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上帝与死亡是犹太民族的核心话语。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卡夫卡却拥有非同寻常的宗教意识和宗教情怀。卡夫卡的死亡观融合了犹太教与基督教的精髓:作为犹太人,卡夫卡的死亡观念主要来自犹太思维;作为说德语的犹太人,由于德语本身浸润着基督教的文化色彩,卡夫卡的观念中又闪现出基督之光,渴望通过上帝的审判,重返伊甸园。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死亡观是唯一科学的死亡观。人固有一死,死是自然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者从不畏惧死亡。马克思主义死亡观认为死的意义有不同,只有为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死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死亡以后精神永存,永远成为后人继续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3.
卡夫卡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是“主体之死”,而主人公死亡的原因来自他们与外部世界之间无法调和的紧张关系,因此理解外部世界的寓意是理解主体死亡的钥匙。从卡夫卡的个人经历和20世纪西方社会文化语境出发,小说中外部世界的寓意可以理解为以下几层:一,日常琐事构成生活世界;二,他人话语构成的规则世界;三,失去逻辑的混乱世界。本文旨在通过挖掘对主人公造成困惑的外部世界的寓意,分析卡夫卡小说主体死亡的多重内涵。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英诗中的死亡主题:一是谁创造了死亡;二死亡的恐惧;三死者的哀悼。从诗人们面对死亡时的痛苦、恐惧、蔑视、哀悼、神往、抵制等,关注他们灵魂骚动和颤动的旋律,关注他们面对死亡所完成的真正的人生观照。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传统的死亡观 ,是建立在自然宗教的基础上 ,具有神秘化、政治化和伦理化的特点 ,整体的文化意义高于生命的个体价值。中国人把生命看做一种自然现象 ,死亡是一件自然的事情 ,不必那样痛苦。到了汉代 ,随着佛教的传入 ,死亡也变得阴森恐怖起来。到隋唐时代 ,死亡观有了相对确定的含义。新中国成立后 ,出现民间的死亡观与马克思主义死亡观并行存在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先秦儒、墨、道三家的死亡观对当时及后世都有重大影响,但又各具特色。在死亡的态度上,儒家既信天命,又强调对死亡的超越,墨家通过"非命"实现对死亡的超越,道家持一种生死自然观;在对安葬的态度上,儒家主张厚葬,墨家主张节葬,道家持一种高度达观的态度;在鬼神观上,儒家持模糊立场,最终否定鬼神,墨家明鬼,道家持一种自然主义的立场;在祭祀观上,儒家重视祭祀,是一种理性和情感的结合,墨家也重视祭祀,出于一种功利主义的态度,道家认为信道胜于信鬼,故不必祭祀鬼神。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存在死亡观教育缺乏的现象。我们的教育在对人们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同时,应该加强死亡观的教育。只有树立了科学的死亡观,人们才能正确地理解和看待他们的生命,才能正确认识死亡现象,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去。  相似文献   

8.
死亡观教育: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软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校目前普遍存在死亡观教育缺乏的现象.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同时,应该加强大学生死亡观的教育.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死亡观,大学生才能正确地理解和看待他们的生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社会服务中去.  相似文献   

9.
儒道两家对于生命的认识有着本质的差异。相对于儒家死亡本质观的道德色彩,道家的死亡本质观则更具自然性的特征。从这个角度看,道家的死亡本质观包含生死命定、生死一体、生死物化这样几层含义。  相似文献   

10.
对“记忆、语言和死亡”问题的探究是理解卡夫卡长篇小说《失踪的人》的关键。小说主人公卡尔失去了记忆、被剥夺了历史;语言在现世中的缺席使他无法融入群体;死亡作为每一个生存个体的归处,卡尔却欲死不得。一个没有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只能沦为“失踪的人”。卡夫卡通过聚焦“人的失踪”问题,触及了现代社会中个体人的生存困境以及犹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创伤。  相似文献   

