品思想倾向的制约与规范。由此追寻,可以对有关古代小说作品的思想内容作新的分析和考量,加深对哲学与文学、传统文化与古代小说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席勒式”就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勒式”(dasSchillern)是马克思1859年4月19日在批评拉萨尔的剧本《佛兰茨·冯·济金根》时明确提出来的,他说:“这样,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简。”同年5月18日恩格斯在批评拉萨尔的同一侧本时表述了类似的意见:“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o我国文艺理论界在阐释“席勒式”时,往往把“席勒式”看作是图解观念的抽象思维的方法,也就是概念化、公式化的创作方法。我认为,这种解释是不准确的。其实,…  相似文献   

11.
从历史时期中国地域方位话语的嬗变规律中发现嬗变与自然和社会的响应关系明显.中国历史上早期“西土”、“东土”、“北土”、“南土”、“中土”使用较多,多为地域坐标指示词.在传统社会后期,“南人”、“北人”、“南方”、“北方”的概念使用频繁,贯穿了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历史上作为地域文化认同指示词使用得更多的是南北方位用词,多用“南方”、“北方”、“南人”、“北人”并称比较,地域文化认同色彩明显.宋以后的南北概念更多的是指东亚大陆文明东移后华北地区与东南地区意义上的南北概念. “西北”、“东南”、“东北”、“西南”等交叉方位词在中国历史上都有使用,但作为地域文化认同词汇多是将“西北”与“东南”并称比较.宋元以来,“西北”与“东南”更多是特指华北和江南地区,往往作为另一种中国南北文化认同的方位词.从天地生综合研究角度分析这种响应关系背后更宏观的天地生背景,发现历史上东亚大陆气候的周期性变化、气候大陆度增加、生产力背景变化是东亚大陆文明东南推移的环境背景.历史上从早期的“东南西北”并重到宋以来“南北”话语强势,再到近代“西北”、“东南”话语内涵嬗变的轨迹,显现宋以来话语中的南北概念实际是指在整个东亚民族活动舞台东移背景下的南北概念.所以,客观来讲以前提的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实际应该是中国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从更宏大的背景来看,中华文明的南移实际应该是中华文明的西北向东南方位的推移,此所谓“文明向东”.  相似文献   

12.
王溢涵 《理论界》2001,(6):63-63
网络给我们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但与此同时,它对社会的人文、伦理和道德方面提出了挑战。 发生于网络中的恋与爱即“网恋”,是网络的附带产品,也是网络观念与人们的传统认识最相矛盾,最相冲突的地方。它打破了人们在人伦和道德上的固有想法,通过网络发生了大多的“忘年恋”,“伯拉图恋(即精神恋爱)”,而这些都是很难被现实社会所接受的。先不论这种发生在网络上的爱情是真情实感,还是逢场作戏般的随性而已,它都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不可轻视的负面影响。有人因网恋而疏忽家庭,懈怠工作;有人因网恋荒废学…  相似文献   

13.
明代诗学"体制为先"观念之内涵及其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制为先”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重要的文学观念之一,历代均有广泛影响,而明代尤为重要,成为连接各种论争的一个焦点。其内涵大体包括四个方面:先体制后工拙,辨体不辨意,先守正后出奇,先体制后性情。本文认为,对“体制为先”观念与创作背景的考察,是理解明代诗学理论论争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十年“文革”浩劫之后,我国宗教学术研究领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说,这种繁荣景象来源于社会的改革促进了学术思想的解放。在宗教学术领域,则出现了学者对于宗教的认识有了观念上的更新。从50年代以至“文革”年代,社会的普遍看法是把宗教视为在历史上为社会统治阶级服务的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宗教因此而完全被政治化为消极、反动的东西。这种宗教即政治意识形态的宗教观念对于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社会主义革命的政治斗争不断冲击  相似文献   

15.
“卦气”溯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考证汉代易学中的“卦气”说在孟喜之前早已有传 ,其源出于先儒古说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子夏易传》和《易传》中 ,均有“卦气”说的思想 ;殷墟甲骨文中的四方之名 ,以及《尚书·尧典》中的“析”“因”“夷”“” ,与后天八卦方位中的四正卦相同 ,由此可知“卦气”说渊源久远。作者强调 ,古人经过“仰观”“俯察” ,对天地万物随节气变化的规律有了认识之后建构了易学的象数义理合一模式 ,象数含蕴着义理 ,义理脱胎于象数 ,这是易学乃至易学哲学的独特学术理路与特殊阐述方式  相似文献   

16.
田建民 《河北学刊》2002,22(3):88-96
鲁迅及其“五四”先驱者们表面上的“全盘反传统”,实质上只是反的传统中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的那些最腐朽的东西,重点是“三纲”及由此衍生出来的贞节观念及奴隶道德,而对传统文化中积极的成分,不但没有否定和批判,而是实际上的继承和弘扬。他们当时的这种“全盘反传统”与我们现在的借鉴、吸收以至弘扬传统文化实际上并不矛盾。如果没有“五四”先驱者们的这种“全盘反传统”,我们就不能建构新文化,也就不能以今天的辨别和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传统文化,来借鉴和吸收它的精华,从而使我们的新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孟子的“以意逆志”之说虽是针对诗歌阐释而提出,同时也具有丰厚的史学意涵。运用这一方法,他在对古人内心世界进行推测揣摩之时,将自己关于社会政治、道德修养的观念灌注于古人胸怀之中,从而实现“尚友古人”的意图。由此,他实际上对历史进行了重新叙述,他口中的圣王先贤,与其说是旧有的真实人物,不如说是经过了全新打造的虚拟偶像,处处涂抹着理想化的色彩。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科学》1991年第11期上发表的蔡永宁同志的《世界观真理与方法论真理》的文章中看到“方法论真理”的提法后,我感到有搞乱论域、混淆观念之嫌。 真理的论域是认识。认识是对既存的或必然的东西的揭  相似文献   

19.
西藏宗教文化,内容庞大,成份杂糅,造成研究上的一定困难。近年来国内外藏学家常从比较方法入手,解决了一些训诂考释等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比较研究手段灵活,视野广阔,值得推崇。本文试以此方法为主,对吐蕃宗教文化中的方位观念的源流、特点等问题阐述自己一些看法,以就教于读者。 一、《阿毗达磨》中的“四天子理论” “四天子理论”是国外东方学家对亚洲流传的一类方位观念的称谓。最早为伯希和提出。后来石泰安、麦克唐纳女士在藏学研究领域也提到这种观念在吐蕃的流传问题,并有专门研究成果。他们认为,这种观念发源于印度,吐蕃流传的“四天子理论”(约九世纪后)乃是中亚伊斯兰作家与商人把印度的说法重新传播的结果。东方汉地类似思想对吐蕃似无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刘飞飞 《天府新论》2021,(6):142-148
梁治平先生的《为政:古代中国的致治理念》一书考察了“天下”“为公”“民本”“家国”“礼法”五个关于中国古代致治的观念,是近年来从观念史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政治的代表性著作。“为政”兼具伦理与政治的特点致使以上五个观念之间彼此相涉。观念演变轨辙的背后是人的生存处境的变化。五者之中,“天下”具有统摄地位,其观念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天下主义”“天下秩序”的狭隘化样貌。“天下”的规范性使为政者把“以民为本”“天下为公”作为施政方略,但由此导致的公私不分、家国一体、礼法纠缠构成了古人的生存处境。今人面临的许多纠葛与古代观念的延续不无关系。接受了新观念的人未必抛弃了旧观念。就此而言,从观念史角度考察中国古代政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那些“旧社会”的“新人”和“新社会”的“旧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