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铁生小说中的人物既是自成一界的特定符号,是性格人、命运人,存在人、意象人,是演绎存在之相、表达存在之惑的镜像意象,接通寄予着作者关于命运与存在的思考;也是自由无界泛化的"X",是显现"我"之"印象"的印象人,能于"我"之印象中悉见世界,是携带生命消息、息息相通的生命全息体。从而,一方面促成主题的复调,文本的敞开、叙事的解放;另一方面,全息也只是"我"的印象,是浩渺消息之一种,体现了作者认知的深刻与悖论。而其"反中心人物"的符号手法也造成人物身份的不确定,缺少心理细节与动作情节的细织密缀,而显得意念化静态化。人物是特定的符号?还是无限填充作者意念的X?或是"符号+X"的有机体?这或许是任何一种先锋写作都应思考的界限问题。  相似文献   

2.
史铁生经过自觉的文体探索与实验,创建了一种适合于表达个人哲理思考的文体形式,这种哲思文体以务虚为主,凭借生命印象点染人物,以平视的心态叙事,通过哲思意象的营造、周而复始的结构与混淆重叠的手法,来倾诉心魂,追问命运,展现哲思。这种新的文体形式正是史铁生对当代文学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狗"意象在一些文本间重复出现着,人与狗的纠葛也普遍发生着。"狗"意象象征着忠诚、善良、勇敢;"狗"意象象征着生命的被压迫以及生命应有的反抗精神;"狗"意象象征着作者对人性之恶的否定与批判;"狗"意象还暗示了性的含义。具有如此象征意味的"狗"意象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出现,说明人与狗之间有着纠葛的现实物质关系,也说明人对狗的情感是复杂多样的。  相似文献   

4.
张宏 《南都学坛》2010,30(3):51-54
《野叟曝言》因"日"即太阳以名书,围绕全书中心人物文白形象的塑造,从多种角度至少9次皴染突出了太阳的形象,形成一个系统而集中的极具象征意义的太阳意象。这一意象隐含了作者人生目标的追求:对超凡人格的企慕,对帝王之位的希冀。其中文白等人物多次的死而复生,继承并发扬了东西方上古神话的精神。作者夏敬渠异想天开的个人与国家抱负都令人可厌而且可笑,但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江河日下之际,太多的文人士大夫都有如曹雪芹《红楼梦》那般不免"化烟化灰"的颓唐心理,而唯有夏敬渠仍信心百倍地做着他的"富贵梦"、"皇帝梦"与"强国梦",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卡夫卡是一位有着较强宗教意识的犹太作家,我们不从宗教角度出发将难以读懂他的作品。《圣经》中的伊甸神话对卡夫卡有着深刻影响,其小说即是对亚当夏娃被上帝逐出伊甸园后人类命运的思考。这可以从小说人物所犯错误、对罪的感受以及受到的驱逐、死亡等惩罚中得到印证。上帝与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卡夫卡思考的重心。在上帝与人之间存有鸿沟的情况下,卡夫卡推崇信仰方式的个性化,这也是走向上帝的救赎之路。写作是卡夫卡的"生命之树"。  相似文献   

6.
"决定论"是自然主义的一个中心主题,人的命运是由环境、遗传及其本能冲动决定的.威廉·福克纳早期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如<八月之光>中的克里斯默斯、海托华和莉娜,他们是美国南方特定环境下的受害者.另外,小说中也体现了遗传和本能的影响的痕迹.  相似文献   

7.
易卜生后期象征剧《海上夫人》,建构了以"花园""山坡""大海"与"挪威"为中心的四种地理意象群落,是剧作家对亲情、爱情、自由、生命、生态以及人类命运等问题的思考,具有独到而深刻的审美内涵。四者以"花园"作为中心,一圈一圈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广阔,意境也越来越高远,形成一幅完整的圆形地理结构图。《海上夫人》整体艺术特征的"圆形结构",不仅使剧作以某种地理意象为中心而形成了地理意象群落,重重叠加而形成圆形的艺术图式,同时也使剧作家圆润的艺术想象与艺术构思方式由此得到完整体现。以上各方面共同构成《海上夫人》艺术存在的基本内容,让它拥有了圆满而完美的地理艺术之图景。  相似文献   

8.
李贺及其诗歌以东方人的思维和中国人的诗性智慧,运用极富艺术魅力的诗化语言,围绕人、鬼、仙三种生命不同的状态,通过过去、现在、未来以及尘世、鬼域、天国的建构来完成特定的时空转换,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一生命哲学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问题作出了精彩的、极具个性的回答.只有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切入,抓住李贺对人类生命之功名、享乐、苦难、爱情、死亡、永恒等种种问题的追问这一关键,才能揭示出李贺诗歌内在的哲学意蕴和精神实质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汉语中,"命"有三种词义:一是命名、命令,即语言之命;二是生命;三是命运.每个人对"命"都无法逃避,从古至今,如何对待"命"始终是人一生中的重大问题.庄子对"命"有其卓越于世人的见解,而<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对"命"亦有深入的思考.从贾宝玉弃置语言之命、涵养生命之命、超越命运之命三个方面来分析庄子思想对贾宝玉"命"的观念的影响,从而探讨庄子思想与贾宝玉形象之间的文化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10.
姜文电影为我们塑造出了一个个"酒神"式的神奇人物,他们过着放纵、浪漫的生活,在"酒神"狂欢的背后,体现着作者高昂的生命意识和蓬勃的生命本真;含有隐喻意义的场景、台词与情节,折射出作者对沉积于中华民族意识深处的民众心理的认真审视与深沉思考.这也正是姜文电影的独特文化审美价值及其艺术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在余华的小说中总是渗透着一种神秘的宿命论,特别是早期先锋作品中,人物时常作为一个符号在命运的牢笼里争扎,总是逃脱不掉循环轮回、难逃劫数的命运,于是作家便用人的荒诞、死亡、欲望、命运等主题书写了一个个绝望的世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余华在作品里试图寻找对宿命的抗争方式,但发现人怎么抗争也争不过命运。在这种”屈服”下,余华积极地去思考“人”存在的价值,在存在中去发现”生”的意义,用”存在”和宿命进行抗争。可是在欲望无限膨胀的当下社会,终于发现:原来欲望,才是小说中人物走不出的宿命。  相似文献   

