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文首先对我国货币政策低效的某些原因分类评析 ,其次在建立内生性货币供给模型的基础上指出 :在我国转轨时期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近期我国货币政策低效的深层原因 ,最后提出重建我国货币政策外部环境及内部机制  相似文献   

2.
货币供给的不同机制及其对货币供应量的不同约束按照最一般的理解,通货膨胀产生于纸币的过度发行,并取决于一定的政府行为,因而是与开动印钞机的机械行为联在一起的。然而,在中央银行制度下,这种联系变得愈来愈模糊,一定量的货币供给首先与特定的货币供给机制相联系而不直接表现为政府向流通界注入钞票。事实上,任何一种形式的货币供给都根源于其特定的货币供给机制。在货币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货币供给方式及其货币扩张的途径是各不相同的,从而构成了不同阶段货币流通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3.
在转轨过程中,市场缺失与市场分割阻隔了资金的融通,经济中不确定性的存在导致了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增加,国有企业的"资金饥渴症"与较低的资金使用效率使得国企投资的货币需求高于正常私人企业的需要,因此,为了正常转轨,政府往往不得不往经济中注入大量货币。而随着经济转轨逐步深化,上述几种因素逐步减弱甚至消失,因而货币需求减少,但货币供给并没有下降,这就出现了流动性过剩。因此,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流动性过剩就是转轨过程的一个必然的副产品。  相似文献   

4.
1.不同经济体制决定了不同形式的货币运行机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货币的供给与需求,其主体是由中央银行和工商信贷部门来具体执行职能,并由国家银行及政府附属物之企业具体构成,货币运行政策通过一系列计划指标对经济活动发挥作用。作用的渠道是在单一指令性垂直指导下执行,其货币政策在运行机制中表现得简单而直接。货币供应中的数量及规模也由国家政府部门按计划及宏观经济目标进行直接规定。银行按指令性计划向经济部门提供货币,经济部门则将供应的货币直接转化为投资与消费,以此来影响总收入的变化。 市场经济体制下,货币运行机制基本上全依托市场经济规律以及供求变化来调节其供求。货币供求的主体是由超脱的中央银行、  相似文献   

5.
对影响货币乘数内在因素的实证分析和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5年我国确立了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供给管理体制.该体制中的三要素--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和货币供应量之间的相互独立、相互依存的关系开始形成.它为我们从统计实证角度分析影响货币供给的内在因素提供了制度基础;1998年中央银行取消了信贷规模控制,提出了健全和完善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货币政策工具,这对我们结合中国实际,从理论上分析我国基础货币的控制及货币乘数的稳定,提出了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6.
体制转轨阶段公共政策创新特点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社会过渡中的体制转轨的性质和要求是为了维护已经形成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和基本制度 ,这一点规定了体制转轨阶段公共政策创新的特点和限度。中国特定的体制转轨阶段也要求采取与强制型、自治型政策创新相区别的回应型的政策创新模式。回应型政策创新在政策主体、目标、问题和工具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略论货币供给与价格水平和汇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非充分就业情况下,货币供给与价格水平的关系是不确定的,它取决于商品供给对货币变化反应弹性的大小、新增的货币供给是否能够有效地进入实体经济以及进入比例的大小等,当新增货币难以进入实体经济,且供给的弹性大于货币供给的变化时,货币供给增加的结果将是价格水平的下降。这正是当前各国面临的情况。货币不仅是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更是资本。资本的价值由其获得的收益大小决定,宏观方面的资本收益率由新增货币的大小决定,所以从资本的角度看,哪个国家货币供给量增长越快,其货币的相对价值也就越高,即汇率与货币供给增长成正比。在货币一般功能与特殊(资本)功能对汇率相反作用的对比中,后者的力量往往要大于前者,由此促使汇率在较快的货币供给中升值。美元汇率危机以来的情况,就充分证明了这点。  相似文献   

8.
货币理论是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关键组成部分。后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供给是由金融市场的需求决定的,包括商业银行的借贷需求和公众需求,是贷款创造了存款而不是相反。随着中国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越来越强。鉴于中国的金融市场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缺乏完善的货币供给和金融秩序的稳定机制,因此,目前仍然需要中央银行以及相关部门的外部控制来保持货币供给和金融市场的稳定;但从长远来看,应逐渐培养货币供给的内在稳定机制,以形成良性的货币供给运行体系。  相似文献   

