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本文提出宇宙无意识的概念,认为宇宙无意识是宇宙自然运行的根本规律在人性中的反映,它体现为人的和谐本能和发展本能,两件本能既对立又统一,是人性生长的根基。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文明、构建和谐社会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内容。现实社会中,人们发现随着物质生活的越来越丰富,许多人的幸福指数并没有随之提高,各种文明失态行为也屡屡发生;弗洛伊德的本能压抑理论是从生物学上对人性的一个系统剖析,能够给我们一些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启示:我们既要遵循本能的需求,满足某些本能的需要;又要对某些本能加以必要的克制,以保证人类健康地发展;还要对某些本能加以正确的引导,使本能发挥最大的潜能来建设社会主义文明。  相似文献   

3.
分析弗洛伊德的本能论,阐述了在现当代文学中,作为丑学之主要内容的本能欲望无处不在;性本能是主体这一理性载体的非理性表达,作家们把本能论做了民族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无私的爱一直被人们讴歌、传颂。母亲对孩子的哺育应该是天底下最无私的爱的自然流露。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也算无私的。这些多半属于一种本能的爱,约定俗成的爱。  相似文献   

5.
文章主要运用拉康有关死亡本能的理论探讨小说<土生子>中主人公别格的死亡本能和他作为悲剧英雄的命运.别格的攻击性既是其与白人想象认同的结果,也是死亡本能,即破坏意志的显现.别格死亡本能的特征表现为:重复自动性、自我毁灭性、创造性、快感目标以及无法控制性.  相似文献   

6.
论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癌细胞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现代主义厌弃思想之我、观念之我,向往绝对的自主和自由,打出唯本能主义、唯感觉主义的旗帜,把人的本能活动的痛快淋漓和感觉的快适作为人的存在及价值和意义的唯一证明,后现代主义文化的这种彻底反传统、反文化、反理性、反审美、努力解构、破坏一切异己的整体性、体系性的存在的特征,从根本上说唯有“癌细胞精神”可以比拟。  相似文献   

7.
二元性在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诗歌中重复出现,并且不断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反复,这既是诗人创作的特色,也映射出了诗人的人格特质及敏锐的本能意识。通过运用心理学相关理论诠释普拉斯诗作的二元性发现,诗行中二元意象是诗人矛盾个性及死亡本能与生存本能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其内在矛盾张力指向生活和社会压力的情感宣泄。  相似文献   

8.
运用推理演绎法,在对群体行为本能性和难预测性的演绎推理基础上,导出关于信息公开的本能假设:逐利避害和权责明确。并进一步推理演绎,论证得出:由于社会本能力量的强大和非理性,社会必须保护和控制社会组织及社会组织之间的逐利避害本能,才能实现信息公开在资源配置最优与资源配置公平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但为卿故     
宁子 《人生与伴侣》2013,(12):18-18
常常以为已经忘记他了,可是每每和不同的男子相遇时,却又总是会想起他来。 比较几乎就成了本能的事:A虽英俊,但不及他有气质;B虽有气质,但不如他有学识;C有学识,又不够英俊……  相似文献   

10.
长篇小说《坚硬如水》是反思人类死亡本能与生命本能功能性结构关系的极好文本。身患“革命与爱情双魔症”的小说主人公,集两种本能于一身,并在狂热的“革命”活动中将二者同时引向了极端。暴力、破坏是其死亡本能的呈现形式,弑父行为是暴力活动的主要内容,而语录和“革命歌曲”则是暴力实施的强大刺激物。破坏本能在把情欲推向巅峰的同时,也使主体走上了自我毁灭的“回归”之路。小说的价值在于,它为人们反思“文革”浩劫提供了人类学或心理学依据,也为弑父——寻父、死亡——生命等心理张力现象的文化之谜,提供了新的视界。  相似文献   

11.
文艺既不是“意识形态”,也不是“欲望形态”,而是包含着“意识”与“欲望”争斗的人的“精神形态”。文艺作品无论描写“对象的人”,还是表现“主体的人”,都应该遵守人的本质的二重性原则,从而确保人物的真实性、丰富性。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生之本能、死之本能概念和他的意识结构理论,来分析克里斯多弗·马娄的经典作品<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试图找到浮士德行为的驱使力和他焦虑的原因,并将浮士德与其创造者马娄进行类比,指出浮士德是马娄的幻想投射,而马娄与浮士德的毁灭都是超我运作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从外在角度"静观"人的超越本性是传统形而上学产生的根源,传统形而上学把人及其生活世界二重化,但在现代性的冲击下,由于二元世界的不可整合最终导致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现代西方哲学虽然向现实生活世界转型,但由于不能真正把握人的本真存在,因而没有完全回归到人的现实生活中来。马克思哲学把人还原回其本真生存状态———历史性的生成实践中,站在整个人类学的高度以实践生成思维转向人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后 ,当代中国小说中大量的暴力描写是受到压抑的攻击本能的“开胃行为” ,它的心理功能是惊悚与快感的混合。在余华、莫言、王小波、贾平凹等人的小说创作中 ,暴力描写均为有力的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15.
各种家庭暴力中,婚姻暴力现象是最为普遍的。虽然表面看来是家务事,但在一定程度上它对社会的稳定有很大的影响,因而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是十分必要的。文章着重从非理性因素在婚姻暴力中的表现做出分析,认为婚姻中的家庭暴力多与对性别角色的直觉、性本能和自我本能、情绪、激情和冲动等因素有关,对如何预防、消除婚姻中的家庭暴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通常对哲学境界的理解是从中国传统哲学背景出发:哲学境界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哲学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理想生活;然而,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可以看出人的独特生命活动——实践使人具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形上本性"。哲学作为一种表征人的"形上本性"的理论形式,本身具备一种超越经验常识的形上诉求,哲学境界即是这种形上诉求。因此,哲学境界并非为中国传统哲学特有之物,作为表征人类"形上本性"的形上诉求,正是哲学本身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7.
本能与道德     
本能是一种原始生命力,而原始生命力既可以是创造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过度放纵本能会破坏人格的完整。道德的起源与发展并非与本能是对立的,恰恰相反,它是为维护人的长远利益而产生的,“与本能对立只是它们与本性之关系的最外在的表现,在深层,文化正顺应着人类潜在的可能性。”所以,本能与道德并非一对死敌,提倡道德同样也是保护人的本能。爱欲存在的矛盾提醒我们:爱需要教导,需要学习,需要与人格的成长相伴而行。人的任务是通过意识的深化和拓展,把原始生命力整合到自我之中,强健自我的任务是学会坦然面对、合理转换,能够疏导并驾驭自己。  相似文献   

18.
王颖 《东方论坛》2011,(4):102-106,116
在中国现代女性小说中,“母性”是永恒的命题,并历经了从群体的恋母到对其进行解构的过程,由此能够看到在个体经历的偶然性之外所存在的必然,文化的交锋,历史环境的变化,以及个体在各种夹缝中寻求精神归属的不懈努力。对“母性”的认识是女性自我认知的重要部分,撕破文化以及个体精神需求所给“母性”蒙上的面纱,恢复其复杂、多面、立体的本来面目,才能更为准确地呈现女性在文化、在社会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这个阶段的基础不应该打在升学、发展特长上,而应该打在幼儿的天性、心性与个性和谐统一发展上.天性是人成长的内在动力,是自我本真、价值、追求的真实起点;心性是人的自我世界的心理生活方式;个性是人在对象活动和交往活动中获得的,并表明在个体中表现社会关系水平和性质的系统的社会品质.幼儿教育只有繁茂这"三性",最终才能培养出阳光般的儿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