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阐释了毛泽东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论述和实践,并把握历史发展不同阶段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政治表现,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根据民族资产阶级中各类人思想政治觉悟的高低,有区别地开展教育或斗争;着眼于提高对民族资产阶级政治思想教育的效果,多种形式地开展教育。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党史学界关于党的四大提出的无产阶级领导权,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天然的领导权”。理由是:四大未提出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问题;未提出农民的土地问题;彭述之有“天然领导权”思想,他影响了四大。我的粗浅看法是;四大提出的无产阶级领导权,虽有缺陷,但不是“天然的领导权”。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从19世纪70年代产生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逐渐地形成为一个独立的阶级。五四运动时,他们提出了“提倡国货外争国权内除国贼”①的政治口号,并参加了“三罢”;二七罢工前后,他们提出“理财制宪裁兵废督”及“好人政府与商人政府”②等政治主张;国民会议运动中,他们曾致电段祺瑞,主张召集国民会议。从冯玉祥北京政变起,“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很明显的在政治上积极起来。”③四大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这种阶级状况及政治表现,缺乏应有的认识,错误地认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尚在“由买办官僚的资产阶级到民族的工业资产阶级之过渡中”,“还不能参加民族革命运动”④,因而未能提出和民族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任务。这的确是个严重缺陷。列宁1905年在《社会民主党在民主  相似文献   

3.
章太炎的核心政治思想前后关联,并且随着不同阶段所面对的不同社会状况与时局难题而逐渐深化。考察章太炎进入民国时期的思想,可以发现章太炎政治思想中最为核心的批判史观与他早期的革命思想一脉相承,并衔接了他的国故研究。首先,辛亥革命之后章太炎所响应的政治思想,关键在于国家作为组织的问题,并且针对治理人民的国家机关过高之权力进行批判;其次,章太炎对于国家机构的批判,延续了革命成功前分析国家概念的政治思想,主要探讨的问题便是组织、生命与法之间的张力;第三,章太炎在《齐物论释》中援用老庄与华严宗唯识论的思想以及小学训诂的传统所提出的缘起本体论,透露了他的批判史观,足以检验国家作为体制以及国家作为概念所揭露的生命与法的根本悖论;第四,本文以"史"的政治性批判作为结论。  相似文献   

4.
到目前为此,对苏轼的评价有两种极端不同的意见。过去,曾经有人认为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伟大作家之一,甚至把他和杜甫并列起来,说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是本可超越的;最近,有人在反对这种意见时,却又走向另一极端,对他采取基本否定的态度,认为他的创作的基本倾向是反动的。这种分歧的产生,主要是来自对苏轼政治态度与政治生活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5.
章太炎的经济思想极富时代特色。一方面,作为国学素养极其深厚的“传统”知识分子,他希望从传统经济理论中汲取整合国民经济的良方;另一方面,他又对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颇有兴趣,属意于学习西方列强、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章太炎的经济思想中,近代中国的历史条件始终都在若隐若现,其浓厚的“过渡性”造成了章太炎经济思想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6.
老子的政治思想有其自身的整体性。很少有人将他的政治思想进行系统研究,从而造成了对他政治思想的不少误解。老子的政治思想是以天子—平民的“点—面”结构为核心的政治体系。“小国寡民”是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设计,实际上是要建立一种“大社会,小政府”的国民自治体系。通过对此政治体系结构的阐述,对其运行机制及其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一系列影响的分析,可以在新的视角下对老子的政治思想做到尽量正确而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刘锡鸿是晚清第一批出使英国的外交官之一.他在洋务运动时期作为一个儒家士大夫目睹了英国政治的状况,这推动他对中国政治问题做进一步反思.以往研究在"进步—保守"框架引导之下,或认为刘锡鸿是一个保守思想家,或认为他的思想内涵保存了支持洋务的进步性而与中国专制的保守性思想相矛盾冲突.但从刘锡鸿对中英政治时状的理解以及清代儒学的视角出发可以看到,刘锡鸿对洋务运动的支持与反对两种意见并非是矛盾的,而是他在儒家思想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做出的理性判断.并且,以刘锡鸿为代表的儒家士大夫的政治思想为后来的救亡思潮酝酿了思想的萌芽.  相似文献   

