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中山不赞成《临时约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在向南京临时参议院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时,提出了限制袁世凯,巩固辛亥革命成果的三个条件,其中之一便是新大总统必须遵守临时参议院即将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同年3月11日,孙中山在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前,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这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此,孙中山便把临时约法视为辛亥革命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因具划时代的历史意义而备受推崇,它是我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然而“临时约法”的制定者并未充分考虑到中国当时的实际,终使之成为一纸空文,但从宪法文化上看,“临时约法”的命运反映的是更广阔的文化传统对于“大典”和“朝纲”的处理法则。  相似文献   

3.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随即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为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文本,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基础。袁世凯就任总统后于1914年按自己意志颁布《中华民国约法》,以高度集中个人权力。袁世凯倒台后就副总统黎元洪的继任和新旧约法存废问题,南北双方展开激烈论证,最后北洋政府被迫承认民国元年约法。当时无论是南方革命派还是西南军阀,甚至北洋政府内部人士都更加倾向于旧约法,反映了民国初年各政治派别对新成立的民国和反封建革命成果的一种认同。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和立宪党人为了在中国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组党热潮风靡一时。它们试图通过竞选,谋取议会多数席位,组成政党内阁,把欧美式的政党政治移植到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中来。由于封建军阀势力总代表袁世凯的抵制和破坏,资产阶级喧嚣一时的政党政治以失败而告吹。本文拟从民国初年中国国情出发,来论证政党政治未能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一1912年3月11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国家体制上,它规定采用内阁制,根据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确定国家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分别由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和法院行使。它使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具体化,从而推动了资产阶  相似文献   

5.
一九一二年三月十一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视之为民国的保证,“共和之命脉”革命的旗帜,并为之实施和恢复进行了长达近十年的浴血斗争。然而,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的论者在提到它的时候,往往一带而过;一些中国法制史的论者也没有给予应有的评价;有的甚至以“一纸空文”而蔽之。《临时约法》究竟是一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件,还是一张没有用处的空头文书?在它问世七十年以后的今天,我们应该搞清楚这个问题,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评价它的历史功绩,恢复它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摧毁了皇帝制度 ,否定了君主立宪 ,初步建立起三权分立、国会、责任内阁制、政党政治等近代民主共和国家的政治制度及其运作模式和程序。袁世凯死后 ,《临时约法》恢复 ,国会恢复和重选 ,共和民主制度在形式上仍按规定运行 ,故不能认为《临时约法》连同民主共和政体成为光辉的史迹。 2 0世纪上半叶的“制宪救国论”、“人权派”、“民主宪政运动” ,则表明中国资产阶级宪政运动并未因辛亥革命结束而终结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宪法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 ,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推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和实行社会改革的法令。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本文论述了《临时约法》的宪法原则 ,即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制约原则 ;文章还论述了《临时约法》在中国近现代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不但结束了清朝统治,随之倒下的还有存在了两千年之久的帝国制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诞生,标志着近代中国开始了自己的宪政试验田。《临时约法》确立的主权在民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法治原则及正当程序原则,为近代中国第一次开创了依法治国的先河。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不但结束了清朝统治,随之倒下的还有存在了两千年之久的帝国制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诞生,标志着近代中国开始了自己的宪政试验田。《临时约法》确立的主权在民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法治原则及正当程序原则,为近代中国第一次开创了依法治国的先河。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我国内地学术界在论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缺陷时,主要是说它存在诸如反帝反封建不够坚决、没有明确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问题等等。其实,所有这些都是法律本身以外的政治问题,而非宪法本身的法理问题。从法理层面来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存在不少缺点,它之所以很快被袁世凯撕毁,其本身存在的法理缺陷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值得我们认真加以总结研究。  相似文献   

11.
五四时期陈独秀民主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无疑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思想界最璀璨的明星之一.他一手创办了短新青年*,首先高举起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在茫茫黑夜中点燃了启蒙运动的火炬,并且始终站在运动的最前列,对当时整个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研究五四时期陈独秀的民主思想,对了解和掌握这一时期民主思想的总体发展脉络和趋向,显然有着重要的意义.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不仅没有使中国实现独立富强的目标,就连“民国”这块招牌也摇摇欲坠.袁世凯在镇压“二次革命’以后,大开历史倒车.他提然下令解散国会,废除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临时约法》,…  相似文献   

