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面临着深刻的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 ,各种文化思潮纷纷涌现。尤其是加入WTO以后 ,中国社会的转型从深层次视角来看更直接体现为东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观念的冲突、碰撞和转型 ,它包括中国自身传统的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 ,中国本土文化与西方工业文化以及西方后工业社会文化的碰撞和变迁。现阶段中国文化转型集中表现为商业文化泛化、文化多样化、文化管理多元化。因此 ,必须切实采取有效措施 ,努力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有机整合 ,实现中国现代文化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30年代,随着中国都市的畸形繁荣,都市文学逐渐兴起。现代都市作家一方面被都市文明所代表的现代性而吸引,另一方面又常常站在传统文化的立场上,审视和批判具有“异质性”的都市文明,尤其是都市文明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发展的负面效应。因此,这一时期的都市小说在主题表达上,往往呈现出一种与现代西方文学及中国传统文学都迥异的特质,一些极具都市文化特性的异化主题、漂泊主题、性爱主题等,在小说的表达上,都带有明显的现代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纠缠的痕迹。正是在这种纠缠与挣扎中,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现代都市文学的主题表达,具有一种独特的现代性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3.
"耶路撒冷和雅典"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但西方政治哲学家利奥·施特劳斯涉入该命题却源于对现代学术传统的批判,他认为现代可遵循的"传统"只是启蒙以来的传统,它试图变更耶路撒冷和雅典之间深刻的对立.施特劳斯对此所做的独创性贡献就在于倡导回到"两城之争"的原始反差,他将哲学与启示之间的冲突定义为两种生活方式的对抗,前者是自由探寻之路,而后者要求的是敬畏与谦卑,正是这两种不同生活观念的对立构成了西方文明活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4.
在急速发展的当代中国,城市的传统与历史被置于何种地位?在传统与现代的框架中,选取北京作为案例,通过北京与巴黎、东京的比较,探讨传统城市社会/社区类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发展过程以及它与城市现代化互动过程中的“关系性”问题和在当前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未来可能性”问题。对比一些特定的国外城市,中国的传统城市形态在城市发展和更新的过程中,逐步被现代城市空间所替代直至消失。除非城市的传统空间能适应商业开发和现代更新的要求,否则,中国的传统城市形态将被新型城市空间所取代。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近代以来,伴随全球化,西方文化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渗透,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从拒斥、被动接纳西方文化和中西文化会通三个逻辑阶段。本文以全球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三位一体”为最高价值标准,评析了中西文化冲突的三个阶段的价值取向。在中西文化冲突、磨擦过程中,一方面,西方文化精华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渗透,实现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西方文化精华的价值取向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可”;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也向西方文化渗透,实现了西方文化的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价值取向被西方文化“认可”,并以统一的价值取向,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实现了中西文化的会通和创造性运用。  相似文献   

6.
严复思想直接并深刻影响了陈寅恪.“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是严复和陈寅恪共同推崇和努力践履的现代理念与人格操守.他们是中国传统文明和现代西方文明共同陶冶造就出的知识分子,他们“旧学”淹贯,却不弃“新知”.严复认为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与文化建设应“斟酌新旧间”;陈寅恪认为“旧”与“新”、“中”与“西”虽“相反”而适“相成”.在他们看来,“相反”的中西文明能够互相成全.如果说严复和他的同道们尚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性学人,陈寅恪则以他一生的实践,继承并超越了严复,将自己成全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人.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三个部分,即现代国际冲突的根源究竟是什么,“中国威胁”论的背后,冲突还是融合,论述了在该如何看待当代世界及其冲突,评论了美国学者塞谬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认为他的论点经不起理论、现实、历史的检验。本文认为,国家利益的对立是现代国际冲突的根源,把它归罪于文明的差异是不能成立的;炮制根本不存在的“中国威胁”论是为了给西方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辩护,把不同文明圈的国家作为敌手来对待是危险的;文明间的“差异─—碰撞─—冲突─—重构─—融合”是世界文明发展的总趋势,文明间的冲突将永世长存的悲观论调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8.
儒学文明与其他文明一样,并非封闭独立、自生自长、具有明确边界的独特实体,而应把它视为在政治、商业以及文化诸领域与其它文明相互往来、彼此交迭的体系。西方近代文明中蕴含着儒学文明。儒学文明在近代的“失语”并不等于它已经是消失了的文明,它在与各种文明的冲突、融合与对话中一直存活着,已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内核;儒学传统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它曾经和正在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在全球化语境下检视儒学传统,其实有许多现实的政治问题,儒学为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不仅能提供道德、教育、修身养性等方面的人文价值,还能为未来中国社会和世界文明发展提供社会制度方面的框架启迪和人学理念等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建设具有何种关联,这是中国现代法治建设的一个核心议题。在"现代/传统"二元对立范畴中,"传统"逐渐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化了的话语,与传统相关的文化要素基本上被归入旧世界、旧秩序的符号谱系中。在此分类范畴中,西方文化代表着现代、全新、开放、活力,中国传统文化则被认为是滞后的、沉重的、狭隘的,因而是需要变革的。作为这种认知方式的实践,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法律改革总体上走的是西化的路子,大规模移植西方社会的法律制度,深嵌了东方主义逻辑。在法律移植的路径中,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被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事项,并且传统文化会阻碍现代法治建设,需要被批判、摒弃。当法律制度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冲突时,东方主义的思维方式使我们习惯于从中国文化的价值理念层面来寻找原因,如中国人的观念、习惯等。但司法实践一再证明,不受道德和价值观支持的法律系统容易失效,因此,法治建设需要观照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一味地无视它、摧毁它。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清末新政中因修律而引起的“礼法之争”,认为以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封建文化的固有排他性和中西方伦理价值观的差异是引发冲突的深层原因 ,并分析了清末“礼法之争”对我国当前法制建设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认为中国的法制建设应该既要借鉴西方的先进法律文化 ,又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 ,走出一条稳健与成熟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1.
一定的传统文化体现着一定的社会评价的民族特色和模式。作为陆地文明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它所孕育的主要是一种道德政治型的社会评价模式;作为海洋文明代表的西方传统文化,它所张扬的是一种知识功利型的社会评价模式;作为森林文明代表的印度传统文化,它所包含的主要是一种宗教审美型的社会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12.
西方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经触及到后现代社会文明形态的建构这个问题.当时有一些西方的人文社会科学家开始走出早先现代化理论将现代与传统对立二分的框架,意识到能够消解现代化所造成的种种不和谐的社会,应当以现代与传统的互补来建构其文明形态.如涂尔干根本不同意斯宾塞关于利己主义的活动及专业化机制如果任其发展可导致社会和谐的论点,认为现代社会的失范是基于宗教之上的传统道德的退场,他试图以其宗教社会学来发挥传统道德的类似功能.齐美尔指出,现代社会是货币创造的一个物化世界,因而现代文化成了与人对立的"客观文化",它的发展导致"过去时代所特有的内心感受的质量的下降,精神生活的平均化"[1](P305).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老舍不仅被称为讽刺幽默大师,而且被称为语言艺术大师。这不仅说明了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而且说明了他在语言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和对现代语言发展所作的重要贡献。西方学者认为,“构成文化的整个社会行为领域或许事实上也表现了一种按照语言的模式进行‘编码’的活动”。中国作家则认为,“语言是小说的本体”,“写小说就是写语言”。因此,在这个意义  相似文献   