12.
甄士隐与贾雨村是《红楼梦》中两个十分奇特而令人费解的人物。一方面,他们原本都是地地道道的凡间俗人,而与处于冥冥天国中主宰凡间痴男怨女命运的警幻仙子、自由出入神俗之间可以幻形变化的一僧一道迥然不同。但另一方面,小说又神奇地赋予他们从为全书开篇、作结到隐含“真”“假”之深层寓意等多重符号功能。一甄一贾在《红楼梦》中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创作意图?与整部小说的主旨有何内在联系?的确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本文试图通过对一甄一贾这对神奇人物多重符号功能的分析,以逐层揭开蒙在他们身上的神秘面纱,并以期从一个侧面获得对《红楼梦》的深层意蕴的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小城小说里有大量的死亡意象。中国现代小城小说文本里的死亡意象既是对个体生命的人文关怀,又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对社会痼疾的暴露与批判,也是关于生命和自由的伦理叙事,体现了作家对现实的思考、对民族命运的探寻和对未来的期待与呼唤。死亡意象承载了丰富的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胡河清简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河清深谙"三教"宝典的精奥,化传统文化意识和西学生命精神为运思行文的一线神脉,向人们展示"全息式"的文坛秘景。其批评中的"全息"视角不但打通了古今之隔,而且充满了生命与艺术的张力。  相似文献   

15.
泛指叙事是中国现代乡土抒情小说中特有的叙事模式之一,其特征是在叙事中有意取消具体的叙事时间,也不针对特定的人物个体,以此造成叙事的话语跨界和功能变异,叙事抒情化,情节和人物意象化,参与文本中风俗意象的建构;而限制性视角的使用和视角越界现象的发生,在叙述者、小说人物和风俗意象之间进一步造成了复杂的情感关系,在不同文本中营造出了不同的抒情效果。  相似文献   

16.
表现主义戏剧作为现代主义戏剧的主要流派之一,之所以能够大师辈出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自于对反戏剧式的意象叙述这种崭新的叙述方式的成功运用。较之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戏剧,它所显示出来的叙述特质和叙述手段主要表现在:一、主题叙述:剧作者主观意念的全面外化和符号化;二、梦幻叙述:亦真亦幻的分裂性意象的自然变换和无时空性接合;三、反叙事结构式的内在心理叙述:人物内心意念的环形心路漫游;四、意象叙述:人物内心意念和内在心理强度的充分外化和视听化;五、身份叙述:独特的角色转换技巧和艺术同化手段  相似文献   

17.
西方意象派是在吸收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形成的。"意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统一,即意念之象。诗的"意象"对审美与创作具有重要作用,它具有其独特的创制方法和各种意象类型。  相似文献   

18.
燕梦卿和林黛玉是中国小说史上两个典型的女性形象,是中国传统淑女形象的理想化呈现。她们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审美理想:以“草木”喻人,借物之高洁品质来写人之清净性情,并暗含人物的命运走向;情与礼的融合,表明作者对自然人性的欣赏;以早逝为结局的人生命运,打破了传统大团圆的书写模式,体现出作者对现实人生的种种思考和感悟,而不讳谈生死的写作态度则是作者肯定了死亡对美善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诗歌意象结构就是以诗人的情感或意念的流动轨迹为凝聚点,为绾合、统摄全诗的轴心,经由极富匠心的剪接与组合,按照一定规则有序地组合起来的意象“空间”形态。形态各异的诗歌之意象结构安排也正是诗人心灵世界的镜像与写照。作者对诗歌中几种习见的意象结构形态——辐辏、辐射、拼接、并置之特征及审美效应作了浅要探析。  相似文献   

20.
卡夫卡与海明威的创作具有两两对立的总体特点,本文结合他们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实践,对两人的创作试作平行比较研究。卡夫卡视文学为生命,他的人物人格模糊,担任的角色具有社会制度化倾向,人物与世界的关系是"我与它"的关系;海明威视文学为生命价值的表现,他的人物人格鲜明,所任角色具有个性化倾向,人物与世界的关系既是"我与它"的关系,也是"我与你"的关系。卡夫卡与海明威小说的叙事模式也迥然不同,卡夫卡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梦魇的世界,海明威创造了一个现实的醒觉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