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帝与死亡是犹太民族的核心话语。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卡夫卡却拥有非同寻常的宗教意识和宗教情怀。卡夫卡的死亡观融合了犹太教与基督教的精髓:作为犹太人,卡夫卡的死亡观念主要来自犹太思维;作为说德语的犹太人,由于德语本身浸润着基督教的文化色彩,卡夫卡的观念中又闪现出基督之光,渴望通过上帝的审判,重返伊甸园。  相似文献   

2.
卡夫卡是一位有着较强宗教意识的犹太作家,我们不从宗教角度出发将难以读懂他的作品。《圣经》中的伊甸神话对卡夫卡有着深刻影响,其小说即是对亚当夏娃被上帝逐出伊甸园后人类命运的思考。这可以从小说人物所犯错误、对罪的感受以及受到的驱逐、死亡等惩罚中得到印证。上帝与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卡夫卡思考的重心。在上帝与人之间存有鸿沟的情况下,卡夫卡推崇信仰方式的个性化,这也是走向上帝的救赎之路。写作是卡夫卡的"生命之树"。  相似文献   

3.
跨文化视野中的卡夫卡及其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艳兵 《东方论坛》2006,(1):26-31,44
卡夫卡无疑是一个西方作家,但他对东方文化,譬如日本艺术、印度宗教,尤其是中国文化却情有独钟,他阅读了大量中国文化典籍,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已明显地体现在他的思想和创作中;卡夫卡是一个犹太人,但他一直生活在基督徒中间,他不信犹太教,但对基督教思想却有着深刻的体悟和亲和性;他是一个接受德语教育并用德语写作的作家,尽管他对德语的掌握和运用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他在德语中却始终感到自己是一个陌生人。他生活在绝大多数人说捷克语的欧洲城市布拉格,他在家里经常使用捷克语,他还学过英语、法语、意大利和意第绪语,他渴望在犹太语中找到自己的家,但他最终却未能如愿。全部的文化冲突几乎总是以语言为依托的,卡夫卡由于如此深刻地体悟了语言的冲突和困境,因此,他对文化冲突的描述和表现总是和语言问题连在一起,而这又使得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具有非常浓郁的现代气息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犹太教是世界上影响巨大的宗教,作为犹太人的卡夫卡不管是其自身还是其文学作品中都充满了犹太性。  相似文献   

5.
针对《诗篇》中一些被寓意解经法解释为预表耶稣的受难与复活的章节,加尔文按照字义解经法,将其解释为关于大卫王的历史记载,从而消解了寓意解经传统对相关经文的反犹式解读。加尔文承认《旧约》与《新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肯定了《希伯来圣经》在基督教信仰中的地位;他坚持认为上帝与以色列人所立的"旧约"和与基督徒所立的"新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而且他还超越了基督教传统中长久以来将福音与律法相对立的观念,认为犹太律法对基督徒的作用不仅停留在路德所认识的消极层面,也有积极层面的功用。与对待基督教的异端分子相比,其著作《回应某位犹太人对基督教的质疑与反对》也反映出他对犹太人的态度是相对宽容的。加尔文对字义解经方法的推崇则与他个人所接受的人文主义的教育背景密切相关;他的"启示神学观"认为上帝的启示是一种"渐进式"的启示,《希伯来圣经》和上帝与犹太人所立的"约"以及犹太律法都是上帝启示的一部分,这构成了他对犹太教相对宽容的神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亚伯拉罕·盖革借用19世纪盛行的历史主义研究方法,将基督教的起源还原到公元前后犹太法利赛派和撒都该派斗争背景之下,认为耶稣是法利赛犹太人,传播的是犹太福音。耶稣死后,使徒将法利赛人的死者复活观念、撒都该派大祭司和代理祭司的观念以及希腊的"逻各斯"观念糅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新的基督教弥赛亚观念,这一观念逐渐背离了犹太教主流,为基督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政治和宗教反犹的背景下,盖革在犹太话语体系中解读基督教的起源,强调犹太教作为原创性一神教对基督教和西方文明的影响,旨在反抗基督教学术霸权,确立犹太学术地位,捍卫现代犹太认同,并为宗教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从世界化史的角度出发,对为世界化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古代希伯来犹太上帝化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古希伯来犹太上帝化的形成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民族特性有密切关系,由此形成特有的契约观念。对古代希腊、罗马化,特别是对基督教化、对近代西方化观念、对伊斯兰教的宗教理论和宗教思想等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卡夫卡的信仰奠基于对原罪和善恶观念的理解之上,在他看来,原罪使得人类被上帝所离弃,但是人类由此而知羞耻、辨善恶,并在善与恶的决断中进一步意识到了自我的局限,面对上帝隐匿的现实,基于对罪的体认和恶的认知,人类必须在自身生命的精神世界中重新找寻信仰的根基。卡夫卡的信仰不是宗教意义上的信仰,而是对存在的反思,也是对人类精神永恒的一种追求。  相似文献   

