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位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家,总是忠实于自己的时代,力求在作品中反映出时代的脉搏和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来的。因此,他们也往往是历史的探求者和时代生活特质的开掘者,他们的作品就是这种探索的忠实记录,这种开掘的具体体现,其中必然凝聚着作家的良知和社会理想,熔铸着作家对其所反映的社会人生的评价和爱憎情感,从而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和强烈的感染,帮助他们去认识历史,体察社会,也启示他们去追求更美好的人生并为之实现而唤起更大的热情。 萧军的长篇小说《第三代》就是这样一部凝聚着作家的心血和深沉的历史探索精神、的力作,是他继《八月的…  相似文献   

2.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民族,要有自己的民族精神。一个企业,要有自己的企业精神。一个人,也要有自己的奋斗精神。一个大学生,应该有勤奋刻苦、好学上进的精神。虽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的信仰、世界观、追求的目标不同,但总有一种精神力量在鼓舞着人们,这种精神力量就是理想。一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它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没有理想的人,缺少精神支柱的撑托,他的生活将是碌碌无为,前途暗淡无光。人生在世,只能是混混了事。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人的头上缺少一颗指路明星——  相似文献   

3.
美国作家克里斯托弗从社会、历史、心理等角度,分析了日本在战后迅速发展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的原因。他的结论可以归结为一点,即蕴含于大和民族的“日本精神”,造就了今日的日本,创造了令人瞩目和惊叹的奇迹。鉴于中日两国在历史、文化、心理诸方面的相似性,笔者认为,日本成功的经验对20世纪末的中国来说,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果在战后曾被公认为国民经济彻底崩溃的日本,以民族精神为精神支柱实现了民族振兴,那么具有诸多相似性的中华民族,也同样有能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即使处于同一文化背景的两个不同民族在素质方面是有差异的,但就各自的优缺点而言,这种差异性是可以互补的。这一点,对处于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4.
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展现着伟大的精神。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这种精神,具有维系覆盖范围内群体的团结、稳定和发展的社会整合功能、明确的价值取向、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单位,概莫能外。耳熟能详的汉唐精神、五四精神、雷锋精神、航天精神,无一不诠释着、闪耀着特定时代的精神光芒,团结、激励、指引着当时的人们去实现他们的“中国梦”。习总书记指出,“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他进一步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相似文献   

5.
三十年代,国难当头,抗日怒潮席卷全国。就是在这样历史背景下,“东北作家群”崛起文坛。他们的杰出代表就是萧军。当时,萧军发出的抗日救亡的战斗呐喊,最为粗犷有力,激励着人民的爱国热情;他的作品的艺术风格,质朴刚健,又富有浓郁的乡土色彩,为左翼革命文艺增添了绚丽的光辉。一 萧军从旧社会的底层奋斗出来,曾同各种黑暗势力冲突、搏战,有着一种勇猛顽强的抗争精神。这是萧军思想最为鲜明的特征。他出生于清朝末年(1907年)辽宁省西部一个荒僻山村,少年时期正当清末民初的动乱年月。那时候,不管是满清王朝,还是民初的军阀政府,都残酷压榨东…  相似文献   

