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权在近代中国更多被界定为一个道德范畴而非法学概念,依照道德方式建构人权是阻碍近代中国人权实践的重要原因.中国传统道德"真理化"的模式是道德化人权形成的文化根源.康有为<实理公法全书>是透视上述观点的典型个案文本,分析此书有益于理解近代中国人权观念特性并有助于推进当下中国人权文化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2.
薛锋 《天府新论》2012,(6):134-138
近代以来,中国"仁政"思想由传统走向近代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近代"仁政"思想的内涵既继承了中国传统"仁政"思想中符合近代中国发展需要的一些思想主张,又借鉴和吸收了西方近代政治法律思想中符合中国国情的一些进步思想主张。在清末修律中法理派的努力下,近代"仁政"思想在修律中得到了具体实践,法理派修订或制定的一些具体法律条文体现出了近代"仁政"思想的进步内涵,从法律制度上实现了对一些基本人权的法律保障,基本实现了从追求近代"仁政"到追求近代"人权"的过渡和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薛锋  苑素梅 《北方论丛》2016,(4):154-158
清末修律中法理派人权思想在中国近现代人权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法理派人权思想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人道主义向近代人权主义的转变,而且开启了中国近代人权保护进入法制领域的大门,同时也为中国资产阶级人权理论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体现了时代进步性.从法理派人权思想的当代价值来看,不仅对当代中国人权事业发展与进步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而且对当代中国人权保护法制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同时也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权是人类启蒙观念的反映。遗憾的是,中国直到近代才有少部分的知识精英去做这本该是十八世纪就该做的事情。即便如此,近代中国的人权启蒙事业却还是屡遭坎坷、步履维艰。胡适为人权事业所奋斗的历程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在今天中国人还在为中国的现代化而努力奋斗的时候,我们研究胡适的人权思想,其意义恐怕并不止于这思想记录的本身,我们更应该体味到的是,我们身上所担负的历史的重量。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中,启蒙与救亡的关系多年来一直是争论的热点,而“救亡压倒启蒙”这一命题更是风行海内外。另外,既然谈到启蒙,就不免关系到启蒙思想运动中重要的内容——人权问题,所以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上启蒙与救亡的关系,以及与此相关的人权问题,它们同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什么关系,都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并作出科学的回答。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民权思想演进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民权思想是鸦片战争后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下的产物,亦是中西文化碰撞的结果。它既具有回应救亡御侮历史重任的爱国品性,又具有吸收和改造中西文化精神的属性。它的演变历程对应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和联军入侵北京四次重大民族危机,呈现出由欣羡到议论,由民主改良尝试到民主革命实践的阶段性和高潮起落。对民权的阐释亦由“人民权力”回归到“人民作主”的本来内涵,民权的外延由部分参政权延伸到资产阶级平等自由的人权,最后出现了主权与人权合一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理论。由于近代救亡御侮历史重任的紧迫性,使近代民权思想呈现出某种现实功利主义倾向,民权思想的演变规律因而呈现出由表象——神髓、制度——精神、议院——民权,自外而内的特殊逻辑,民权思想出现了民主与民权第一性第二性的分歧,最终形成一种不完整的中国式民权思想,使近代中国的民主进程迂回曲折、持久缓慢。对民权思想的演进进行历史考察,可直接昭示近代中国寻求民主救国的曲折道路,同时也有助于认识民主的实质以作今日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清末新政期间的教育革新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影响深远,张之洞等人选择日本模式为蓝本,使中国教育实现了由传统向近代的嬗变,而自由、民主、人权、科学等西方思想亦随之涌入中国.通过分析中日教育革新的一些内容和特点,可以洞悉这一选择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8.
正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以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理性为旗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标志着欧洲最终从中世纪走向近代。近代中国虽然并不存在西方意义的思想启蒙运动,但在明清启蒙思潮和近代西方思想双重影响下,又的的确确经历了自己的思想启蒙过程,有着一批最早睁眼看世界、不乏真知灼见的启蒙学者与思想家。在近代启蒙思潮中,除救亡、科学、民主等喧腾一时的思想观念外,与工业化潮流和资本主义兴起密切相关的重商思潮,①也是中国近代启蒙运动中一股不容忽视的思想潮流。以重商思潮为标志的近代商业启蒙运动,对近代中国冲破封建专制的束缚,走向工业社会和实现近代化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本文拟对近代中国的商业启蒙过程及其内容和影响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对人权的法哲学沉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权理论是我国近年才开始关注的一个问题。理论界一反旧时禁若寒蝉的状态,发表了许多论著进行探讨。在法学界,人们也由对它的激情批判、否定,转入了冷静客观的法哲学思考。夏勇《人权概念起源》一书的出版,可以说是这种思考的一个可喜的成果。 本书是作者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写成的。全书分“权利现象与权利概念”、“古代人权萌芽”、“近代人权概念的形成”三篇共六章,另有尾论“人权与人类和谐”及附录的几篇专论。作者以丰富的思想资料和比较缜密的理论分析,对古代权利与近代人权概念的形成以及人权的道德基础、要素、进  相似文献   

10.
国权与人权的关系,是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但不同情境下论说不尽相同,有时甚至相差甚远.张佛泉便堪称一个典型.前期面对立国的现实需要,他的思想谋求自由与权威的平衡、人权与国权的兼顾;后期则关注立国的根基,主张自由为本、权威为用,人权为本、国权为用.这种论述的变化,折射出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者思考方式的时代特征可能重于资源特征.  相似文献   

