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易杰雄 《浙江学刊》2007,2(3):35-40
在列宁看来,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新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这种唯物主义既是实践的又是辩证的同时也是历史的,即他所指的“现代唯物主义”。发展观是否科学,关键看承认不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承认不承认事物的运动、发展不仅有量变,而且有渐进过程的中断、飞跃、质变;科学发展观的规律不仅适用于人类社会,同时适用于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思维。列宁关于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于1914—1915年在瑞士伯尔尼期间集中时间和精力研究哲学所留下的八个笔记本中,特别是其中比较完整的《辩证法的要素》、《谈谈辩证法问题》、《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的纲要》和列宁关于那些应当构造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知识领域的原则性指示以及他在《再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同志和布哈林同志的错误》一文中提到的辩证逻辑的要求中。  相似文献   

2.
帛书《道原》和《淮南子·原道》《文子·道原》是三篇反映道家道论思想的重要文献。首先,这三篇文献从本体论的角度对“道”做了深刻论述,肯定“道体”具有“无”与“一”的特性;不过它们的具体诠释又是有差别的,如“无”有“虚无”“,一”有“统一性“”唯一性”和“本原性”的涵义。其次,这三篇文献都从“道用”的层面来展示了本体之“道”,但其如何展示有差异和侧重,如对于“道用”之“无”的诠释即有“虚无”和“无欲”两种。归纳起来看,这三篇文献所反映的早期道家的道论思想在宏观上是大体一致的,但亦有一定的差别、变化和发展,其中从帛书《道原》到《淮南子·原道》的间距较大。  相似文献   

3.
一、韩愈“道”的具体内容《原道》是韩愈儒学复兴运动的纲领性文献,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佛老相对立的“道”和“道统”说,比较系统地阐明了儒家的仁义道德思想和伦理观念。文章一开头就对“道”的内容作了解释:“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他把孔孟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触为一体,作为“仁”的含义,从而指出,实行以“博爱为基本内容的“仁”,使一切言行符合现实的需要,就是“义”;“义”是“仁”的具体表现,由这种“仁”与“义”再进一步修行,就是“道”。一本正经的强调仁义道  相似文献   

4.
陈亮是南宋时代著名思想家,与朱熹、陆九渊几可鼎足为三。学术界多数同志对这三家的哲学评价是:朱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大师,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领袖,而陈亮是唯物主义的功利学派的代表,陈亮在哲学上“与唯心主义朱、陆等人的观点展开了尖锐的斗争”。陈亮的哲学是否唯物主义?要弄清这个问题,需要首先剖析一下他的宇宙观,才好下个比较切近的结论。首先,我们知道陈亮说过“夫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陈亮集》,  相似文献   

5.
北宋的周敦颐,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意思是说,文章是用来载道的,否则文章没有用处,便象开空车。“有文而不以道,犹虚车而不济于用者。”周敦颐的观点完全合乎儒家传统思想,即文必须有益于世用的功利主义。此外,又有所谓“文原于道”的说法。纪昀说:“文以载道,明其当然;文原于道,明其本然。”(纪评《文心雕龙·原道》)这就更进一步,说文本是由道来的,文以载道是当然之事。纪昀这句话是称赞刘勰《文心雕龙》,因为刘勰说到“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道本来就存在,只因出了圣人,将道表现为文,圣人用文把道说明白,使道宏扬光大了。早在周敦颐之前,唐代韩愈曾提出过文章是明道的手段,主张文道合一,道是决定性的东西;文以明道,“修其辞以明其道”(《争臣论》)。他们讲的道是儒家的道,正是后来  相似文献   

