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诱致性制度变迁到强制性制度变迁:温州民间金融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民间金融经历了典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到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过程,早期的民间金融和民营经济协调发展,民间金融响应获利机会实现了诱致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变迁存在内部规则难以外部化、制度供应不足和制度滞后等问题,制度供需矛盾要求政府推动强制性制度变迁。民间金融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受到政府的政治稳定偏好、变革动力不足、多个要素市场扭曲、充分的诱致性变迁、利益集团施压等因素的影响。温州作为金融改革试点,也可以理解为渐进式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利益集团的成长壮大和利益集团政治的发展,利益集团越来越多的介入并影响公共政策过程.利益集团政策学即研究利益集团影响公共政策的动机、行为及其结果.利益集团政策学的研究一般从制度分析、利益分析、主体分析、过程分析和结果分析五个方面展开.利益集团政策学的研究有利于深化对中国公共政策的认识并将利益集团对中国政策的影响纳入合法规范的轨道,防止其绑架中国公共政策,以更好地维护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以来,传媒在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也经历着自身的体制变革。从制度变迁理论视角审视,传媒体制的变迁历程经历了"二元化"改革探索期、"市场化"改革发展期和"双轨制"改革深化期三个阶段。新时期我国传媒体制变迁的路径选择和体制变革包含了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两种路径模式,只是在改革进程中各自发挥的作用不同;促使我国传媒体制改革的动力因素则为明晰产权的欲求、意识形态的作用和变迁主体的意愿。  相似文献   

4.
国有企业制度变迁与农业制度变迁的最大区别就在于 ,农民对新制度的需求远远高于国有企业的相关利益主体。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与农业制度需求的差异分析 ,提出了国有企业制度变迁也应尽可能培养内生诱导性制度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国有企业制度内生诱导性需求的制度调整方式和政策思考  相似文献   

5.
政府职能转换中的利益沾滞与路径依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龚益鸣 《江汉论坛》2003,(10):10-14
中国经济渐进式改革产生了资源配置的双轨制,后者成为各种利益集团出现的原因。由于利益集团受惠于现有体制,从而进一步产生了改革深化的阻力──“利益沾滞”。本文以政府职能转换为目标,探讨了渐进式改革的路径依赖及其利益沾滞的特点,分析了改革深化及公共政府建立的制度变迁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东北地区的制度创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是我国欠发达地区通过实施赶超战略缩小与东南沿海地区之间差距的又一重要举措。通过对制度创新初始条件的分析,可找准东北开发的切入点,将强制性制度变迁作为基本途径。东北地区的制度创新:1)中央政府的政策转换在体制变迁中起关键性作用;2)地方政府在体制变迁中具有特殊重要作用;3)培育真正意义上的微观主体是制度变迁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7.
制度变迁与经济利益关系演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制度的本质是协调经济利益关系的规则,制度的功能是提供协调经济利益关系的机制,制度变迁的过程就是经济利益关系格局演变的过程。不论所有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如何,一国经济发展战略或政策的变动都会引起该国居民利益分配状况及经济利益关系格局的变化。这意味着,调整和改变发展战略或政策是影响利益分配变动的重要手段之一,经济利益关系演变是体制转换和增长方式变换的先导性动因,意识形态等非正式规则则通过对不同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施加影响进而影响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8.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了社会利益的多元化,使我国初步形成了涉及经济、政治、公益及其他类别的利益集团.他们在表达自身利益诉求过程中存在着差异和问题.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营造利益诉求外部环境,承认利益集团的政策主体地位,完善利益表达机制,可以促使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9.
从制度变迁的两种模式——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入手,分析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必然性,进而从利益集团的角度分析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牵涉到的相关利益集团,明确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社会转轨时期,在利益格局分化条件下,多元利益集团的缺位是不同利益群体利益表述失衡和利益格局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构建多元利益集团,尤其是构建弱势群体的利益集团是实现利益表达均衡和利益格局均衡的有效社会和政治机制之一.在当代中国,利益集团作为和谐社会的内生变量之一,有其存在、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邹朋飞  袁蕾  尹筑嘉 《兰州学刊》2005,71(4):106-108
制度变迁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动力是内生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动力是外生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容易导致诺思路径依赖Ⅱ.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变迁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并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之下.我们应该打破这种状态,使其回到正确的制度变迁轨迹上来.  相似文献   