9.
计划经济体制下 ,福利制度实物性配给方式带来了许多弊端 ,造成了福利资源的极大浪费。市场经济条件下 ,福利配给的货币化 ,将使福利资源分配更趋于公平、合理和有效。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我国福利供给方式必然由实物配给向货币配给转变  相似文献   

10.
《大庆社会科学》2013,(6):119-119
郭家新撰文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供给调控机制发生了渐进但重大的转型。"大一统"银行时期主要依靠信贷计划和现金计划直接控制货币供给;中央银行—商业(专业)银行体制建立以后,  相似文献   

11.
货币乘数及其在宏观控制中的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货币乘数是货币供给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在以纯粹信用货币流通为标志的现代银行制度下普遍存在的一种宏观经济现象。作用机制货币乘数的作用机制高度地依存于它所嵌入的特定的金融制度和货币信用政策。现代世界各国一般实行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分立的二级银行制度。...  相似文献   

12.
内生货币供给理论是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其核心观点认为,货币供给是由信贷需求决定的内生变量,而非中央银行控制下的外生变量。根据对货币内生程度的认识不同,又可以分为适应性内生与结构内生两种观点。内生货币理论的发展符合金融发展的现实,弥补了现有货币供给理论的不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金融创新一方面导致既定交易量的交易货币需求减少,一方面导致货币乘数内生提高从而货币供给内生增加.购买意愿-有效需求增加会激励货币市场内部(货币供给方面和货币需求方面)进行自适应的调整.因此,货币市场均衡有多种情况,其中两个极端情况是:(1)松货币供给和松货币需求的"宽松"均衡;(2)紧货币供给和紧货币需求的"紧张"均衡.有效需求增加会促使货币市场均衡由"宽松"趋于"紧张".货币市场的紧张均衡和产品市场的过热状况紧密相连.在货币市场紧张均衡情况下,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有可能立即导致"支付锁链"的断裂和"货币荒".  相似文献   

14.
《体制转轨时期的社会矛盾与社会稳定》一书,是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研究项目。该书在研究视角上,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学科(或哲学、或社会学)的研究,而是综合运用政治学、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对体制转轨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矛盾和社会稳定问题...  相似文献   

15.
货币化的反思与经济转轨的突破点———国有企业与金融业改革的一种思路郝继伦中国18年的经济改革进程伴随着持续的货币化过程,货币化过程中的货币发行收益使相当的超量货币供给并未表现为通货膨胀压力,从而支撑和创造了“中国奇迹”。但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货...  相似文献   

16.
李文涛 《理论界》2006,(7):90-91
本文尝试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出发,在对我国经济法的价值研究的诸学说进行回顾的基础上,立足我国由前市场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以及由国家强于社会向社会强于国家过渡的社会转型期的实际,采用语境论的分析方法,对经济法价值研究的误区进行了研讨,本文提出,我国经济法的价值生发的语境是我国特定的社会转型期,应重视当前我国经济法的核心价值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中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之中,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学理论研究本身也循着改革和开放的道路在发展着。对于中国的经济学家而言,运用现代经济学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对转轨经济,尤其是中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展开研究,并对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提供...  相似文献   

18.
高校后勤服务的产品性质是人们基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作出的价值判断 ,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深化高校后勤改革必须对其产品性质作出合乎规律的界定。在传统社会和计划经济体制时代 ,高校后勤服务属于基本公共产品性质 ;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以后 ,高校后勤服务则属于基本私人产品性质。高校后勤服务在后勤消费资源的配置、原有后勤资产的处理、原有后勤队伍的安置及管理的规范性等方面的改革 ,都必须依据高校后勤服务的基本私人产品性质。  相似文献   

19.
中国转轨时期物价波动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中国近年来出现的通货紧缩有着复杂的背景 ,既与处于市场化转轨过程有关 ,又与体制上一些特殊因素有关。本文试图利用TARCH模型和变参数模型从货币政策对物价影响的非对称效应、货币原因、总供给曲线和产出缺口 ,以及消费需求、企业效益对物价的影响等多个视角定量分析和探讨中国转轨时期经济高增长与通货紧缩并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转轨期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与重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与重构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括由工农分供分治的农村社会性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向城乡一元的农村社会性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转变,也包括由重工轻农的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向工农业协调发展的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转变。这是一项量大面广的长期工程,必须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国际经验、中国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目标,确立系统改革与分步推进的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