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朽巨著《三国演义》,叙述历史百余年,描写战争百余次。著名的赤壁大战,是《演义》中描写最宏伟、铺排最阔、冲突最烈、撼人最深的一次战役。此次大战开役之时,魏、蜀、吴三国虽未正式形成,但鼎足之势已现端倪。尤其是,后来治理魏、蜀、吴的主帅都参与了战事,三方的主要军力都投入了战争。可以说,这是一次名符其实的“三国”大战的典型战例。其三方之斗智斗谋、斗力斗勇等等,都毫无愧色地堪称是真正“三国演义”的一个大高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描绘了上自汉灵帝建宁二年(169)下至晋武帝太康六年(280)百余年间魏、蜀、吴三个军阀集团的兴衰始末。而在这百年兴亡的历史演递中,连绵不绝,贯串始终的中心事件是战争,风云变幻,扣人心弦的战争描写构成了整部小说的重点内容。从这样一个角度我们不妨说,《三国演义》就是一部形象生动的三国战争史。而在大大小小上百次战斗的描写中,堪称关键,影响全局的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写战争的长篇历史小说,它写战争不着力写武力相斗,而更注重写智谋较量。在洋洋洒洒百万言里,写用智几乎随处可见,从而使全书增光溢彩,“瑰伟动人”(鲁迅语)。“赤壁之战”,是小说精彩部分之一。魏、蜀、吴三方为了各自的刊益,在赤壁地区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大战之前,三方却先进行了一场奇智异谋的铰量,它启示人们:智术对于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三国演义》可说是一部"全景性军事文学作品"。战争描写在两部作品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本论文将《左传》和《三国演义》放在一个平台上,以两部作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为例证,对二者的战争描写进行对比。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手法上很多方面不仅很好的继承了《左传》,而且有很大的发...  相似文献   

5.
对《三国演义》描写的夷陵之战进行思想和艺术的审视,论述这场战争的重要性及其深刻矛盾根源,阐明蜀败吴胜的深层次原因,并重点分析《三国演义》对表现这场关键战争所达到的卓越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描写战争见长的历史小说,其中包含着人类发展史上无穷的智慧,以及两军交战的丰富经验,有的作为历史陈迹,让人们去认识统治者的兴衰得失;有的则是珍贵遗产,还可起到借鉴作用。这里要谈的是“人材,在军事斗争中的作用”。一《三国演义》形象地表明了战争的指挥,就是将帅的主观指导。《三国演义》所描写到的封建统治集团,就其大者而言,则有魏、蜀、吴,细算起来,又何可胜数?诸如造逆的董卓,继虐的傕汜,僭号的袁术,称雄的袁绍,割据的刘  相似文献   

7.
产生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一部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书中描写了汉灵帝中平元年(184)——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间近百年的历史,生动地再现了这一期间封建割据群雄战乱的局面。由于描写战乱,所以关于战争的描写是这部书的重要组成内容。更可宝贵的是作者不但生动地描写了这些战争,而且体现了一定的古代军事思想,使这部书成为一部十分难得的形象性的军事教科书。认真研究一下这部书的战争描写,对于掌握古代军事理论、了解古代战争情况,具有重要意义。官渡之战是《三国演义》着力描写的战役之一,它是袁、曹两股封建势力的一次决战。下面分五个方面来谈。  相似文献   

8.
正冬天是一个寒冷的季节,四大名著里的冬天是否也是那么寒冷呢?《三国演义》描写了许多次战争,其中发生在冬天的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赤壁之战。根据小说的描写,这次战争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农历十一月,这当然是隆冬了。从45回到50回,罗贯中用了6回文字来写这场大战,大约占全书百分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夷陵之战”散论孟祥荣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叙写大小战争无计.然总其纲者.仅三数次耳.曰官渡.曰赤壁.曰夷陵.官渡在前.赤壁居中.夷陵殿后.官渡一役.袁氏土崩.群雄瓦解.曹氏雄定北方.奠成基业;赤壁鏖兵.孙刘联手拒曹.瓜裁荆州势成...  相似文献   

10.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彼此混战;继而魏、蜀、吴三国鼎立,互相讨伐;最后司马氏平蜀、平吴而一统天下,这百余年的战争、政治风云在罗贯中笔下从容写来,被归纳为大小各集团势力消长、分化的过程。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决定风云变幻、势力增减的,正是各集团领导人物、决策阶层的方针大计与谋略。所以,探讨在如此繁复的局面下领导方法之得失,或许会起到“以古鉴今”的作用。近年来兴起的一门学科——领导心理学,为我们研究《三国演义》中的领导方法提供了新的帮助,本文试从这一角度出发,对  相似文献   