12.
行政法的变革其实就是制度创新的过程。诺斯指出,制度变迁过程既可以由政府通过法律、政策和命令强制推行,也可以由个人或社会团体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前者被称为强制性制度变迁,后者则被称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是以政府为主体、自上而下、具有激进性质的制度变革。诱致性制度变迁是以微观行为主体为主体、自下而上进行  相似文献   

13.
韩芳  柴军  柴梅 《南方论刊》2010,(6):38-39
本文从制度变迁的社会历史背景、对不同利益主体的影响、以及立法理念角度详解了新旧国有土地房屋拆迁条例差异的深层原因,并进行了新草案实施后的影响分析,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建立要素流动模型和贸易政策决定的一般均衡模型,揭示了要素流动程度、贸易利益分配和贸易政策决定之间的逻辑关系--要素流动程度影响贸易利益分配,进而影响贸易政策的决定.要素流动的程度越低,不同的利益集团在贸易利益分配上的冲突就越明显,利益集团的院外活动就越活跃,贸易政策对"帕累托条件"的偏离也就越明显;反之则反然.由于要素流动程度的变化、国家战略的调整、不同利益集团力量对比的改变、贸易伙伴的政策变更以及外部制度约束的改变,三权分立政治体制下的国家贸易政策也就呈现出总体上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中,最突出、最核心的变化就是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中国走向一个利益多元化的时期,利益集团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产生的现象。本文从政治权威结构、政治参与和政治结构的分化三个方面探讨了利益单元个体化和利益集团的出现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分析了政治制度对利益集团活动和组织模式的影响,指出与多元主义结构下的“竞争模式”和法团主义结构下的“利益调解”模式不同,中国的利益集团将形成特殊的结构和模式。  相似文献   

16.
集团政治与资本主义政治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团政治是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一般是指压力集团及其院外活动以及其对于整个资本主义政治生活在制度结构和政策及政治过程中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从其广泛的意义上说,压力集团及其院外活动与人类政治生活相伴随、共始终,即所谓利益与政治共生,压力与权力同在。在今天的政治学语汇中,利益集团及其院外活动有其特定的涵义。在利益集团或称压力集团及其院外活动的主题下所要探讨的则是本世纪以来,尤其是五、六十年代以来的政治现象。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欧美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相继出现了一系列基于经济利益、意识形态等之上的社会利益集团,它们通过院外活动向政府施加影响来满足集团利益。这种现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更加突出和普遍。因此,从利益集团及其政治功能研究的角度,D·B·杜鲁门的《政府之进程》(1951)比A.F·本特利的《政府之进程》(1908)受到了远为广泛的重视。从此以后,对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的研究就离不开对利益集团的评述,在研究政治制度、政策过程以致于整个政治生活的文章、教材和专著中都要涉及到利益集团问题,有人根据利益集团及其院外活动的原初和比较突出的意  相似文献   

17.
现有的制度变迁理论模型,特别是国内学者提出的精英者理论模型对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解释力较弱,且没有表明影响精英者理念的环境因素究竟有哪些。文章通过对4个林业重点县的森林资源采伐管理制度改革的差异分析,构造了"环境—政治集团理念—制度安排"的理论模型,具体探讨了影响政治集团理念的制度环境和资源环境因素。本文认为,由于强制性制度变迁是由政府主导的,因此其理念和价值取向对制度安排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但制度供给者的理念和价值取向也必然受已有的制度安排和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出版企业制度变迁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版单位的制度变迁方向是企业化。出版企业有特殊的社会责任,其制度变迁主要是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该模式适合我国当前的改革背景,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在宏观制度变迁保持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同时,应该允许出版企业等微观主体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发挥主导作用,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制度变迁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与向市场经济过渡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为既要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又要避免走上激进式改革道路,就必须由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替代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这种方式具有利益启动、自主决策等特点。为此必须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使国有企业的产权明晰化;与此同时,又要实现政治体制改革,从而促进制度变迁方式和体制模式的双重转换。  相似文献   

20.
制度总会不断创立、修正、改革和创新,这一过程被称为"制度变迁"。制度变迁有两种模型——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对于作为中国民事法律制度的占有制度而言,亦会存在不断创立、修正、改革和创新的变迁过程,影响变迁的动因中既有社会动因、经济动因,亦有技术动因和观念动因,这些动因有诱致性的也有强制性的,本文试图从制度变迁理论中汲取养分分析占有制度变迁的动因,找出其中的强制性动因和诱致性动因,对占有制度的变迁做历史解释的同时,亦为当代的占有制度的完善提供历史的注解和历时的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