6.
30年代以后的茅盾,对文学特征的认识突出强调形象化。他把“形象”看作是一个重要的“中介”,联接着作家主观的思想倾向、心理情感和客观的社会生活,也联接着作者与读者。这在当时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彼此渗透的今天,进行儒家、道家思想与日神、酒神精神的比较,是一个饶有兴味的课题。笔者曾就此问题做过探讨,本文将进十步全面展开中国与西方不同的民族心理结构、民族社会结构和民族文化结构(这里所说的“文化”是狭义的,广义的文化应是包含上述三个“结构”层次的总的文明系统)的比较研究,并力图以现代人的价值尺度来分析它们的利弊与得失。1 从字面上看,所谓“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显然发源于阿波罗和狄俄尼索 斯的宗教崇拜仪式。 我们知道,宗教作为人类精神异化的产物,必然产生于社会生活自身的异化。大体…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当代诸作家"弃医从文"、"弃文从医"或"亦文亦医"的人生际遇不绝如缕地演绎着耐人寻味的"医文跨界"现象.深入透视中国作家"医文跨界"现象及其精神生态、国外作家的文化他者,具有重要的镜像价值.以鲁迅为代表的现、当代作家人生轨迹演绎的多向度"医文跨界"现象,蕴含着精神图谱、文化心理、人格美学等深层文化意蕴,不仅是作家主动、被动和从动的职业选择,也是作家在多元矛盾中对未来人生道路和生存方式的个性选择,其命运博弈显示了中国作家独特的生命形态,显现着陷于奴役与异化的生命存在及其精神生态,彰显着"诗意栖居"的审美理想及其精神向度.  相似文献   

9.
陈国恩 《学习与探索》2002,9(4):110-115
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浸透了道家艺术精神。这体现在他的想像方式、自然观、命运观以及所展示的自然人性系统中 ,也包含在他的艺术观中三个极重要的范畴“童心”、“生命”和“神性”中。沈从文的道家观点 ,主要不是他潜心研究所得 ,而是他受大自然熏陶所涵养成的一种气质禀赋 ,从自然中悟得而应用于人事方面的一种智慧。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中每一个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自身都是一个动态系统,和其他一切系统一样,他也有信息反馈、自我调节、平衡发展等功能。对这样的人物形象,我们往往不能用明确的概念把他完全表述出来,但我们知道他对一件事如何反映,他会怎么做,采取什么方式做。许多作家笔下人物的命运,往往与作家给他设计的结局大有出入,就说明了这一问题。我们可以说这个人物形象“活”了,这种“活”了的人物形象,是一个具备了系统功能的人物形象。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典型——阿Q,就是一个“活”的、有系统功能的形象。我们在作品的“优胜记略”、“恋爱悲剧”、“大团圆”等篇章中,一点一点地认识了他,  相似文献   

11.
今年夏天,老作家萧旧地重游,回到阔别三十年的东北故乡。所到之处,受到当地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谁能想到,经过多年的摧残和折磨,他仍然斗志昂扬,精神 铄,笑声朗朗。人们简直不敢相信这位红光满面、步履矫健的人,已是七十二岁高龄的老翁了。难怪粉碎“四人帮”后周扬同志见到他时;惊喜地握紧他修的手说:“您真是老当益壮呵!”  我们知道,萧军同志是鲁迅先生的忠实战友和优秀学生。在黑暗的旧中国,他追随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不久前,他在接待来访记者时,出示一方寿山石印。印上两行边款是:“千…  相似文献   

12.
“雷锋精神”与当代中国伦理文化的新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锋精神”与当代中国伦理文化的新构建陈文江雷锋,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名字,一当它与二十世纪中叶的中国社会政治文化发生联系,便产生了极不寻常的社会意义,成为这个特定时期民族精神及其价值指向的代名词。“雷锋精神”不仅包含着千百万个雷锋一样的共产主义者所追求...  相似文献   

13.
妇女问题一直是富有人文意识的中国现代作家的创作关注点,蔚为壮观的女性题材作品即是一个明证。《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作家丁玲的杰作。作品问世虽已近70年,但主人公莎菲精神人格的现代内涵,小说独具的审美价值,仍激发着研究者探索的热情。本文作者认为,爱作为莎菲的宗教式信念,体现了现代知识女性受“五四”精神洗礼后发生的深层心灵苏醒。莎菲对真正的爱的理解、感悟和渴望,给她拒绝被爱提供了精神条件,而被爱作为对传统女性“以色事人”命运的人生写照,既是对女性人格和价值的漠视和消融,同时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中男权意识无限膨胀所导致的两性自我价值确证的艰难。拒绝被爱是对传统女性命运的大胆抗争,是现代知识女性独立人格的伸张。同时也意味着,只有在更高起点上寻求和选择真爱,女性的人格和价值才会最终实现,不再重蹈被爱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文化”意义的《文心雕龙》和对它的“文化”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所谓艺术生产就是作家、艺术家把自己的种种心理、意念(理想、愿望、知觉、情趣、美感、想象等),通过各种形式,采用各种手段,变成可供人感知的物化、象征化或符号化的具象。作者的心理、意念不能脱离民族、社会、时代文化的制约,他的产品也就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意义。文艺是典型的文化事象,古往今来一切文艺作品都深蕴着文化内容。而阐发人们对文艺认识的理论著作则能体现出一定理论形态的,较为系统的文化观念。《文心雕龙》在今天看来并非纯文学理论著作,它的理论所涉及的范围比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学”要宽泛  相似文献   