8.
考察鲁迅的早期思想,不难发现,他曾受到章太炎的影响。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中,鲁迅称赞章太炎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模范”,认为他的思想和斗争是“所向披靡,令人神旺”。然而,在这种影响当中,鲁迅并不是机械地模仿和照搬,而是结合了自己许多的独特认识和理解。例如,鲁迅早期思想中的反传统和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以及对历史进程的认识与把握,同章太炎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但又存在着重大的差异。本文认为,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比较这些差异,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鲁迅与章太炎师生关系的认识,而且也  相似文献   

9.
老子“无为而治”政治思想最为当代学者所病诟.被认为是消极、因循、保守、颓废和无所作为的混世哲学.很少有人对他的政治思想进行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从而造成了对他政治思想的不少误解。过去对老子政治思想的研究,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1)缺乏历史的观点,即对“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10.
章太炎与近代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章太炎对传统学术有很高的造诣,接触西方新学理后,能“以新知附益旧学”,因而曾提出修撰《中国通史》计划,冀图达到叙述社会进化、启导方来的目的。《订孔》、《清儒》诸文,总结清代学术演进的脉络,对于中国学术史、制度史提出诸多创见。他撰写的宣传革命思想的名文,更强烈地跳动着本世纪初时代的脉搏。因此,章太炎对史学近代化作出过贡献。然则又应看到,章太炎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因而导致他晚年退守于经学家的藩篱  相似文献   

11.
章太炎是中国近现代之交的著名学者,他的复古主义文学观包括将“文学”的概念回复到先秦时代,倡导诗文创作应该宗法于魏晋等。然而章太炎的思想是复杂的,他曾激烈地批判传统,又对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学进行抵制,最终退化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章太炎的复古主义文学观体现了其所处时代的过渡性特征,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文化发展所蕴涵着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2.
章太炎的海外影响足以说明章太炎的思想资源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在20世纪前半叶中西文化撞击的历史动荡中,章太炎被外国作家视为挑战传统、重构经典中国形象的一种象征,章太炎的政治思想、文化观念在对待民族传统等重大问题上成为重要的世界性资源。在20世纪后半叶传统和现代转换的学术探索中,章太炎再次成为海外学者的重要思想资源。在改变以往“中方对西方的挑战回应”的思考模式,转向“以中国为中心”的研究中,章太炎成为揭示“五四”和传统关系的重要个案,章太炎及其国粹运动也被视为在深入细致梳理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寻找到其内部建设性的动力因素,从而走出中国现代的文化困境的努力。正是这样一些学术思考,使章太炎的“学者资源”成为挑战于“西学东渐”的现代化叙事的重要声音。  相似文献   

13.
在“五卅”运动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表现得十分明显。在民族资产阶级中,就经济地位而言,既有大、中、小之分,又有金融、工业、商业等行业之分;就政治态度而言,则有左、中、右翼之分。民族资产阶级是有两重性的,但由于经济地位的差异,其政治态度又不尽相同。因此,对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要作具体的分析。 上海是中国民族金融资产阶级最集中的地方;在“五卅”运动中,上海银钱两业的金融资本家,又作了一次很充分的表演。所以,研究上海民族金融资产阶级在“五卅”运动中的表现,对具体认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史上,章太炎的名字是和反清联系在一起的。的确,他在这方面的宣传,比谁都多,都激昂、突出,影响也大。但反清决不是章太炎政治思想的全部内容。在他那佶聱难懂的浩繁著述中,还有着丰富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这是构成章太炎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重要方面,又是多年来不为研究者们所重视的。(一) 章太炎的民主思想,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来考察: 第一时期,1896—1900年,赞扬民主政体,但反对立即实行。1896年,章太炎从杭州汇银报名参加强学会,开始参加维新运动,到1900年7月,章太炎在唐才常等人筹集的“中  相似文献   

