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姬绪进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2):96-100,103
史铁生是一个经历了种种苦难的当代作家,他用手中的笔不断地书写着、歌唱着苦难,用苦难谱写了一首首激扬的旋律。苦难的生命体验是他生命历程中最主要的一座丰碑,他用沉重压抑的笔墨描绘了一个残疾的世界,一个个苦难的生命里程,用他对苦难的理解来解读生命的意义,最终找到人生的精神解脱:死亡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人生在于过程。 相似文献
4.
马建梅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498-500
在当代散文创作中,史铁生是从生命的意义中发掘出新意的为数不多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往往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凝重的思考。从史铁生散文的三个重要主题——生死、生命、写作入手,深入分析其散文作品对三者哲学意蕴的挖掘,从而揭示史铁生散文创作中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对西方宗教思想的吸收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叶立文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65(5):57-61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史铁生就在小说创作中表达了对于启蒙思想的深刻怀疑。随着思考的不断深入,他越来越相信作家理应向世人奉献自己的生命迷途。史铁生逐渐从崇尚人之主体性的启蒙作家,蜕变成了一个祛魅启蒙神话的迷途羔羊。他的思想路径颇能折射出当代文学在现代性语境中的深刻变化。史铁生小说是一个映射及反思当代启蒙文学思想局限的创作标杆。 相似文献
6.
邓阿丽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0):165-166
基督精神的根本正是“爱的理想”,它与人们本性向往呼唤的自由、平等、仁爱、良善、宽容得以契合。作家史铁生是不幸的,却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位伟大的母亲。母亲身上闪耀着基督神性的光辉。她艰难的生命历程,犹如基督受难的一生;她用自己坚定不移的爱拯救儿子,她用爱和宽恕化解苦难和创伤。在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中,用基督的爱与牺牲的品格激励残疾的儿子勇敢地生活下去。 相似文献
7.
任丽娜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3):86-90
作家史铁生对“残疾”有了新的界定,他认为从广义上看,“残疾”不仅是指肉体的疾患,它是指人类先天的有限性,是永远无法完美的残缺,是每一个人都要面临的根本困境。命运永远给人以困境,这是应该试图超越的。 相似文献
8.
靳瑞霞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22-25
史铁生的创作可以<命若琴弦>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属于典型的现实主义笔法,后期创作则具有明显的形而上特征.史铁生从个体生命出发,对困扰人类的终极性问题作了深刻而执着的探索.在反抗虚无、追问生存意义的道路上,史铁生有两次皈依:其一是发现了过程,从目的论走向过程论,将救赎的希望交给审美,以美的欣赏来抵挡失败对个体生命的沉重打击;其二是由美走向善,走向爱,将个体放入人类,以救赎他人的方式来救赎自己,使个体的生存获得意义.由美到善是史铁生思想发展的脉络,也是他文风文体转变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9.
史铁生小说中的人物既是自成一界的特定符号,是性格人、命运人,存在人、意象人,是演绎存在之相、表达存在之惑的镜像意象,接通寄予着作者关于命运与存在的思考;也是自由无界泛化的"X",是显现"我"之"印象"的印象人,能于"我"之印象中悉见世界,是携带生命消息、息息相通的生命全息体。从而,一方面促成主题的复调,文本的敞开、叙事的解放;另一方面,全息也只是"我"的印象,是浩渺消息之一种,体现了作者认知的深刻与悖论。而其"反中心人物"的符号手法也造成人物身份的不确定,缺少心理细节与动作情节的细织密缀,而显得意念化静态化。人物是特定的符号?还是无限填充作者意念的X?或是"符号+X"的有机体?这或许是任何一种先锋写作都应思考的界限问题。 相似文献
10.
谭爱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119-121
史铁生独特的生命经历,让他无法绕过与"残疾"相关的题材。他的许多作品都关注残疾人的困境,思考对这种困境突围的方式与途径,那就是承认命运的不可掌握,要树立人生的目标,注重对生命历程的体验。难能可贵的是史铁生能够超越个人的不幸,表现出对人类共同处境与命运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陈伯海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68-74
审美原本于人的生命活动 ,肇端于其现实的生命体验 ;离开了人的实际生活遭遇与感受来谈审美 ,审美便成了空中楼阁。但审美又不能停留于生命体验 ,必须实行自我超越 ,才能上升为审美体验。自我超越的途径是将原有的生命体验予以意象化改造 ,使之成为可供观照的对象 ,并以审美的态度给予再体验。由此生成的审美体验亦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经由审美感知、审美想象而进入审美领悟和审美愉悦 ,最终达到“天人合一”境界下的生命感发。这一审美活动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审美的基本性能的展现。 相似文献
12.