11.
文卫勇 《江汉论坛》2006,1(3):107-110
在抗战正酣的1941年,一群知识分子以《时代批评》杂志为平台,发表了一系列人权文章,集中于“人权运动专号”,由此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权运动。本文将重温这场“纸上”的人权运动,再现国家民族危亡之时的人权论争和诉求,探寻其特点与意义,以冀温故知新,为中国当前和未来的人权建设提供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2.
黎尔平 《学术界》2012,(9):218-226,279,284
近30余年来,中国经历了人权与主权无关到人权与主权相连,再到人权与主权争高下、人权与主权相对分离这样一个过程.西方对中国人权事务的干预,以及中国参与全球化过程引发了主权与人权的互动、冲突和矛盾.事实上,人权与主权最初是两个互不相关的概念,自纽伦堡审判、国际人权运动兴起后,人权与主权才表现出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关系,有时也相互对立与排斥,不分高下,正是这种对立统一关系推动着中国人权事务的发展.当中国政府把对人权的关注从国际人权斗争转向国内人权保护的时候,这便是主权观从国家主权向人民主权转变,目前中国正处于此阶段.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尚未成熟的资产阶级充任历史主角,第一次登台演出的戊戌维新运动,既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救亡图存”、爱国维新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又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扫千载之秕政弊风,开四万万人之聪明才智”①的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资本主义和科学的运动是相关的”。②维新运动作为一次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它与近代科学的运动亦是相关的。近代科技发展孕育了维新运动,而维新运动又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研究这两个环节的相关运动与辩证发展,是中国近代科技史乃至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西方人权观念与世界人权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人权观念与世界人权之争徐俊忠人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不能回避而又引起重大争论的问题,本文拟从考察人权观念的演进入手,力图揭示当代人权价值的嬗变,透视西方人权观念的实质,以利于加深对当代世界复杂的人权之争的理解与把握。一人权理论发端于近代西方。其第一...  相似文献   

15.
人格权的宪法意义与民法表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权是人权的下位概念,而人权是近代宪政制度和人权运动结合的产物。人格权首先是一项宪法上的权利,没有宪法或宪法性文献的赋予与规范,便没有民法上的人格权制度;同时,人格权是一种具有宪法权利和民事权利双重属性的法律权利。人格权进入民事权利体系受制于人类认识规律以及人格权本身的性质;现有民法典未能对人格权作出规定并不能够成为判断人格权私权属性的障碍。不能认为宪法已经规定了公民的一般人格权,便可以得出民法无须对人格权作出规定的结论,更不能认为人格权是宪法上的权利而不能由民法典加以规定。基本人权由宪法创设,私权由民法创设,但人格权的创设有其特殊性,民法对人格权进行的是第二次赋权。  相似文献   

16.
近代教案研究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教案与反教会侵略的运动,贯彻于整个晚清社会,遍及全国各省、各地区,在中国近代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中国近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产生过影响。 由中国义和团研究会、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等九省市二十余个学术机构和团体共同发起贵阳召开的第三届近代教案学术讨论会,对教案与近代中国的问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大会组织者从数十篇论文中遴选成集,由贵州人民出版社推出文集《教案与近代中国》。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近代西方女权思想、人权观念、婚姻理论等渐次传人中国,在近代中国社会引起共鸣。近代先进之士对比中西方女性道德文化,在对中国传统妇德的缺陷进行深刻反省和检讨的基础上,提出了近代意义上的新型女性道德观。这种新型女性道德观的形成与发展,集中地反映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对传统性别伦理道德反思的深度和广度,也清晰折射出西学东渐的日益加深。  相似文献   

18.
刘春华 《江淮论坛》2007,(3):102-107
知识精英与佛教的关系在近代社会巨变的历史背景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沟通了近代佛学与西学的联系,使得反映中国社会巨变的种种文化思想和佛教哲学相应谐变;他们“以己意进退佛说”,将佛教改造成以入世救世为特征,以挽回国运、启蒙救亡为内容的近代新佛教;他们用充满时代精神的话语会通儒学与佛学。这样,他们使封建时代的佛教得到革新,将传统佛学注入资产阶级民主民族革命精神,掀起了近代中国佛教由复兴而革新的运动,使中国佛教从“变局”一跃而进入“创局”.跨讲了现代社会的门槛。  相似文献   

19.
覃劲忠 《学术论坛》2004,(5):155-158
中国近代宪政运动是在君主宪政和共和宪政两条路线上交替进行的,其中有君主、臣民、外力三股力量相互运动。袁世凯的命运与中国近代宪政运动紧密相连:他因顺应中国近代君主宪政运动的潮流而崛起;亦因顺应中国近代共和宪政运动的潮流而当上中华民国大总统;最后则因逆中国近代共和宪政运动的潮流而动而走向灭亡。  相似文献   

20.
洋务运动虽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作为中国近代首次大规模的近代化运动,它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史上却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它的成功与失败向后世昭示出:中国近代化运动是在异常艰难中起步的;权威政治对落后国家的近代化运动起过推进与阻滞的双重作用;中国近代化运动是在被动中开始,在自觉中进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