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观易卜生对鲁迅的影响,话剧<人民公敌>是鲁迅最为看重,也是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影响最深的作品.<人民公敌>中先觉者与庸众对立的思想启迪了鲁迅,他的文学作品多次出现了与<人民公敌>同样的主题思想,并形成了"先觉者与庸众对立"的主题结构模式.<狂人日记>、<药>、<长明灯>、<孤独者>都表达了先觉者与庸众的对立这一主题.鲁迅欣赏和赞同先觉者打破"铁屋子"的行动,但是对于先觉者的命运,鲁迅却有着清醒的认识:先觉者与庸众之间不可调和的对立,既有可能先觉者被庸众所压迫、扼杀而愈战愈勇,如<药>中的夏瑜、<长明灯>中的"疯子",也有可能以先觉者为庸众所"诱杀"而终结,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孤独者>中的魏连殳.这后一种可能无疑揭示了先觉者与庸众对立斗争的复杂性,体现了鲁迅对易卜生及其<人民公敌>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引入"新批评"的"反讽"理论解读中国现代小说,就能打开一个个丰富而深邃的精神空间.以对鲁迅<故事新编>的解读为例,就由此进入了一个由鲁迅独特的生命意识、历史意识、文化意识与哲学意识所组成的,具有巨大认识价值和警示意义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3.
由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突出贡献专家、江西九江学院文学教授李彪撰写的<多维视角下的鲁迅论稿>专著,2008年9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全书30万字,分为六篇及附录篇.第一篇是"人格篇",主要论述鲁迅思想、性格、人格、文格及其有关等方面的问题.第二篇是"比较篇",主要论述鲁迅作品与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以及鲁迅作品的乡土性.第三篇是"杂文篇",主要论述鲁迅杂文与<野草>等作品的特色.第四篇是"教育篇",主要论述鲁迅的教育思想与教学艺术等方面的问题.第五篇是"评价篇",是对研究鲁迅的一些专著进行的评述.第六篇是"悲剧艺术篇",这组论文均被中国人民大学<鲁迅研究>全文复印,是李彪教授研究鲁迅的重要突破.最后是"附录篇",一是收入评论家对李彪教授和<鲁迅悲剧艺术论稿>的介绍与评价;二是将李彪教授已发表的研究鲁迅及其它的成果收存目录.  相似文献   

4.
<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论者认为,鲁迅先生创作这篇小说的指导思想是人道主义思想.并从狂人对社会吃人、家庭吃人的看法,从狂人变革现状的办法和历史"吃人"的史实等方面分析了鲁迅倡"人道"反"兽道"的人道主义思想.另外,论者还指出<狂人日记>是深受西方文学的人道主义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先从"五四"新文学的主要特征--"自我的发见"入手,探讨龚自珍思想与其相通之处;再由<病梅馆记>与俞平伯<花匠>的比较,揭示二者在反对个性束缚上的近似性;并就对独立人格的悲壮而执著的追求研究其与鲁迅的异同;最后对其爱情诗中的新因素进行剖析.全文主旨在于证明龚自珍作品中已含有"五四"新文学的若干萌芽.  相似文献   

6.
<故事新编>中,古今杂糅,古代英雄圣人们都被拉到平凡琐碎的现实生活中.鲁迅的幽默、调侃和戏仿(鲁迅自称为"油滑"),让现代读者感到"大话"和"无厘头"的味道,导致了认为<故事新编)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或"类"后现代主义特征的观点.从表现和实质两个层次客观辨析<故事新鳊>与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本的关系,同时详细分析比较鲁迅与后现代主义者在文本中解构历史上体现的思想差异.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女性解放因被统一到"人的解放"议题而得到前所未有的推进.而同时,五四新文化"新/旧"、"个人/家族"及"传统/现代"的文化批判模式,使易卜生<娜拉>一剧旅行到中国之后,其冲突核心的性别等级问题,演变为青年个人自由与家长专制之间的代际冲突,以及迷信与科学之新旧文化矛盾.胡适戏仿易卜生<娜拉>而写的<终身大事>,作为五四女性解放叙述的始作俑者,极富象征性地体现了五四文学个性解放叙述的特征及盲点.鲁迅的<伤逝>,以对五四主流论述的质疑,叙述女性"出走之后"的困境,揭示了五四个人主义价值论中隐含的性别权力,以及新文化启蒙话语中的父权意识,表现出对五四新文化"进化"与"二元"思想模式的警惕与自省.  相似文献   