张建波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6(3):38-42
残疾群体作为弱势群体屡屡在小说中得以展示,史铁生以其悲己悯人的普世情怀,选取境况相似的残疾群体作为文学关照的对象,以真诚态度写出这一群体直面残缺人生诸多困境时的精神生态,严肃思考苦难挫折于命运人生母题中的价值意义,从关注"残疾的人"到关注"人的残疾",力倡重建信仰,弘扬爱心,从而为局限人类的缺憾人生作出近乎完美的哲理注... 相似文献
13.
刘莉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
史铁生在他散文遗作中,将生命的苦难纯化为丰富而深邃的精神资源,不仅关注生与死、现实和理想、困境与信仰,更探微于人性的细微奥秘。其遗作以充沛的精神信仰、无限的希望与广博的爱愿而震撼人心,这种被神性光辉引领并照亮的精神追索,可用《圣经》所示的信、望、爱加以概括。他对信、望、爱的倡导是宝贵的精神资源和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14.
人学意义上的生命观是对人的生命最根本、最一般的认识,是关于人的生命本质、生命过程、生命意义、生命归宿及其关系等系列问题的总的思考和概括。马克思主义生命观认为,人的生命表现为自然现象基础上的社会性本质,生命价值体现为奉献社会和完善自我的有机统一,在生命过程中,它主张乐观奋斗的人生态度。马克思主义生命观不仅重视生命本身及过程的意义,而且关注生命结束、死亡以后的价值。马克思主义的生命观与西方其他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的生命思想有本质的区别。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从而构建现阶段科学的生命观,无论对社会还是个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怀特海及著作《过程与实在》所阐述的过程哲学蕴含丰富的生命哲学思想.相较于西方传统哲学,过程哲学具有生成性、共生性、相互关联性、现实关怀性等特点,诠释了生命的过程性、整体性和超越性. 相似文献
16.
《野草》生命美学思想主要包括多维的生命感怀,爱与哀愁的交响,荒诞的生命主题、生与死的绞缠对抗。本文旨在论述《野草》的生命意识,探导鲁迅的生命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余慧玲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29-31
史铁生作品中的言辞是睿智的,从中可以看到他开阔的眼界,澄澈的思想,及其中蕴含的关乎生命哲学。《命若琴弦》可说是他饱含人生启示,使人心生暖意的杰作之一。老小瞎子看似简单的故事却蕴含了深刻的人类生存哲理:惟有信仰才能构筑真正的人生,而人生的意义就在对信仰追求的过程中,生命的过程永远高于生命的结局。生命因其有信仰变得坚不可摧,美丽而永恒! 相似文献
18.
胡山林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史铁生以对人本问题的执著关注而成为中国当代文坛纯文学的典型代表。史铁生的创作特色来源于自己独特的文学观。史铁生的文学观具有鲜明的精神个性,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思想,在文艺理论领域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19.
张路黎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5(5):51-53
史铁生的<务虚笔记>悬置现实主义可信性、真实性、因果律、客观性等成规,从虚的一路写开去,从纷纭世事抽取带有普遍性的种种情境,并在相似重叠的情境之上生发出人生的激情与哲思,表现对人本困境的思考,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场景被符号化、风格化,而与内蕴的人性的真实合而为一,建立了具有开拓性的长篇小说的形式. 相似文献
20.
苏童在打破固有叙事模式,力求全新的叙述话语和方式的"先锋"性的同时,努力在想象和现实之间寻找一种关涉人类生存的契合点。苏童不遗余力地挖掘普遍人群所不得不面对的生存境遇,写出了人类的生活里潜藏的荒谬、无奈、美的幻灭、命运的强势压迫等一系列质素,使他的作品真正触及人类生活的暗影。孤独、荒诞以及叙事伦理意义上的苦难书写构成了他一贯的生命叙事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