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勰诗歌在形式本体上,即“怎么写”上的思想是既保守又激进的,他的重文体、重语言、重体验、重想象都符合今天我们研究出来的诗歌创作规律。“诗有恒裁”为代表的“体”的形式规范观偏向于传统与保守,“随性适分”代表的“体”的选择进化观偏向于现代与改革。刘勰诗的形式本体论的主要学说是“诗有恒裁”说:发现诗歌有体,诗人应该有自觉的文体意识。本文还在诗学的现代视野中探讨了刘勰诗本体论中的形式论产生的原因及意义,特别是对当前现代汉诗文体建设具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闻一多的意象理论与意象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是诗歌中由诗人的主观心意(审美理想与审美情感等)与客观物象(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景物、场面等)融汇而成的富有蕴含与审美价值的具体情境。它作为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理所当然地是诗歌艺术的基本构成元件,对此,胡应麟甚至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克罗齐也说:“诗是意象的表现”。谁能想象,一首诗能够没有意象,或一段没有意象的文字能够称之为诗呢!我们考察诗歌成品及其生产过程就会发现,意象是诗歌创作构思的核心。它贯串于诗的形象思维之始终,是决  相似文献   

3.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被选入教材成为“诗歌典范”,显现了传统、正统且主流的诗歌趣味在历史延续中的强势。这一“诗歌典范”的树立,曲解了诗篇本意,简化甚至扭曲了诗人形象,并无视或舍弃了海子诗歌创作中“异端”和“新创”的东西。这样的“诗歌典范”培养着人们的“诗歌想象”和“诗歌期待”,影响了人们对新兴诗歌现象的创造和认同。这一“诗歌典范”的塑造方式竞能大获成功,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并令人忧虑。  相似文献   

4.
“意象”的概念在中外文论史及文艺作品的实际运用中早已有之。但真正使它引起人们关注并研究进而发展成为诗歌创作乃至许多别的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手法,则应归功于本世纪初在英美兴起的意象派诗歌运动。意象派诗歌运动是一次有目的有纲领的诗歌运动。它已被公认为是西方现代诗歌的源头。意象派是从哪里找到“意象”这一诗歌创作的武器的呢?据意象派诗人宣称:他们得益于中国古典诗的启示。“中国诗是一个宝库,今后一个世纪将从中寻找推动力,正如文艺复兴从希腊寻找推动力。”“中国古典诗歌整个地浸泡在意象中,是意象的典范。”“正…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诗论,乃是他代表时代对诗歌提出的要求,只有结合鲁迅所处的特定时代,才能理解他的每一主张的重要意义。这些主张,对今天发展和繁荣诗歌创作,仍有着现实意义。一鲁迅主张诗人要成为关心时代斗争的“精神界之战士”,诗歌要成为促进社会改革的“新声”。鲁迅这一主张,最早是在《摩罗诗力说》中提出来的。当时的时代特征是:“中国在今,内密既发。四邻竞集而迫拶,情状自不能无所变迁。夫安弱守雌,笃于旧习,因无以争存于天下。第所以匡救之者,缪而失正,则虽日易故常,哭泣叫号之不已,于忧患又何补矣?”这是一个要求改革的时…  相似文献   

6.
我国传统的诗歌创作艺术,十分重视“传神”二字。明代干慎行在《谷山笔尘》中说:“古人之诗如画意,人物衣冠不必近似,而风骨宛然,近代之诗如写照,毛发耳目,无一不合,而神笔索然。彼以神运,此以形求也。”尽管这一对古今诗作的评点,不无偏颇,但对于我们进一步提高诗歌的阅读和创作水平,还是颇有启迪的。注重传神的好诗,每每寥寥数语就神情毕现,形象鲜明而突出,能给人以非常深刻的印象。本文就诗歌状“眉”刻划人物形象的艺术,谈谈我的读诗所得。一、诗歌状“眉”刻划人物手法多样,各具其妙。(-)比喻状“眉”。刘跟在《文…  相似文献   

7.
“五四”文学革命在创作实践上是以新诗为突破口,而新诗革命则是从诗歌形式上的解放入手。诗体的解放,关键在于外国诗歌形式的输入。没有外国诗歌形式的输入,就没有中国现代新诗。朱自清在《新诗杂话·真诗》中提出:“按诗的发展的旧路,各体都出于歌谣,四言出于《国风》、《小雅》,五七言出于乐府诗”,而新诗却是直接“接受了外  相似文献   

