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要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密尔那里,个性是自由的主体,自由是个性得以培育的土壤,它们不仅和文明、教化等一切东西相并列,而且自身又是其存在的必要条件.分析密尔所谓的自由和获取自由的途径,就会发现其思想的深刻性源自对哲学的反思和关照.他既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又注重社会的规范性,在功利主义的框架下试图构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因此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密尔那里,个性是自由的主体,自由是个性得以培育的土壤,它们不仅和文明、教化等一切东西相并列,而且自身又是其存在的必要条件。分析密尔所谓的自由和获取自由的途径,就会发现其思想的深刻性源自对哲学的反思和关照。他既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又注重社会的规范性,在功利主义的框架下试图构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因此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创新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历史。事实上,任何科学理论都必须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理论概括,形成新的观点和概念;二是对理论本身进行不断的创新充实,丰富理论范畴间的逻辑联系。对这两个方面问题统一的好坏或成败,决定着科学理论是否具有生命力。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态度,充分体现出对这两个方面问题的完美结合,充分说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开放的体系,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  相似文献   

5.
处于“历史终结”之中的“最后之人”的生存境遇和社会秩序问题,是弗朗西斯·福山另一部力作《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中探讨的主题。基于独特的学术立场和“现实主义的威尔逊主义”态度,福山得以成功超越并综合以往的社会秩序研究。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从社会的内在性角度研究社会秩序的思路,对于深化理解处于急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总书记强调指出,全党同志都要讲政治。作为集中体现国家政策的财政部门,必须牢固树立全局财政观念,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把讲政治的要求落实到财政收支管理的各个环节,更好地服务于全省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一、讲政治是财政工作的内在要求财政是政府理财关系的总和,是与政治高度统一的有机整体。财政所形成的独特分配关系,是国家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互作用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家意志的经济力量。同时,财政又是推行国家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工具。财政既是经济范畴,又是政治范畴,是两者的结合体。财政体制是…  相似文献   

7.
香港这个人口与资源如此紧张的弹丸之地,其社会秩序不仅没有因其复杂经济社会因素陷入混乱,反而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如何思考这种现代社会秩序及我国城市化运动中社会秩序形成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提出了两类不同社会秩序的理论分类并予以简要分析,分析了香港社会秩序形成的几个关键因素,指出未来我国宏观社会秩序生成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内生秩序与外部供给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定位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党的治国理政方略的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然而,在理解和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过程中,不可过度地解释国家治理现代化,而忽视国家制度建设。必须充分认识到,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将制度建设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突出位置,进而将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陈延斌  王体 《江海学刊》2012,(2):54-58,238
学界在阐释道德概念时内涵过窄,道德调节范围应当拓展。善恶关系存在是道德发生的充要条件,以此分析人自我身心的相对独立性,可见人与自身(肉体自我)和自心(精神自我)之间存在着作为道德关系成立的充分前提和基础,因而人与自我身心之间的关系是道德调节关系的题中应有之义,唯此,道德调节功能才能发挥得更为全面。  相似文献   

10.
张佛泉的自由观念经历了一个从积极自由观到消极自由观的转变.1930年代,身处民族危亡的时代背景中,张佛泉批评古典自由主义所持的消极自由观即个人自由是“免于他人干涉的领域”,会加深个人与国家之间的鸿沟,因而他援引新自由主义的积极自由观,力图调和二者的关系.但他很快就注意到积极自由观可能导致的“以自由之名行奴役之实”的危险,转而主张消极自由观,并与新儒家发生了激烈论争.  相似文献   