8.
<堂吉诃德>是欧洲文学史上卓越的喜剧性文学作品.本文从"人物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喜剧性错位、它的喜剧性中鲜明的反讽性质和狂欢化特点等三个方面揭示了这部作品的喜剧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摩罗诗力说》与中国比较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摩罗诗力说>是鲁迅进行中比文学比较研究的开始,也可视为中国比较文学真正意义的开端,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意义.其中可以看出鲁迅的自觉的比较意识与明确的比较目的,世界文学的比较视域等比较观,他对"摩罗"诗人的研究评价具有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呐喊》、《彷徨》中虚无主义思想的复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呐喊>、<彷徨>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相当复杂的循环否定和自我否定现象,其思想体系也相应呈现出一种无序的混乱状态.面对两难选择的思想困境,鲁迅主要采用说谎和遗忘两种方式来应对,从而使<呐喊>、<彷徨>的价值选择处在一种空白、悬置的状态,这是<呐喊>、<彷徨>虚无主义思想产生的内在根源.<呐喊>、<彷徨>中所表现出来的虚无主义思想带有鲁迅本人的个性特征与时代印痕,与社会现实存在着一种同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人学”思想与鲁迅的戏曲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鲁迅思想最为核心的基点——"人学"思想出发,对鲁迅的戏曲批评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迄今为止,学界对于鲁迅戏曲批评的研究在取得一些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将鲁迅简化、提纯化的倾向,以个体自由为原则的生命意识为主要内涵的"人学"思想是理解鲁迅戏曲批评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对孔乙己与陈士成的悲剧命运提出新的看法科举制度断送他们的前程,民众的冷漠把他们逼上绝路,鲁迅着重思考的是他们的寂寞与"五四"新式知识分子寂寞的联系,是鲁迅探索中国知识分子道路的前奏.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性视野内,鲁迅启蒙主义小说呈现出"救他"与"救己"的双重意蕴.这种意蕴根源于中国思想启蒙的独特困境.<狂人日记>的意义在于它第一次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标示了这种困境.  相似文献   

14.
铁凝的小说<玫瑰门><麦秸垛>无疑已成为女性"身体写作"的前驱.从女性的身体意识和显现的深度的认同危机中,我们发现女性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在"都处于一种历史性的放逐状态之中,亦即寂寞.  相似文献   

15.
鲁迅<野草>中的名篇<颓败线的颤动>建构了具有现代品质的时间意识,"空无的时间"和"充实的时间"是其并存的两种时间经验,分别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意义建构模式."抛入的此在时间"和"断裂的梦幻时间"是其共有的两种现在的瞬时类型,使时间经验呈"空间化"的聚集和撒播.这种"执着现在"的时间意识与文本所生成的意义结构联系在一起,共同参与和介入了作家个人时间的觉醒,这种主观时间的绽出与确信具有现代品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伤逝>与<寒夜>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从女性意识的角度考察子君和曾树生之间的代际差异,展现启蒙主义在中国现代知识女性身上的烙印以及她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无法解决的困境.进而论述鲁迅和巴金对启蒙神话的解构以及他们共同面临的启蒙困境.  相似文献   

17.
埃利达尔·梁赞诺夫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喜剧大师,通过对其爱情三部曲:<命运的捉弄>、<办公室的故事>和<两个人的车站>的介绍,指出埃利迭尔·粱赞诺夫的这类电影作品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喜剧作品,而是悲喜剧·悲喜剧是悲剧和喜剧的交融和延伸,兼有悲剧和喜剧成分,通常具有喜剧的圆满结局.在悲喜剧中,冲突可能同时产生喜剧性的效果.在当今社会,埃利迭尔·粱赞诺夫的作品仍大受欢迎,原因在于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作品中崇尚对人性的赞美和对高尚爱情的赞美.结合梁赞诺夫近几年的创作,指出他本人永远是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活跃在世界影坛.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伤逝>受到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个作品从艺术手法到思想内涵都和易卜生的<群鬼>有着耐人寻味的可比性.这两部作品都是通过婚姻家庭题材反映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作品,鲁迅和易卜生不约而同地将笔触深入到问题背后.探寻其文化根源,两部作品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伤逝>可以回溯到唐代元稹<遣悲怀>及<莺莺传>,<群鬼>则涵盖了欧洲文化内部诸般的对抗冲突.鲁迅和易卜生各自通过作品对本民族的文化进行深刻而有力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论《野草》的“空寂”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散文诗集<野草>受日本传统美学思想影响,在植物审美观、无色自然观、"知物哀"方面建构了诗艺的空寂美,体现了诗人心灵境界"空性"、"无分别心"的层面.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鲁迅的部分作品<补天>、<兄弟>为例,分析了他对弗洛伊德学说以及西方现代派手法的借鉴与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