12.
由军阀权力控制出台的《中华民国约法》一直是后人批评的对象。军阀立宪反映了中国自有法统以来,传统一元权力思维模式自上而下传递的实质没有发生改变。反思以军权政治为特征的《中华民国约法》,可以为当今宪政建设提供相当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在担任临时大总统的三个月中,除制定了我国唯一的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还制定了30多项法律、法令.这不仅对于当时“扫尽专制,巩固民国,崇尚法治,尊重民权”起了重大作用;而且对以后的革命,乃至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仍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仅就孙中山的法制思想,谈点粗浅的认识.一、孙中山第一次在中国提出了民主共和国的思想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沿袭了两千多年,虽然有过不少次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但从未有人提出过改制的问题,好像封建君主专制是天经地义,历史上的农民战争.不过是推翻这个皇朝,又建立另一个皇朝,改朝换代可以,但皇帝不能没有.就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运动,也是用君主立宪代替君主专制,把希望寄托在主张维新的光绪皇帝身上.孙中山看到满清这个封建君主制王朝腐败无能、丧权辱国,是中国人民长期遭受苦难的根源,他大声疾呼:“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因此,他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的立宪受到了日本明治宪法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仅限于1908年清政府出台的《钦定宪法大纲》。而《钦定宪法大纲》并没有予以公布,第一部真正予以公布的宪法性文件是1911年的《重大信条十九条》,但是,该"信条"已经转向采用英国式的君主立宪模式。民国建立之后所通过的包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五五宪草》、《中华民国宪法》等一系列宪法文件,已经完全摆脱了日本明治宪法所具有的钦定宪法色彩,主要的立宪理论是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以及欧美国家的共和国宪法的理念。所以,近代中国的宪法具有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充分借鉴了欧美国家的立宪经验;另一方面,又充分注重了中国的国情。日本明治宪法所具有的钦定宪法特色对于催发近代中国的立宪意识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起草时间、主稿人及其制定过程,法学界、史学界著论颇多,但在这些著作中涉及上述问题时,多有出入.如一九三六年五月杨幼炯在《近代中国立法史》中说:"特于元年(即民国元年) 二月七日起,召集临时约法起草会议,名为编辑委员会,起草两次,由宋教仁主稿,会议亘三十日,至三月八日全案告终."一九八二年七月群众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学校法学试用教材《中国法制史》中也说:"一九一二年二月七日,在孙中山主持下,参议院召开制定约法会议,由宋教仁主稿,经过两草,三十二天讨论,三月八日三读通过."这两书的论述,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相似文献   

16.
李鸿文 《21世纪》2013,(3):17-20
2012年12月4日是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30周年,凑巧的是。2012年也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100年。因缘际会。人心思法。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人们关注宪法,讨论宪法。回溯历史,考量当下,“宪法”、“依宪”、“宪政”、“法治”等词语,又一次得到新的诠释和表达。  相似文献   

17.
蔡锷是近代著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反复辟思想是他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向往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思想的集中反映。主要体现在坚决反对复辟帝制,誓死捍卫共和制度:统一战线思想;坚决要求袁世凯退位:主张恢复《临时约法》,召开国会等方面。系统研究蔡锷的反复辟思想,对于全面认识蔡锷的政治思想,客观评价蔡锷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近代史上,随着西方人权等观念的传入,在有识之士的推动下,中国曾出现了含有保护人权内容的法律文件。如《钦定宪法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这些法律文件在保护人权方面虽然仅仅处在起步阶段,还有许多局限性,但在中国的人权立法史上却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为以后的人权立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前夕,由于满清政府的专制、无能和反动,古老的中华帝国遭到西方列强的瓜分,面临着亡国的危险。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把"物竞天择"、"优胜劣败"的理论引进中国,在国人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促进了辛亥革命理论的产生。1911年10月10日,辛亥武昌起义爆发,紧接着许多省份、包括河南也发动了起义,从此结束了长达2 000多年封建专制王朝的统治,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成立,它颁布的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清政府的《钦定宪法大纲》有着根本的区别;男子剪辫子、女子放足以及服饰的变化是这个时期重要特征;另外,教育与出版业的变化也表现出民国的新气象。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我们组织了一组文章,反映辛亥时期的社会变革,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前夕,由于满清政府的专制、无能和反动,古老的中华帝国遭到西方列强的瓜分,面临着亡国的危险。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把"物竞天择"、"优胜劣败"的理论引进中国,在国人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促进了辛亥革命理论的产生。1911年10月10日,辛亥武昌起义爆发,紧接着许多省份、包括河南也发动了起义,从此结束了长达2 000多年封建专制王朝的统治,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成立,它颁布的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清政府的《钦定宪法大纲》有着根本的区别;男子剪辫子、女子放足以及服饰的变化是这个时期重要特征;另外,教育与出版业的变化也表现出民国的新气象。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我们组织了一组文章,反映辛亥时期的社会变革,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