11.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最典型的两大战役,前者为曹魏政权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后者为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认真总结其经验教训,可以为后人提供四点警示:一是战争双方统帅的智能、度量和指挥才能对最终的胜负结局具有决定性影响;二是强势一方若轻敌冒进,弱势一方若避免力战而以智谋敌,则会使强弱形势发生逆转;三是对峙双方的阵营内部是否团结,也是战争胜败的重要原因;四是火攻战术的成功运用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左传》中富有小说因素的素材、编年体为主纪传体为辅的编写体例、叙事艺术,无不为"陈述百年,该括万事"的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所继承,并有所突破与创新,尤其是在战争描写艺术手法上,更是一脉相承,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战略、战术描写出神入化,从而勾勒出精彩而生动的战役,诸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  相似文献   

13.
论《三国演义》中的王者之道朱海风,李慧军《三国演义》以雄浑的气势描绘了魏、蜀、吴三大政治集团由弱到强、由盛到衰的历史画卷;成功地刻画了一系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浓墨重彩地展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同时,在《三国演义》提供给我们的空阔的...  相似文献   

14.
三国分魏、蜀、吴,其中魏、吴是国号,但蜀不是国号,而是地域号。《三国志》陈寿开始正式用地域名称"蜀"代称刘备建立政权的国号"汉",以与建都长安的西汉王朝以及建都洛阳的东汉王朝区别,但在行文中仍然保留不少反映蜀汉政权国号"汉"的记载。裴松之的注、《三国演义》也保留一定数量的记载,后人对"汉"作为蜀汉政权国号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在战争叙事方面它也创立一种经典模式,对后世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封神演义》在战争叙事方面对《三国演义》多有继承,如突出英雄主义精神、在战争描写中重视谋略等,对《三国演义》中的一些经典情节也有所借鉴甚至是移植。与此同时,《封神演义》在战争叙事方面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如在战争叙事中增加了更多的神魔因素,在具体的战争描写中更为重视阵法以及宝物的运用,偏重于以法术来取代智谋描写。  相似文献   

16.
在《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中,魏、蜀、吴统治集团在挑起一场场军事冲突的同时,又不择手段地进行着一场场婚姻交易,由此造成了众多三国女子的婚姻悲剧。《三国演义》所反映的婚姻问题,对我们认识封建婚姻的实质,无疑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7.
论《三国演义》之“义”——“义”与战争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国演义》的"义"是与战争描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小说对战争的起因、发展、结局等都进行了"义"的阐释。本文着重从"义"是衡量战争性质的一面旗帜、"义"在攻守之战中的重要性、"义"关乎主帅性命和军队命运、"义"有感化制服对方的功效、"义"能改变战争形势甚至决定战争成败等五个方面来论述"义"与战争的关系,以充分肯定"义"在小说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赤壁之战历来为史学家所关注,长篇通俗小说《三国演义》也对这次战争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而无论是史学家们的历史叙述还是《三国演义》的文学描写,都反映出其作者对这次战争的基本认识,从而体现出作者们各不相同的历史观念。由于受正统观念的束缚,历代史学家们都不能对这次战争进行客观公正的记述并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而《三国演义》则以民心的向背作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深入地发掘这次战争的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体现了十分进步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9.
“知遇之感”是中国伦理本位文化的产物,它的含义就是士为知己者死。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特殊内容,它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集大成式的艺术再现和升华。在魏、蜀、吴三大政治、军事集团之中,许多重要人物之间的关系都体现着“知遇之感”。刘备与诸葛亮,孙策、孙权与周瑜,孙权与鲁肃、吕蒙、陆逊。双方的这种关系,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最佳选择。与西方文化不同,知遇之感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种精神不仅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文化的独特追求在古典小说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兵书观止     
《三国演义》不仅是一本伟大的文学著作,而且是一部杰出的兵书;它不仅是描写三国之间近一个世纪的战争,而是将从春秋至元末的兵法和战例之精华溶化于其中.其所写战争场面之形象,人物塑造之生动,战略战术之幻奇,实令人叹观止!在中外战争小说中是无可与之伦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