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慕容氏是五胡十六国时期重要的鲜卑部族。它所建立的政权在前燕昌黎时期鉴于特殊的立国形势,与中原汉士族结成政治同盟,而所兼并的东部鲜卑诸部处于政治的底层,与慕容鲜卑本族杂处,统一纳于大单于系统下,构成了特殊的胡汉分治形式,同时完成了第一次的民族扩张与融合。此后慕容氏南下中原并历经亡国和西迁及淝水战后的重建,在政权的不同时期,其民族融合及胡汉分治的形式有较大不同,虽与民族观、华夷观有一定联系,但并非民族观的直接产物。  相似文献   

2.
第四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为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新道路 一、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民族问题说到底是阶斗争问题 所谓民族问题,一般是指被压迫民族如何争取解放的问题。自从民族形成之后,伴随着民族内部的阶级斗争,民族与民族之间就存在着压迫与被压迫的斗争,这种斗争直到今天还在继续着。 那么究竟民族压迫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实质是什么呢? 民族压迫从表面上看起来,好象是一个民族压迫另一个民族。实际上,民族压迫不过是阶级压迫的一种表现形式,民族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压迫,民族压迫的根源是剥削制度。比…  相似文献   

3.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是产生民族歧视、民族压迫的根源。中国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铲除了民族压迫的根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正确选择,也是史无前例的创举.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我国民族工作取得巨大的成就,发展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促进了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消除各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事实上的不平等,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和内容。实现我国各民族地区和各民族人民共同富裕和共同繁荣,是新的历史时期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后燕是十六国后期中原地区最强盛的一个王国,后燕的统治者奉行以威刑治天下的法制原则,行政体制上采用胡汉分治,选官以随才擢用为主要方式,刑法的锋芒所指主要是危害君主专制的行为,且越到后期用刑越酷烈,后燕的法制处处表现出动荡之世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一 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废除了民族压迫剥削制度,国内各民族在政治上、法律上获得了平等权利之后,是否还存在民族问题?民族问题的基本内容和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作专门论述。十月革命后,列宁、斯大林科学地分析了苏联民族问题的历史和现状,指出民族问题依然存在,其基本内容,是发展经济文化、消灭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这就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消灭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理论。一九一九年,列宁指出:“在民族问题上,夺得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的政策决不是象资产阶级民主制那样从形式上宣布民族平等”。(《列宁选集》第三卷760页)同时还  相似文献   

6.
民族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从民族产生的时候起,民族问题就随着产生。因此,马克思主义者一贯反对民族问题上的虚无主义,经常地关心民族问题,坚决地为消灭民族压迫、为解决民族问题而斗争。彻底解决民族问题的前提,就在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在于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消灭剥削阶级。因为剥削制度(特别是资本主义制度),是民族压迫的根源。但有了这一前提以后,在一个多民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历史上,自民族形成以来,民族问题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这里所说的民族问题,不是泛指与民族看关的所有问题,而是指民族关系问题,即不向民族或民族集团之间在社会生活诸领域发生的各种矛盾。民族问题属于社会政治问题,它包括反对民族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实现民族平等和共同繁荣发展等内容。民族问题是历史的范畴,在不同  相似文献   

8.
十六国政治是在魏晋以来政治发展基础上,过渡到重新统一北方的北魏前,北方政治经历的一次新陈代谢。十六国政权在政治制度上整体延续了魏晋官制的时代特色,恢复魏晋以九品中正制为核心内容的选举制度,推行以"儒家化"为方向的文化建设和法制建设。为强调本民族的统治地位,五胡政权对占人口大多数且文化先进的汉族及所谓"杂胡"采用"胡汉分治"政策。十六国政治留给其历史继任者一个历史难题:如何在入主中原统治人口远远超过统治民族自身的汉族和"杂胡"时,在接受中原汉族政治制度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同时,仍然能够使统治民族自身得到政治合法性。这不仅是留给统一五胡十六国的北魏的历史难题,也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定数。  相似文献   

9.
自公元304年匈奴人刘渊建立汉国(后改称前赵)至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前后270余年,在大漠长城以南,中国长期处在战乱和分裂之中,先是长达135年(304—439)的十六国大乱,继之而来的是鲜卑拓跋部贵族所建魏国(史称拓跋魏,亦称北魏)对整个北中国100余年的统治。在我国历史上,这既是一个民族压迫极端盛行、民族战争极端频繁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无论在阶级社会还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因素对民族问题都存在着制约和影响。它们在阶级社会的表现是:阶级斗争是民族自身发展的动力;阶级压迫是民族压迫的实质。在社会主义社会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的消除决定了民族关系一般不再具有对抗性;社会阶层的变化会对民族问题的内容和走向产生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的民族问题上反映出来。文章还提出,对“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理解即便在阶级社会,也是应该有条件的、具体的;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民族压迫更多表现出的是一种对于弱势民族合乎“规则”的支配和剥削,其中蕴涵的阶级压迫关系具有隐匿化和“合法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多民族大规模迁徙並纷纷起来建立政权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河西地区,前后曾出现过由两个汉族和三个少数民族建立的五凉政权。这就是汉人张轨建立的前凉政权和李暠建立的西凉政权,氐人吕光建立的后凉政权,鲜卑人秃发乌孤建立的南凉政权以及卢水胡人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政权。五凉政权前后延续达一百六十年之久,期间,各政权辖境都分布着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和汉人。各民族的杂居错处以及胡汉政权的更替或共存,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历史现象。它揭示了西北各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日趋成熟和胡汉各族的相互融合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这里试就五凉时期各少数民族的分布及其融合情况考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一) 在中国的历史上,由于存在着统治民族和被统治民族,存在着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所以民族间发生战争是经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我们应该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研究,对每次战争都要弄清楚“这个战争具有什么样的阶级性,它是由什么引起的,它是由哪些阶级进行的,它是由什么样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经济  相似文献   

