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社会语言学与实证语用学的理论和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通过语篇补全测试的问卷调查,借助SPSS的卡方检验[X2=∑(Xi-X)2□б2]进行定量分析,进而从社会语言学与语用学的角度进行定性讨论来证明笔者的假设:在同一文化,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使用恭维语应答策略会有所不同,而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这种不同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2.
和恭维语一样,恭维应答语也是近年来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话题.国内外一些学者已将性别差异纳入到这一语言现象的研究之中.在他们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以当代百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试图从应答策略和性别差异两个角度探讨汉语恭维应答语中同性别和跨性别间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现象.  相似文献   

3.
恭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已引起国内外很多语言学家的关注,他们对恭维语、恭维话题、恭维应答策略以及恭维的性别差异进行了一定研究。在对不同年龄段人群恭维语的调查中发现,汉语语境中恭维在恭维语言使用以及恭维应答策略方面存在一定的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的许多语言学家对恭维语做了大量的研究,发现社会地位、性别、年龄的差异会造成人们在恭维语应答策略的选择上有很大不同。文章在收集大量语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试图探讨在汉语语境下社会地位的差异对恭维语策略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恭维语是人们日常交往中频繁使用的礼貌言语行为,常用于表达赞美、欣赏、钦佩之情。而作为一种积极的言语评价行为,恭维语的使用有助于建立和维护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被称为社会交往的"润滑剂"。本文将英汉恭维语从内容、句式、用词、回应方式四个方面进行了对比,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了英汉恭维语差异的原因,发现英汉恭维语之间的差异归根到底是民族文化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造成了跨文化交流的障碍。  相似文献   

6.
恭维是普遍的社会语言现象,其内容、使用场合和形式和回应方式都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通过对比,英汉恭维语在以上几个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正确运用恭维语以避免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7.
恭维赞赏这一言语行为在人与人的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对中美大学生恭维赞赏策略及恭维赞赏应对策略进行了比较,以期能发现他们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目的是描述参与者使用不同策略时在该领域所表现出的文化共性和差异,其意义在于对外语学习者有所启发和帮助,减少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8.
采用横向研究,以平均年龄分别为14岁、17岁和20岁的中国青少年英语学习者为调查对象,语料为用语篇完成测试(DCT)收集到受试对称赞语的应答1707条(其中汉语应答710条,中介语应答997条)。通过频率分析和卡方分析,发现中国青少年英语学习者用中介语应答称赞语时其语用能力随中介语语言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从母语到中介语的语用迁移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从中西方礼貌原则入手,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恭维语回应中言语行为的使用,分析这一言语行为的语用迁移类型,并分析导致语用迁移的因素,从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与语用知识。  相似文献   

10.
性别差异体现在语言使用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恭维语这样高度程式化的礼节性语言中.通过研究表明,男性更倾向于使用间接恭维和不恭维策略,在回应恭维时,倾向于不接受策略;而女性更喜欢使用直接恭维策略,回应恭维时,倾向于直接接受策略.男女恭维策略使用上的差异是受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影响的.  相似文献   

11.
当前对恭维语的研究一般都是针对口头语进行的.对书面恭维语所做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而从古代汉语语料出发来研究古人运用恭维语的问题则更为鲜见。基于这样的目的,可以从语用角度探讨古汉语中恭维语的功能、内容和表达方式问题。和西方文化相比,中国文化中恭维语的运用最明显的差异是汉语尤其是古代汉语中隐性恭维语的大量存在。  相似文献   

12.
英语恭维语答语的语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我国英语教学界对英语恭维语答语问题在教学中过分强调中西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偏颇,并指出该类答语在英美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差异以及在不同语域中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称赞语及其应答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美国语言学家的研究成果为参照,采用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搜集了952例汉语称赞语实例。文章的对比分析旨在阐述中国和美国文化背景下人们在称赞语及其应答语的使用方面体现出的异同点和价值观念差异。研究表明,在两种语言环境中,人们对于金钱、友谊、体重、外貌等高频率话题的文化价值观念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将导致对称赞语的不同理解甚至是误解,学习者必须了解这类差异,以便在跨文化交际场合中恰当地使用称赞语。  相似文献   

14.
汉语会话中有很多应答衔接语用来衔接话轮,表示对对方话语的回应。"嗯"、"噢"、"对"、"是"等是比较常见的较为典型的简单应答词,反问句中的固化结构"谁说不是呢"、"可不是吗"等也用作应答衔接语,它们在信息量、主观性以及会话参与程度上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就评价行为中的批评行为而言, 根据批评对象的不同, 应答语的话轮构建方式和立场各有不同, 批评自己时应答语倾向于不同意, 立场表现为强不同意、弱不同意、弱同意, 而批评对方时应答语倾向于同意, 立场表现为强同意、弱同意和弱不同意。采用会话分析方法研究自然会语, 描写汉语应答语话轮的基本句法形式与话轮构建方式, 分析各种话轮形式所表达的立场, 从而力图揭示互动与语法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称赞是普遍的社会语言现象 ,在英汉文化中都有其表达方式。从称赞语和应答语的交际场合、对象及交际模式来探讨文化差异对英汉称赞语及应答语的话语交际的影响 ,可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语用失误 ,以达到得体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7.
恭维是交际中用于维系交际双方和谐关系的言语行为。恭维语亦称称赞语,在人类语言交际中使用频率较高。从英汉两种语言中恭维语的表达方式、恭维语的内容和对恭维语的应答方式三个方面做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由于操英语者和操汉语者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他们在使用恭维语时的表达方式、内容和应答方式也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8.
教学活动中,批评是教师对学生采用的教育手段之一,但学生并非完全被动、无目的地作答。在对教师批评应答语界定基础上,分析了其语言表现和语用功能;并根据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指出它们是与语言使用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相互顺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语用迁移为研究主体,对云南的5个民族组(汉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和傣族)的英语学习者进行调查和研究。通过数据分析,作者发现:二语和三语背景下的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都存在语用迁移现象。二语和三语背景下的学习者在语用迁移上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这说明语言背景不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语用知识的灌输在语言学习中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20.
在交际中,东西方在对称赞语的应答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文章试从顺应理论的角度分析了这种差异的形成,它是双方顺应各自不同的社会环境的结果,并指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双方应当采取移情策略以达到满意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