14.
扬州地域文化特性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各个地域文化都因此呈现出农业文明的厚重垒积之状。但是,扬州区域历史文化却是一个例外。扬州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形成了奠定在市场基础之上的商业消费城市,并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了扬州先民的文化创造。它的城市文化性质与乡土中国的农民文化背景反差如此之大,所以难免被传统社会目为怪异,并迭遭传统文人的指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区域构成部分,历史扬州商业性的城市文化正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的现代性因素,是中国文化现代性转化的内在根据之一。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的起源是社会学追问的一个本源问题,马克斯·韦伯和维尔纳·桑巴特以"俭"与"奢"的精彩对决,从西方社会的文化密码中破解了现代资本主义起源于欧洲的合理性,但这对立的两极又回归至现代性困局的一致忧虑。理性的全面殖民和主体的过度弘扬,不断指向人们反思个人在现代社会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理想。较之西方的现代性,中国的现代性在西方现代工业文明与本土儒家文明的冲突中演变和发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在与西方的对话与融合中,塑造中国特色的现代性,需要不断建构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现代文明秩序。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现代性中发现中国历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方现代性视野中,中国形象首先表现的意义是悠久的历史,它在文艺复兴晚期动摇了西方的基督教传统,确立了人本主义世俗历史的观念。西方文化进入启蒙运动阶段,取向未来、崇尚现代的进步史观逐渐形成,中国历史悠久在新的文化语境中从荣耀变成耻辱。中国文明停滞的形象成为西方进步大叙事的“他者”。从中国历史构筑西方现代性,将西方现代性世界观念秩序中的文化霸权与帝国主义世界体系中的物质霸权,有效地协调起来。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诠释学应从根本上理解为中华文明的现代诠释之道。它将以中国古典诠释学即传统的诠释之道为基础,充分吸收与借鉴西方现代诠释学,同时包含存在论、实践智慧和方法论等多个层面,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既体现中国文化精神又具有普遍性和现代性。我们应当开始尝试中国现代诠释学的理论建构,自觉地从诠释学角度回应我国当前的“中西之争”和“古今之争”。  相似文献   

18.
杨振华 《中南论坛》2010,5(1):82-84
现代城市是一种商业社会,摧毁了传统孝文化产生的宗法制社会。农业社会的发展需要子女学习父母的经验,其稳定需要孝道维系;现代城市青年获取知识的途径众多,城市稳定依靠现代政治制度。现代城市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孝文化失去了存在的条件。现代城市中西方文化的平等观念、创新求异的自主意识冲击了传统孝文化。传统孝文化在现代城市中走向衰微。  相似文献   

19.
从《论语》鬼故事专号看现代中国的文化冲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各种文化层面和不同文化源流汇聚一处的时代 ,《论语》的鬼故事专号是反映这一时代特色的集合点 ,通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摩擦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思潮的冲突 ,都能在它上面找到踪影。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对当代中国“主流文化”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文化指令的观念冲突的阐述出发,认为中国当代文坛的现代主义思潮已发生某种变异,仍然带上中国主流文化的色彩。因而,提出对西方现代主义模仿得越象,越不是中国“真正的现代主义”。中国的“真正的现代主义”应是扎根在中国民族文化土壤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