13.
在北魏平城时期,宗教与民族关系密切相关.北魏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的动乱局面,一统黄河流域,但其境内民族众多,矛盾复杂.统治阶级不仅需要树立正统形象,取得合法统治地位,还要缓和内部民族关系,维护政权稳定.道教和佛教乘机而入,与北魏政治密切结合.统治者利用道教取得了合法统治权,缓和了胡汉关系;佛教在统治阶级的支持下迅速扩展,加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但也引发了民族矛盾和斗争.北魏平城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大发展,各种宗教组织的产生,把不同民族的人们汇集到同一种信仰下,带动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消除民族隔阂,产生文化认同感.  相似文献   

14.
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下,同治元年(1862年),陕西、甘肃两省相继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回族人民反清武装斗争,从而揭开了陕甘回民起义运动的序幕。这次起义运动历时达12年之久,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在我国少数民族斗争史上实属罕见。它是清朝统治阶级长期进行反动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是回族人民卫教保种的民族自救运动。  相似文献   

15.
北朝时期少数民族贵族的汉文化修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继十六国之后的北方少数民族贵族接受汉文化的程度及汉文化修养明显加强。汉文化修养的提高使北方胡汉大族在文化上渐趋一致。南方汉族政权统治者也因此改变了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传统看法。在此基础上民族融合最后形成。民族融合的形成,对其后历史影响至深,其中最主要的是观念的改变和政策的调整。观念的改变,使传统的“贵中华,贱夷狄”的偏见遭到否定;政策的调整,使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少数民族贵族在上层统治集团占据重要地位。当时接受汉文化是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的普遍现象,除十六国时期延续下来的民族外,增加了北朝统治民族鲜卑拓跋氏、宇文氏、高句丽等。  相似文献   

16.
五胡十六国之际,是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受秦汉以来"华夷之辨"民族观的影响,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极其尖锐。前秦政权推出了独特的柔性民族政策,使民族矛盾得到缓解。前秦政权能够完成统一北方的功业,与其民族政策的先进性密不可分。可是由于当时民族间的隔阂并未完全消弭,这就注定了柔性民族政策并不能真正地解决当时的民族矛盾。前秦民族政策一方面帮助前秦政权统一了中原,另一方面又注定了统一格局的不稳固性,这种自身的矛盾性决定了前秦政权最后的结局。  相似文献   

17.
前赵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该政权既承袭魏晋制度且兼其旧俗,并在某些方面有所发展和创新,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前赵统治者执法理政基本未采暴虐酷刑之策;在行政体制上首创胡汉分治双轨制管理系统;以严法禁奢侈,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婚制上既实行同姓不婚原则,又继续妻母报嫂之俗。  相似文献   

18.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中华各民族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融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然而,在阶级社会内不可能没有民族压迫和民族斗争.这种压迫和斗争虽然是支流,但有待于研究解决的问题也还不少.例如,在如何对待民族压迫的问题上,存在不存在爱国与否的区别?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就不一致.一种意见认为有爱国主义者,另一种意见认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是反动统治阶级挑起的,因此只有不同民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没有爱国与否的区别.特别是十到十三世纪我国封  相似文献   

19.
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一生,恰值北宋(汉族)、西夏(党项族)、辽(契丹族)鼎峙之时,这是我国古代的民族斗争十分激烈的时代。作为政治家、史学家的司马光,对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十分关心,极力反对当朝执政者韩琦、王安石等所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与吐蕃人、回鹘人等建立起来的王国,与北宋并存。宋太宗蔑视党项人为“禽兽”,长期以来对以党项族为主的西夏顽固地实行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政策。党项等西北少数民族,备受宋朝边帅廷臣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以致民族矛盾日趋激化,宋夏战争时有发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曾長期生活在祖国的共同土地上,有着密切的經济来往与文化交流;特別是这一百年来,在反对帝國主义的斗爭中,使各族人民都紧紧地联在一起。但也不可否認,历史上曾存在着民族压迫与民族歧視的事实,而这种民族压迫与大汉族主义尤以国民党反动派統治时期发展得最厉害。国民党繼承了前清政府及北洋軍閥的反动政策,它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多民族存在的事实,認为那些少数民族都不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