8.
白居易是中唐杰出的诗人之一,其诗歌远播古代朝鲜、日本。白诗自新罗时期传入朝鲜半岛,高丽时期已然风靡文坛,出现了一批如李奎报、崔滋等文坛巨擘对白居易诗歌进行品评、模仿和创作。白居易诗歌影响李奎报诗歌创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李奎报创作了一系列追和白居易诗歌的作品,因视白居易为楷模而追和,并仿其神韵;李奎报晚年承袭白居易“感伤诗”,成为其诗歌创作重要的内容;李奎报模仿白居易“讽喻诗”,创作了一系列批判社会现实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诗歌犹如长江大河,以其巨大的容量哺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维系着色彩斑斓的民族传统,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源泉。 《毛诗序》中写道:“正得失,动天地,撼鬼神,莫近于诗。”在所有文学体裁中,诗歌最接近人们的生活,最为人们所喜爱,最有群众性;在所有的思想感情表达方式中,诗歌最艺术,最快捷,最易传诵。从诗歌创作的源头──《诗经》,到诗歌发展的高峰──唐宋,我国曾数度出现过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形成了诗歌创作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联的盛况,孔夫子就曾告诫他的孩子:“不学诗,无以言!” 在现代条件下,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不一定再需要静下心来写诗了。然而,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其作用是不会受时空限制的。人们可以不写诗,但诗歌传统的感染熏陶人等多种功能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不论是伊呀学语的童稚、还是耋耄之年的老人,概莫能外。 诗歌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因为优秀诗歌都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为人们所钟爱;另一方面是因为优秀的诗歌又都文采纷呈,避免了“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缺陷,能够代代相传。我们不防将前者称之为诗歌的“理”,主要是教  相似文献   

10.
事对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究其实质,它是“并举人验”即两件事对偶相叠的一种诗歌创作手法。从“事”的角度看,事对就是经过文化浸润或美学加工的用事或序事。从“对”的角度来看,事对就是一种具有历史深度感的对偶。事对“称名也小,取类也大”。事对浸染着中国重双崇偶的传统文化,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事对作为一种内蕴着中国文化的诗法不仅滋养着中国诗歌的创作,而且也传承着中国的诗学文化。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把这种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诗法呈现出来以为当下诗歌创作所用。  相似文献   

11.
柳梦寅是朝鲜李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其代表作《於于野谈》是研究李朝中期文化思想和文学、美学观点的可贵资料。《於于野谈》卷三《学艺篇》中论诗的内容有很多,这些内容较集中地阐明了柳梦寅的诗歌理论,即在诗歌本质上强调“诗者言志”,在诗歌创作上主张博学而后才可以作诗,在诗歌的功用方面认为诗关讽教、不平则鸣,而在诗歌的批评方面则以唐诗为批评标准。  相似文献   

12.
论闻一多诗歌的音乐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常说,诗是“音乐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艺术。闻一多在创作实践中对新诗的抒情美、形式美作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和开拓。一九二六年他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新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就是对新诗形式美的理论概括;而音乐美则是诗歌形式的本质特征,诗歌的其他形式要素统摄于音乐美。 “一切艺术都趋向于音乐”。在语言艺术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离开了音乐美,就没有好诗。“古人诗即是乐”。诗在其源头上,与乐同为一体,是以歌唱的形式流传。直到今日,诗歌仍然是一种可诵性的语言艺术,往往更重视作用于听觉感受。音乐性,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质。黑格尔说:“音乐和诗有最密切的联系,因为它们都是用同一种感情材料,即声音。”郭沫若说:“人类的语言发明之后,一种兼含着明确意识的音乐出现,它便是诗歌。”他们从不同角度一致肯定了诗与音乐的直接的内在联  相似文献   