9.
在古犹太文化中,“约”主要是用于指上帝与犹太人的立约关系。犹太文化对“约”观念的这一独特界定与理解,不仅与古近东的“约”在内涵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与基督教文化对“约”的看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约”观念是犹太文化及希伯来圣经中的核心观念和重要范畴,在犹太文化和希伯来圣经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对犹太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犹太思想文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把《旧约》看成是上帝与希伯来人签的约,《新约》是上帝与全人类签的约。从宗教人类学的视角来看,“旧约”“新约”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深藏着耶稣与其门徒们伟大的政治智慧。发现这种智慧,不仅是为了还原历史,更重要的是为哲学上探讨宗教的本质提供经验事实。  相似文献   

11.
原罪是基督教的观念,是人在基督教的上帝面前的精神处境。尼采以谱系学的方法追踪负罪、惩罚、良心谴责等与基督教原罪意识相关的伦理观念和宗教观念,指出这些观念源于怨恨者的心态,是虚弱生命的表达。而与基督教的“原罪”观念不同,冒犯是希腊人在诸神面前的精神处境,彰显的是人的强健与高贵,希腊人的悲剧艺术正是这种精神姿态的显现。通过这种比照,尼采意图回归古典,恢复生命本身的神性。  相似文献   

12.
在古犹太文化中,“约”主要是用于指上帝与犹太人的立约关系。犹太文化对“约”观念的这一独特界定与理解,不仅与古近东的“约”在内涵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与基督教文化对“约”的看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约”观念是犹太文化及希伯来圣经中的核心观念和重要范畴,在犹太文化和希伯来圣经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对犹太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犹太思想文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读了许凯同志的《黑格尔的‘上帝’与基督教的‘上帝’的涵义‘截然不同’吗?》一文(见《武汉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二期),感到文章所论,对于深入理解黑格尔的“上帝”观念和黑格尔哲学的实质都是很有意义的。但在一些问题上,我和许凯同志又有不同的看法,愿提出来向许凯同志请教。 一 许凯同志虽然在文章中声称黑格尔“心目中的‘上帝’又不能完全等同于基督教的‘上帝’”;但他基本观点则认为黑格尔的“上帝”与“基督教的‘上帝’的涵义基本上一致”,并从四个方面论证“黑格尔心目中的‘上帝’就是基督教的‘上帝’”。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 我们都知道,“上帝”这一概念是一个历史概念,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哲学家,对于“上帝”这一概念所赋予的涵义是不一样的。西方哲学史上不少的哲学家都曾把自己哲学的核心概念推崇到“上帝”的地位,象斯宾诺莎就明确说过他的“实体就是上帝”。爱尔维修也把他的哲学体系推崇到“唯一宗教”即“世界宗教”的地位。可是,我们却不因为他们讲“上帝”,讲“宗教”,就说他们是上帝论者,基督教徒。与此同理,要考查黑格尔心目中的“上帝”涵义,首先就要考察黑格尔本人究竟是不是传统的基督教论者。如果黑格尔终身都  相似文献   