11.
生和死是个体生命存在的两极,对死亡的不同诠释,形成不同的生命取向。在冯至二十到四十年代的诗歌创作中,诗人对死亡的理解经历了由最初的直觉感悟到对死亡的追慕再到哲学思考的发展过程,反映了诗人别具一格的审美选择:即在死亡的审美观照下对生命蕴奥的积极探索以及对理想生命形态的构想与追求。  相似文献   

12.
宗教死亡观与临终关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医学为代表的世俗观念一般认为,人死如灯灭,肉体一旦死亡就可宣布人之整体亦消亡。宗教既肯定人有肉体死亡,也肯定在此肉体死亡之际与之后,人还有“不死”的宗教性的生命存在。而宗教的临终法事及终后法事皆藉此理论而建立。宗教的临终法事可看作是宗教意义上的临终关怀形式,它可以参与或促进医学临终关怀活动。  相似文献   

13.
卡夫卡是一个以自己独特的思想艺术特点而闻名于世的作家,其创作就像一座异化的画廊,里面陈列着扭曲变形的异化群像,其荒诞的创作手法并不是他在读者面前设置的障碍,而是他交给读者的一把打开现实的秘密的钥匙。分析他的作品,可以清楚地看到欧洲文化的最早渊源——神话原型对他创作的制约与影响,以及基督教文化与他创作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运用社会学批评的方法,分析了庄子死亡观的社会黑暗、疫灾频发和人性异化等形成背景;讨论了庄子死亡观的死乃必然、死乃自然和死乃释然等基本内涵;探讨了庄子死亡观的完善死亡哲学、培养人生智慧和推进死亡教育等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浅论中西诗歌中的死亡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待死亡,中西诗歌中表现出的心态迥然相异。中国诗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人生观基本上是入世的,力求在今世创一番事业,效忠君主,对死后情景不感兴趣,因而生离死别的主题常用来入诗;西方人则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能赎去原罪,死后升入天堂,与主在一起才是真正和永久的幸福,因而对死亡怀抱豁达和向往的态度,是植根于他们心底的哲学,多表现在诗歌之中  相似文献   

16.
“存在”在卡夫卡那里具有了“信仰”的涵义 ,对他而言 ,“信仰”即“存在”。因此 ,他对信仰的追求也就是对存在的追问。在荒诞面前 ,卡夫卡选择了“自我”作为拯救之途的起点。从荒诞感出发 ,他进入了存在的“疼痛”中 :孤独之痛、伦理之痛、宗教之痛。最后 ,卡夫卡认为 ,真正的“天路历程”只能在自我的存在中才能展开 ,通往最高存在的道路只能通过对死亡的沉思才能获得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基督教与犹太教关于“纯洁化”的区别,从而指出在犹太教那里,“纯洁观”但是一种信念、一种行为态度或者说一种人际态度,它更是一种“特别化”的生活形式,这种“特别化”的生活形式既是犹太教徒与别的民族区别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犹太教“世界性”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专业的法学家,弗兰茨·卡夫卡作品中的法律问题是值得关注的。《在法的门前》为我们进入卡夫卡笔下的法律世界提供了一个入口,寓言中的乡下人在自我欺骗,没有意识到法的大门是专门为他而开的,与他人无关。《诉讼》和《城堡》中的两位主人公也同样身陷于自我欺骗的迷雾。只有凭借自己的力量向内闯,才有机会进入法的大门。卡夫卡作品中的法可被解读为犹太人的法律,他的小说由此表现出的是现代犹太人在接近犹太之法时所遭遇到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与"未知生,焉知死"的传统思维方式相反,鲁迅的艺术活动都源于对死亡的思考,他以"阿Q"、"女孩"、"老翁"、"鲁四老爷"等艺术形象生动地概括了鬼神迷信型、美好幻想型、懦弱逃避型和冷酷残忍型等中国传统死亡观的四种类型,并以置身于死亡之外的"看客"形象深刻地总结了这一死亡观的本质特性,从而完成了对传统死亡观的彻底揭露与批判。  相似文献   

20.
在海明威的死亡观中认为死亡是人类永远无法逃避的事实以及死亡是人类逃避各种不幸的手段。海明威的作品和作品中人物不断地表述了他的这两个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