11.
在市场经济这个波谲云诡的汪洋大海中,经济效益是市场主体追逐的主要目标,价值规律在其中起着决定的作用;而精神文明建设不直接追求经济效益,而是着眼于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正因如此,有的人常常把精神文明建设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提倡自由竞争,谁有办法谁就多赚钱,还讲什么精神文明建设!由于思想上存在这种不正确的观念,在实际工作中就难免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抓了市场经济,而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不纠正这种不正确的看法,精神文明建设就找不到自己服务的对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将…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创作自由,已经作为一个口号正式提出来了。它是对社会主义文学创作与生活的关系、艺术本身的规律进行深入而周密的考察之后所得出的必然结论。正如张光年在会上所作报告中指出的:“创作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社会主义文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关于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早就进行过极其精彩的表述。一九○五年,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中说过:“无可争论,文学事业最不能作机械的平均、划一、少数服从多数。无可争论,在这个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一九五七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13.
民主与专政的关系,从第二国际到共产国际,左派的卢森堡、中派的考茨基和右派的伯恩施坦再到列宁都有过很多的论述与争论。对民主与专政关系的争论实质上也是对于社会主义道路的争论,是改良还是革命?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验证了革命的道路是行得通的,然而对于取得政权之后如何对待专政与民主的关系问题,布尔什维克党出现了偏差与错误——使两者对立。这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斗争,这种斗争只有一种结果,那就是谁消灭了谁。无论是民主还是专政都不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在理性视域中,道德自由的实现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人是理性的;二是道德原则和规范符合理性的普遍特征。其中第一个条件属于道德上的预设,即在道德中我们必须预设人是理性的;第二个条件要求道德原则和规范以人为目的,并且必须是可普遍化的。只要道德原则和规范符合理性的普遍特征,那么它就是人类理性自我立法的结果,因此只要人承认自己是理性的,那么在这个前提下他的道德自由自然能够实现。  相似文献   

15.
实践与自由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思想家、哲学家们热切关注的问题,对哲学家 来说,“实践” 与“自由” 始终是两个具有诱惑力的概念。因为哲学家自古以来关注着人生, 因而也就关注实践与自由。实践融涵着自由,追求自由的境界,是实现自由的有效途径,实 践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可见,实践与自由具有内在的关联,怎 样理解实践也就怎样自由,怎样理解自由也就怎样理解实践,不同的自由观决定不同的实践 观。  相似文献   

16.
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获得秩序而言,道德可以发挥着巨大的功能.但是,有两种道德行为,一种是世俗的信念行为,另一种是宗教的信仰行为.信仰行为可以造成道德化的结果,而就行为自身来说,并不是真正的道德行为.信仰行为总是发生在权力关系和统治型的社会治理基础上的,当权力关系出现衰落的地方,信仰行为也会日益式微,代之而发挥作用的应当是世俗性的道德行为.在这种条件下,社会治理也应当建立在德治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7.
少数人与多数人的区分和差别的观念,最初源于所谓可作事实描述的直接经验。这一观念似乎是自明的、普遍的而毋须求证于历史。从古至今,形形色色的理论将它视为出于自然,并倾向于用对立的两极来描述它。对其作出明确区分的进程,同时也使少数人和多数人之间的差别固化为主从(奴)等级结构,并被视为可靠的政治-社会制度原则。对这一观念和原则的严厉批判,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主题。马克思认为,凡是社会政治性的现象都是历史性的,与人的天性自然无涉。共产主义思想及其制度,成了挑战这一观念的强劲对手。  相似文献   

18.
论社会秩序问题与社会哲学的主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秩序是社会生活的核心和本质 ,它是社会生活得以可能的深刻根据 ,因而秩序问题是一般社会理论或社会哲学的核心问题 ,构成着一般社会理论或社会哲学的核心主题  相似文献   

19.
从人的需要的满足角度看,文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诉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和现实途径。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目标指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文化强国建设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王起奎 《东岳论丛》2000,21(1):85-88
多年来 ,理论界对马克思自由观的理解一直存在着误区。最突出的表现是 ,有相当多的论者都正面引用马克思那段流传很广的关于自由的著名论述 :“自由就是从事一切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权利。每个人所能进行的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界限是由法律规定的 ,正像地界是由界标确定的一样。”认为这是马克思的观点 ,并以此作为自己立论的依据。按照这种理解 ,任何法律等社会关系都是自由的保障 ,要想获得自由 ,就只能在现存的社会行为规范限定的范围内行动。这是把现存的社会行为规范无条件的合理化神圣化了 ,是在为现存的世界盲目唱颂歌 ,其后果只能是封闭自由的发展之路。其实 ,这与马克思的自由观不但相去甚远 ,而且完全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