6.
黄克剑同志在《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发展分期论要》(载《学习与探索》1983年第4期以下简称《论要》)一文中认为,马克思在1843年初与黑格尔唯心主义决裂之后,就径直走上了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道路,并不存在一个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决裂的“第二次转折”;青年马克思“接受的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不是他的“人本主义的道德说教”。由此他断言,“那种认为青年马克思有过一个费尔巴哈思想阶段的传统看法,是既没有社会历史依据,也没有理论逻辑依据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认识论和维特根斯坦的认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马克思马克思摈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认为自己的世界观是唯物主义的。但是他的唯物主义的概念与这个词的传统涵义相差甚远。马克思并不认为只有物质才是实在的,他也不认为意识是一种“无所不包的幻觉”。更重要的是,马克思的认识论决不是古典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英国的唯物主义和法国启蒙运动的唯物主义把头脑看成一张蜡片,世界在上面打上了自己的烙印。然而,马克思认为,主体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印象,简单地反  相似文献   

8.
关于《楚辞》人物形象的喻意问题,游国恩先生说:“屈原楚辞中最重要的‘比兴’材料是‘女人’,而这女人是象征他自己,……他把楚王比作丈夫,而把自己比作弃妇。”①他引用《周易·坤文言》:“坤,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来印证他的观点,认为“屈原以女子自比是很有理由的。”游先生的观点是很值得商榷的。 不错,《楚辞》中最重要的比兴材料是女人,而这“女人”是象征屈原自己就不完全正确了。以《离骚》为例,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并非完全以“女人”的面目出现的,经常也以男子的本来面目出现。“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乎先路。”描写的是骠悍…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佛学对《文心雕龙》影响传统认识的质疑关于佛学对《文心雕龙》的影响,传统认识有二:一是认为刘勰是佛教徒,笼统地认为《文心雕龙》中有佛教思想。二是从个别例证或个别词汇出发寻找到佛学在《文心雕龙》中留下的蛛丝马迹(详见卢兴基主编《建国以来古典文学研究举要》一书)。归究起来,这些又都是从《文心雕龙》的精义角度来探讨佛学对《文心雕龙》影响的。然而从这种角度思考是颇可质疑的。首先,从心理学上看,人的认知过程有局限性。人脑在特定的时间里只能处理一定数量的信息。如果同时做两件事,这两件事就必然在运用某种共同的信息处理系统,而这个系统却无法对它们同时进行处理。刘勰在创作《文心雕龙》和以前一段时期,他的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这已是不刊之论。王元化同志说:刘勰“始终以‘白衣’身份寄居定林寺,不仅没有出家,而且一旦得到进身机会,就马上离开寺庙登仕去了,足证他在定林寺时期对佛教的信仰并不十分虔诚。再就刘氏家世来看,亦非世代奉佛,与佛教关系并不密切。他自称感梦撰《文心雕龙》,梦见的是孔子,而不是释迦。《文心雕龙》书中所表现的基本观点是儒家思想。”张少康同志也说:“刘勰不管在入梁以前还是入梁以后,他的基本政治态度都是以儒家的经世致用作为自已人生处世的原则的,这在他的思想中占有主要的地位。”因此,刘勰虽然帮助整理过佛经,但他不可能同时接受佛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孙蓉蓉 《求是学刊》2004,31(2):95-100
文章通过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宗经”进行分析辩正 ,指出其“宗经” ,目的在于“为文”。刘勰认为儒家经书是“衔华而佩实”的典范 ,从而提出为文师法经书。而《正纬》和《辨骚》两篇 ,刘勰虽按经验纬和依经辨骚 ,但他却提出了“有助文章”和“自铸伟辞” ,肯定了纬书和屈原作品对“为文”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符采”在《文心雕龙》中的含义可分为两种,一是“符之采”,即“玉之横文”,引申为“文采”,《原道》《诏策》篇中是此义;二是“符”与“采”,即玉之坚硬质地与华美文采的结合,引申为文章质实的内在美与富有文采的外在美的结合,《宗经》《风骨》《诠赋》篇中是此义.比较而言,并列结构的“符采”更具理论深度,从这一角度看,“符采”之“符”与“风骨”有相近之处,“采”则与辞赋的“铺采摛文”密切相关.“符”相当于“雅义”,“采”相当于“丽词”,“符”与“采”各自独立存在,又相互交融,其内涵与“文质”说、“丽词雅义”说、“情经辞纬”说一脉相承而又能超越诸说,更为精确地体现了刘勰文质并重的文章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2.
无论读《论语》或研究《论语》的人,都会对《论语》编次的杂乱无章感到头痛。朱嘉《论语集注·学而第一注》云:“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他认为《论语》各章还是有中心和目的的。不过,就《学而篇》而言,每句话就是一个中心,如果都是“学者之先务”的话,那“先务”也就太多了,还哪里算得是“先务”呢?刘宝楠《论语正义》认为“当孔子时,诸弟子撰记言行,各自成篇,不出一人之手,故有一语而前后篇再出也。”这或者接近实际,也可能就是编次杂乱的原因。汉代的安昌侯张禹,“本受鲁论,兼讲齐论,善者从…  相似文献   