15.
吴韩青 《社科纵横》2012,(1):170-17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全球化所引发的人们生存方式的变迁、不同文化的渗透、国家治理的改革,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冲击。如何培育当代大学生的中华民族精神,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还关系到民族、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本文对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外环境、主要内容和实践过程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曾被称为“后殖民作家”“移民作家”“用英文写作的日本民族作家”,但他拒绝这些标签的同质性和阵营性,力图展现独特的文化视野和写作策略.石黑一雄通过创建多元的叙事空间、采用分散的记忆视点、建立国际化写作方式,突破了评论界对他的上述三种成见,从而超越为时空所局限的个人经历,构建起在多种文化冲突中凸显作家个人特质的“他异性”文化身份.石黑一雄的写作展现出由封闭到多元空间、从自我到他者融合的时代特征,为理解和解决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冲突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外在标识,更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灵魂。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两个文化体系,中国和印度虽处在相近的地理位置,具有相似的社会结构,但两种文化却不尽相同。比较中印思维方式上的“天人合一”与“梵我同一”,精神追求上的“伦理道德”与“宗教解脱”,民族心理上的“凝聚同化”与“宽容包容”,我们发现,印度文化是具有极大包容性、强烈宗教性、深刻内省性特质的宗教文化。  相似文献   

18.
孟悦朴 《唐都学刊》2003,19(3):33-35
新时期文坛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学创作中 ,以书写自己的母族而辉煌的作品屈指可数。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张承志的《心灵史》、阿来的《尘埃落定》正是这样的佼佼者。无论是作家的知名度还是作品的影响力 ,马知遥的《亚瑟爷和他的家族》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但是 ,这位宁夏本土回族作家的心血之作却也非同凡响。小说 2 0 0 0年出版 ,2 0 0 2年荣获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文学长篇小说“骏马奖”。马知遥说 :“我一辈子从来没有自我感觉良好过 ,唯独我的长篇小说《亚瑟爷和他的家族》是个例外 ,自信它非平庸之作。”它的获奖“使我有生之年如晚…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哲学——伦理思想的总原则是“天人合一”,不同时代的每一原则,各自“分有”着总原则,当整个世界皆认此总原则被分而阐释时,便产生了诸派学说。中国古代哲学虽早已成为历史,但“天人合一”这一古老命题的奥义及所表征的中国哲学精神(伦理道德精华)在中华神州“依然故我”。它已积淀、凝结为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道德习惯,无论自我意识到与否,它都潜在于人们的一行一动,一思一虑之中,  相似文献   

20.
(一) 宋代杰出女词人李清照,其词作流传至今的,数量虽不多,可确定其归属的还不到五十阙;但她以其卓异之才思,名震当时词坛,其词作流传千古,其中透出的美的民族性令人惊叹不已。所谓民族性是指特定国家、特定民族共有性质,积淀着民族的精神、气质和审美心理格调。文学艺术则最能体现民族精神、气质、心理形态,它是民族性的外化形式。民族性作为特定国家、特定民族的总体特性,总体地渗透于各种艺术形式之中,但在不同的时代,它既有继承性的一面,即具有历史贯穿性,同时又显示出不同的时代风貌,即具有时代性。刘勰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刘熙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