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诗经·月出>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以月为意象来喻美人、寄情思的传统,在诗歌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对后世的"月"意象的丰富与深化有着开拓意义,从而使古代诗歌中的"月"意象有着不同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2.
《吉日》中的鹿意象是行猎的对象.《鹿鸣》保留着早期狩猎祭祀以鹿为“牺牲”、合族聚餐以鹿为美食的余痕.作为主要猎物和“牺牲”的鹿,在《灵台》一诗中又成为王权的象征.上古鹿崇拜在周朝礼仪化过程中渐次脱去其原始、神秘与血腥的色彩,并以碎片化方式存留.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鹿鸣》诗为中心揭示鹿意象的文化内涵鹿在上古时期与女性有着类比关系,它是女性和权力的象征,也与婚嫁有着种种联系。  相似文献   

4.
关于《诗经·小雅·大田》的主旨,众说纷纭,主要有“刺幽王”、“颂美”、“省敛”、“祭祀”等几种说法。其中“祭祀”说细分为“报祭”和“因农事而及祭祀”两类。经过分析文本的字词、内在逻辑以及联系古老的蜡词,《大田》乃贵族为祈年而祭祀田祖之诗。  相似文献   

5.
在现有的《诗经·国风》桑意象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利用文化生态理论来剖析桑意象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文化生态学为理论指导,试图揭示《诗经·国风》中桑意象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演变的历史动态过程,认为桑意象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轨迹是:桑树—桑女/女子—爱情/母亲—家园.从文化生态理论中关于人、环境和文化的互动交织关系角度,进一步探讨了桑意象演变的文化生态原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桑树崇拜、土地崇拜、生殖崇拜,另外桑与周代人口政策、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诗经》里有大量篇章描写到马这一意象,形形色色的马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马是征战狩猎的坐骑,马及马所拉之车成了征战的主力,战争的成败得失都与马有着密切的关系;狩猎不仅是人类早期谋生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已渗入了娱乐和军事训练的成分.马是传情达意的媒介,马的功用不仅能为传递情爱服务,诗人还借车马烟尘而深刻地反映了动荡昏暗的社会现实及忧国忧民的真实情怀.马是财富势力的象征,《诗经》时代常以车与马的数量来衡量国力之强弱和兴衰;马匹车辆还经常被作为赐赠用品以奖励有功之臣,这既是赏以财富,又是赐以极高的荣誉.  相似文献   

7.
以<诗经·小雅>中的几篇政治讽喻诗为例,通过对知识分子原型的追述,旨在探究<诗经·小雅>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相似文献   

8.
以《诗经.小雅》中的几篇政治讽喻诗为例,通过对知识分子原型的追述,旨在探究《诗经.小雅》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相似文献   

9.
《诗经》写到"裘"的诗歌共有9篇,《诗经》中的这些"裘"既是蔽体、保暖之衣,又是身份、地位之象征,还是文化人格之体现。以裘为衣是对上古衣皮风俗的继承;裘为身份、地位之象征,其成因则可追溯到图腾崇拜;羔羊比德,"羔裘豹饰",则是一种刚柔相济的文化人格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11.
《采薇》一诗不仅以句取胜,尤其以篇取胜。全诗成功地运用了心理描写和对比艺术的表现手法,从整体上呈现了军人异于常人的战争观念,刻画了戍卒们苦不堪言、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充分展示了诗歌艺术的张力。  相似文献   

12.
《小雅·白驹》篇是历代治诗家附会最多的篇什之一。《白驹》原来是一首爱情诗 ,从马与食的意象原型、隐与兴的表现形式中可以得知 ;从文字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以及文学心理学等多重角度可以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3.
古人对麒麟、凤、龟、龙的崇拜被称为四灵崇拜,而《诗经》的部分诗篇描述了先民对四灵的崇拜,体现了先民的图腾崇拜、渴望祥瑞、生殖崇拜、追求长寿的创作心理,其影响源远流长,反映在汉民族文化原型和民俗中。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中的“桑树”意象多与女性相关 ,这种文化现象既有宗教动因 ,又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诗经》中的“桑树”意象在后世抒情文学中缺失了 ,而仅对叙事文学发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通过对<诗经·小雅·正月>"佌佌彼有屋"一句的种种解释进行分析与比较,说明解释的关键在于对"彼"的理解."彼"在先秦的用法有指示代词与人称代词之分,但在此句中"彼"作指示代词理解为佳.在对"彼"理解的基础上,初步探索用"彼"句型的基本用法并圆满地解释此句句义.  相似文献   

16.
《诗经》中的《小雅·蓼莪》等篇表现子女与父母之间难以割舍的亲情,历来被称为是"千古孝思之作".本文从"孝"的起源、发展入手,探讨《小雅·蓼莪》一诗中所包含的"孝"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表现主题和写作体裁两个方面,考察从先秦至梁代的感交和绝交题材作品,辨析这些作品在思想内容上的差别,并指出这些作品的共同之处.文章重点分析了这一题材的代表性作品《广绝交论》,指出该文在感交和绝交题材作品中的重要地位.文章最后简要剖析了用诗、论和书这三种体裁来表现感交和绝交主题在写作体式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左传》中的“沉玉质蛙”之俗充分展现了春秋时期人们对黄河神灵和玉石的信仰与崇拜。古人视玉有“勇”德和“信”德,因此他们以“沉玉于河”娱媚河神,祈求战争的胜利;以“质硅于河”为信盟誓,意谓河神见证。正是基于人们对河神和玉石的共同敬畏与崇拜,爰有沉玉而济、以璧祈战于河、质蛙于河而盟之举。  相似文献   

19.
《诗经.郑风.风雨》一诗在现代文学和学术语境中遭遇了不同的阐释和挪用。本文通过整理此诗的诸多现代阐释的古典依据和现代语境,揭示出汉语古典文学转向现代文学过程中一些鲜为人注意的细节和线索,进而试图牵引出观察现代文学观念的生成和流变的一种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诗经·陈风·宛丘》的主旨迄今主要有四类观点。综合考察此诗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诗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可得出三点结论:一、陈国的巫风习俗是包括《宛丘》在内的《陈风》赖以产生的历史文化基础;二、诗中的“子”指游荡于宛丘的善歌舞者,“荡”、“望”蕴含着诗人对“子”的道德评价。三、此诗通过描写一位痴迷歌舞者终日游荡于宛丘的情景,反映了陈国歌舞繁盛的巫凤习俗,隐含着诗人对陈国歌舞无度现象的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