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主持人语:我国政府全面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前不久,中国作家代表团前往欧美,分别举办了中美、中德和中法文学论坛;中国作家协会实施了"中国当代小说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最近,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孔子学院联袂启动了"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工程.但是,中国文论"走出去"的问题还没有引起学界的充分关注.诚然,多年来学界对于域外中国文论研究的成果,也有一些介绍、翻译和研究.但是,那是从"域外汉学研究"角度进行的,而始终没有将这个问题从正面提出来讨论过,甚至目前几乎还找不到关于这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以人为本"这个时代主题出发,就"以人为本"在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在办学中坚持"以教师人才为本"和在育人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感性活动"理论涉及到了现代纯粹哲学探讨的那个有关认识批判的原初性问题,即马克思哲学与以现象学为代表的现代"纯粹哲学"相融合,只不过这个问题在马克思哲学中处于被遮蔽状态,是隐而不显的。基于此,本文以胡塞尔现象学基本原理为参照,对马克思的"感性活动"理论在纯粹哲学论域内所隐含的认识批判问题进行了尝试性揭露。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问题,其他问题都是围绕这个基本问题展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抓住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反复加以论述,以新的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5.
近来学术界就"封建社会"问题颇有一些讨论,其中最醒目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究竟有没有"封建社会"?这个问题对于许多学者说来关系重大,因为一旦取消了这个概念,整个中国历史的体系就变得难以分析、理解和叙述了.那么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肯定是有意义的了.不过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不是国际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因为对于多数国外的历史学者来说,中国近代化过程开始以前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也就是我们通常称为"封建社会"的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组织、生产和生活方式与西方的"Feudalism"根本不同.所以,中国近代化以前是否存在一个"封建社会"的问题是中国史学界自己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课程教改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总结了"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课程目前在讲授、实验上存在的问题,并介绍了最近一年以来在该课程上进行的初步教改工作。  相似文献   

7.
美国与中国"三农"政策的比较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美两国"三农"政策有着巨大差别.美国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持和补贴在不断加大,而中国是"取大于予".正是由于中国政策上的这个特点导致了如今严重的城乡失衡问题.文中列举了中国"三农"问题的具体表现,分析了其政策成因与社会后果,提出了目前应研究和解决的具体问题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汉儒称"儒学"为"儒术"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这个概念,不见于先秦典籍,为汉儒所独创.汉儒创造这个概念,用来称谓"儒家的学问"或日"儒家的学说",但汉儒又用先秦已有的"儒术"这个概念来称谓"儒家的学问".汉儒为什么称"儒学"为"儒术",以至于兼用这两个概念来称谓"儒家的学问"?文章藉梳理"儒学"、"儒术"概念之衍变历史以说明这个问题,并认为,在汉代,"术"化儒家思想,将儒家思想由重"道"转向重"术",是时代对儒家的要求,汉儒之所以称"儒学"为"儒术",与这一时代要求有密切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9.
"南方谈话"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研究的再深入、再延续,但丝毫没有放松"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点;"三个代表"在极力抓好"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时,丝毫没有脱离"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大方向.这"一个大方向,一个基本点"都是我国能否实现国富民强业兴的关键之所系.所以,也是我国两代领导核心极力强调,尽力而为,并时时赋予新的内容,常常提出新的要求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正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商品价值量到底是反向变动还是正向变动,这个问题历来是学术理论界的一个"疑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一个颇受争议的"焦点"。该问题在学术界历来争议不断,至今尚未停息。笔者多年来也一直都在思考这个"学术难题"。最近一段时间,余斌教授与王朝科、郭风芝教授又就这个问题打起了笔仗~①,这再次引起了笔者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余斌教授与王朝科、郭凤芝教授一再争论"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商品价值量到底是成反比还是成正比"。余斌教授在其论文《为什么"成正比"是错的?——与王朝科、郭凤芝商榷》的摘要中将"反向变动"与"成反比"等同起来了,将"正向变动"与"成正比"也划等号了。实际上,这个"等号"是不能划的,笔者将在本文的第三部分专门谈到,此处不赘。在笔者看来,要真正讨论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有必要区分两组概念,即"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单位时间内的商品价值总量"。这是讨论这一问题的前提条件,这个前提一旦解决,整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部门平均劳  相似文献   

11.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14.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5.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社会语言学将理想的语言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以R.Brown和A.Gilman的著名理论为出发点,以话剧对白及调查问卷为依据,对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单数的使用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19.
从小说《周渔的喊叫》到电影《周渔的火车》,我们应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化的不同受众,以及文字和图象媒介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