13.
诗歌是一种精炼而感人的文学形式,十分讲求形象思维,长于用简洁的语言和新颖生动的形象来描摹景物,抒发感情。在诗歌的创作和鉴赏中,意象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意象(imase)是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筛选,再融入诗人的思想感情,用语言媒介表现出来的形象,是主观的意(情感)和客观的象(景物)的有机结合。诗的解读,是从意象开始的。一首诗的意象往往可以分为两种,即广义的意象和狭义的意象。广义的意象是指整首诗烘托出的总意象,狭义的意象则指诗中的个别语词意象,而这些个别语词意象多是为总意象服务的。 诗人的情思,要通过意象的选取和组合才能实现。古代诗人王昌龄《诗格中说》的“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是说意象是一种主客观结合的产物。胡应麟在《诗薮》中指出:“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强调意象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中国古代的大诗人,在创造鲜明新颖的艺术形象上,无不精心推敲,孜孜以求,以期达到“意象欲出,造化已奇”的境界。在西方,意象派主帅,诗人庞德说:“意象是在一瞬间呈现出理智和感情的复合体的东西”,他强调:“一个人与其写万卷书,还不如一生只呈现一种意象”。克罗齐也认为“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开意象,或是意象离开情趣,都不能成立。”可见,“意象”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所说的意象,不是指在作家的头脑中出现的没有独立的审美意义的零碎意象,而是指作家的审美意识物态化(语言符号化)的产物——文学文本中的特殊“形象”——整体意象。 任何文学形象都是客体主观化与主体客观化交融渗透的产物,文学文本中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的意象的产生过程也是如此,但是当它以整体意象在作品文本中出现的时候,从“物”与“我”的关系来看,就是客体主观化了的。诗歌意象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庄》、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司空图美学思想的核心部分是,《诗品》在论述诗歌艺术美的本质和本原时,使用了“道”、“体”、“虚”等抽象的理论概念,从而对诗歌艺术的本质规律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为后代以审美为中心的诗歌理论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具有明显的创意.其一,司空图“韵味”说同刘勰“余味”说和钟嵘“滋味”说侧重于作品形象本身所包含的神味不一样,更强调艺术形象和意境引起欣赏者想象后所获得的一种境界和情绪,更重视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二,司空图对意境的推崇使他尤为重视审美情感(思)与审美想象中的艺术空间(境)融为一体。其三,司空图的美学理想、审美标准是“味外之旨”的“醇美”,而“素”“心”“情”“意”等代表主观的概念恰好说明司空图对诗人的主观在创造诗美的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较深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歌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不胜枚举,其中有一种咏物诗,藏情匿意,出奇动人,幽默风趣,别开生面。这类诗,诗人在酝酿诗歌时,有意或无意之中摹仿和采用谜语的特征,作为诗歌的表现技巧,“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刘勰《文心雕龙·谐隐》),不直接描写或叙述所要表现事物的本来形象特征,而是借彼喻此,曲笔表达,描写叙述另一种形象,题旨不在表面的形象,而在于形象之中所隐藏的本来事物;或者对事对物对景,工于摹形,妙于状态,既写特征,又不过于显露,“妙在言其用而不言其名”,借以抒发深层的情意。这类咏物诗除具有诗歌的比  相似文献   

17.
一、周民族史诗的认定周民族史诗是“五四”以后的《诗经》研究者受西方诗歌理论的影响而对《诗经》内容进行的新的分类。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首先提出“史诗”这个概念,并将当时产生的文学作品分为史诗、抒情诗和戊刷,黑格尔因承其说,并在《美学》中将史诗作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详加论述。生前并没有见过《诗  相似文献   

18.
“诗中有画”是王维诗歌创作重要的艺术特色。同时“诗中有乐”也是其诗歌不可多得的艺术特征。他的每首诗大都有鲜明和谐的节奏.读起来脍炙人口,集绘画美与音乐美于一身.堪称诗中佳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诗歌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远古祖先的心目中,“歌”与“诗”是同一种文学艺术。“诗”是“歌”的内容(文学形象),“歌”是“诗”的表现形式(音乐形象),它们彼此相依、相互融贯,如同语言中词的音和义。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一种歌咏的语言艺术,无“歌”不成“诗”,无“歌”没有“诗”。因此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诗人”这一称谓至少包括以下内涵:(1)自创并演唱诗歌的人;(2)自创或改编原创作品演唱的人;(3)只创作不演唱的人。而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以激情为血肉、以语言为建构艺术、以歌咏为表演艺术的一种文学体裁。以真情去激荡语言的美化,以歌声去撞击听众的和鸣,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0.
一古代的中国可说是一个诗的王国,这表现在:一、诗歌创作极为丰富,二、诗歌理论著述也极为丰富.但同欧洲相比,在这两方面又有着明显的差异和不足的地方,这就是:一、中国诗歌创作长于短篇(在漫长的中国诗史上,长诗不过《离骚》、《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瑟琶行》、《秦妇吟》等等而已),长于抒情(即使叙事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而短于长篇,短于叙事;二、中国诗歌的研究多表现为短小精悍的即兴随意的诗话,而缺少系统严密的体大思精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史。路具规模的,在诗歌理论方面,当推钟嵘的《诗品》,在诗歌史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