14.
论犹太家庭与社会观念的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家庭与社团观念从圣经时代以来一直是正统犹太教信徒乃至全体犹太人心目中最重要的社会观念,成为犹太宗教和犹太意识的基础.从社会、历史、宗教、文化等方面来研究犹太家庭和社团作为犹太社会两大柱石的意义,反思斯宾诺莎、马克思、马丁·布伯、卡普兰等现当代学者对犹太家庭与社会观念传统的研究和批评,有助于认识犹太宗教的本质意义和犹太人身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先民“灵魂不死”观念产生所开辟的超感官世界出发,对一般宗教神观念与基督教上帝观念的共性,对上帝、天国的意蕴,以及对“上帝死了”的意蕴——世界性的精神危机,都做出了具有启迪性的论述。同时,通过中西哲思比较,对中国道思或“道通为一”的意蕴,对道内外不同的生存,对“道通为一”解救世界性精神危机的现代意义,亦做出深刻阐发。  相似文献   

16.
从民族宗教到帝国宗教——基督教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教产生于罗马帝国的全盛时代 ,初始是犹太人的民族宗教 ,是被压迫者的宗教。但基督教在成长过程中信徒的民族成分、阶级成分、教义以及与罗马帝国的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最终一步步发展为罗马帝国各阶层人士都信奉的帝国宗教。  相似文献   

17.
上帝崇拜是犹太-基督教信仰的基本特征,祖先崇拜是中国民间信仰的主要形式。中国古人的祭天与祀祖是密切地缠裹在一起的。基督教在认同中国人祭天的同时,却反对中国人祀祖,这岂不是一种悖论。所以,如果单从宗教的祭祀层面上看,古代儒家的上帝观与基督教的上帝观是很难调和的。  相似文献   

18.
“摩西五经”是《圣经·旧约全书》的开首五卷。《旧约全书》是犹太教的经书,后来全部为基督教所承袭、成为犹太教和基督教共同的经典。犹太人称它为《约书》(Testament),据说因为书中记载了上帝通过犹太人的先祖如亚伯拉罕(Abraham)、摩西(Moses)等人和希伯来民族立下的“契约”。后来基督教承继了这种说法,但又认为基督降世后,上帝与人重新立了“新约”,乃称自犹太教承受下来的经典为《旧约全书》,基督教自身所编的圣书称之为《新约全书》,并以这两部经书为基本经典。汉译作《圣经》。  相似文献   

19.
古希腊传统奠定了以基督教的立场对待人的问题的基础。柏拉图唯心主义概念与概念之固定不变的永恒现象即是基督教的基础。人在基督教传统中被同时作为微观宇宙和大宇宙的辩证统一来研究。基督教的伦理学范畴基本上借鉴了古代的伦理学范畴,但已获得新的意义。这样,作为宗教现象的基础的自由,就不外是人与上帝的自由结合。 在关于耶稣基督的神话的基督教诠释中,人  相似文献   

20.
基督教传统中绝望与拯救的观念及其在英美文学中的体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圣经》和基督教传统中的绝望和拯救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绝望可以摧毁人对自己过分的信心,让人充分认识到自己内心的罪,从而在精神上向上帝开启,接受神的拯救。这一观念在中世纪到20世纪英美文学中都有所体现,在近代基督教衰落之后,又经历了种种演变:存在主义作家拒绝接受基督教的拯救观念,但是却继承了基督教传统的绝望意识;另外一些现代作家则从爱或者自我尊严感中寻求拯救或慰籍。尽管基督教传统中的绝望与拯救观念的宗教色彩在现代逐渐淡漠,然而在作家们表现的绝望和痛苦的后面,分明还传来对于超验的拯救的期盼和呼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