15.
章太炎在清末思考革命问题时,颇为关注政治制度设计与政治团体的资质。他通过对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分析,认为要想在中国实现名副其实的民主政治、保障普通民众的利益、革除帝制时代官场的各种弊病,需要警惕士绅阶层借新政之名扩大自己的特权,并使其特权具有合法的外观。因此,政治革命离不开社会革命。此外,由于中国官僚政治根深蒂固、流毒甚远,故而需要依赖“平民革命”的力量去加以冲击。为了做到“抑官吏伸齐民”,章太炎设想了多种思路,其中有不少真知灼见,但因历史进程的复杂性与曲折性,在实践层面难以被真正落实。  相似文献   

16.
章炳麟即章太炎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宣传家,著述颇多。近几年,《章太炎全集》、《章太炎年谱长编》、《章太炎政论选集》、《章太炎思想研究》等书陆续出版,为学术界提供了一批可贵的研究新成果。可是,由于他晚年手写的《自定年谱》,对民国初年身为东三省筹边使一段经历记述过简;再加上章太炎“奉职亦不获称,困辱随之”,东奔西走,行止颠簸, 因而,对他这段“从政”的其它记载也很不完整。所以,直至目前,人们还很难看清章太炎“筹边”活动的全貌。本文依据报刊、档案,以及一些零星资料,拟就民国初年章太炎在长春“筹边”活动的由来、内情,和失败缘故,略作考述。不对的地方,请予指正。  相似文献   

17.
张謇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一生走过了一条蹒跚、曲折的发展道路,他提出的“实业救国”思想,尽管在当时不可能实现,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本文试图从张謇“实业救国”思想产生的原因,企业活动的历史及作用,探索张謇“实业救国”思想的进步性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在道德起源论方面,梁启超比较多地接受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伦理学说和社会学说的影响,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经济利益的产物;章太炎则主要从中国传统的“性恶论”出发,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类道德观念产生的本源。在对社会道德现状的评估方面,梁启超对整个社会道德状况的堕落持严厉的批判态度,并将发明新道德的希望寄托在新式知识分子身上;章太炎则认为道德状况受社会职业的影响,认为道德水平的高低与知识水平、政治地位的高低成反比,并特别认为知识分子“率多无行”。梁启超认为道德随着社会关系和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其水平,实现全人类道德是人类社会进化的规律所决定的;章太炎则提出“俱分进化论”,并由此得出否定进化,否定人类道德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1907年前后,章太炎和刘师培都发展出了以平等为核心的哲学和政治思想.章太炎总括其宗旨为"齐物",刘师培则称之为"均力".在本体论方面,刘师培认为万物一体同源,章太炎则否定了体与源的存在.在主体性方面,刘师培要求去除身执和是非利害之见,使人将自身投入更大的民族和人类主体,章太炎亦申言排遣我执,倡导革命道德,但更强调存在论意义上"随顺依他"的具体主体.在政治构想方面,刘师培投身于无政府主义的理论与行动,认为实现平等必须取消分工,而章太炎则明确批评无政府主义的主张,以"齐文野"为实现平等的可能之径."均力"和"齐物"分别是对普遍性和差异性的极力承认,二者的差别展现了平等概念的两种不同面向.  相似文献   

20.
<正> 胡适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后留学于美国,成了一名西方资产阶级实用主义的忠实信徒。因而在胡适的学术思想中既有否定中国传统思想、宣传西方文明的一面,也有维护、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注意到胡适学术思想中的这种多元因素,对研究胡适及其书评思想是十分必要的。据统计,胡适撰写的书评达一百多种,涉及面很广。对他的书评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文质兼胜,读来有味,大有别于一般的‘内容提要’式的图书介绍”也有人说什么胡适的地位升高了,找他写序言的人也就多了,所以他写的序,有的是“言之有物”,“但有些序是慕名而来,他亦作为应酬,发出‘无病之吟呻’”。对胡适书评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我认为尚不能客观地反映胡适书评思想的全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