13.
双关的思想内涵隐秀的艺术标本——《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的思想实质与艺术张惠仁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指出:“藏颖词间,昏迷于庸目;露锋文外,惊绝乎妙心。”这是说有的作品由于作者“心术之动远矣,文情之变深矣”,因此,酝酿的时间较长而又经过多次修改...  相似文献   

14.
把“以少总多”作为一个创作原理和美学原则正式提出,是刘勰《文心雕龙》的《物色》篇。他提出的这一创作原理对于认识文学反映和表现客观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渊深本质,追求文学达到高层次的少而美的品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文学创作上做出了不仅仅是衣彼一代的贡献。刘勰写道: “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口冗)呤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新哲学观和新世界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马克思的新哲学观和新世界观刘福森胡金凤一马克思在1845年春天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曾经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恩格斯对《提纲》的评价至少包含了下面几个观点:(1)《提纲》阐发的实践唯物主义观点是一种“世界观”,而不...  相似文献   

16.
许春樵同志在今年第六期《文艺报》上发表题为“一部有严重缺陷的影片”的评论,完全否定了电影《人到中年》,对照电影,细读许文,发现许文才是一篇有严重缺陷的评论。许文认为,电影《人到中年》里的人物和环境都是不真实、不典型的。“作者在创作中不是从生活出发,而是根据主题需要去编造生活”,“只局限于一时一地,而忽视了整个历史和社会环境。”“因而不符合历史真实,也没有反映出生活本质”。最后,他把这一切归结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认识上走向一条片面、孤立、静止的形  相似文献   

17.
在鲁迅思想发展的讨论中,对鲁迅历史观的转变,还有着一些含糊不清的提法,我认为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现就鲁迅思想发展的这一个侧面,谈谈我的看法。一关于鲁迅早期的世界观,不少同志都用战斗的唯物主义来概括,有些同志并由此推论开去,认为鲁迅早期的历史观也是唯物主义的,这是值得商榷的。我认为鲁迅早期的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而其历史观则是唯心主义的。鲁迅很早就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他目睹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的黑暗,抱着救国救民的愿望,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决心。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中外进步思想家的著作,寻求新的思想武器。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写了一系列论文,这些文章的中心内容是鼓吹革命,反对改良,强调进步,批判守旧,宣扬科学,抨击迷信。从认识论和自然观来看是唯物的,从历史观来看,也是进步的。鲁迅当时对历史总的看法是:社会是不断  相似文献   

18.
安启念 《求是学刊》2015,(2):1-10,188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他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是在寻求"人们是怎样把宗教幻想塞进自己的头脑的"这一问题的答案中形成的。遵循马克思提示的思想发展逻辑,我们可以看到,他所形成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就是实践唯物主义,这同时也是他的历史观。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核心哲学思想。这一思想是他用费尔巴哈的物质的人取代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并对其辩证法进行创造性解读的结果,经济学家关于劳动及其意义的论述给了马克思重要启示。在当时,即1844年,马克思以为自己的思想是费尔巴哈哲学的题中应有之义,误解了费尔巴哈。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误解进而使人们误解了马克思自己,以为此时他的哲学思想还没有最终形成,他还是费尔巴哈的追随者。这一误解至今存在,极大地影响了我们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洪秀全是近代中国杰出的农民革命领袖,他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一次伟大的反对中国封建统治者和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农民革命运动。洪秀全(1814—1864),广东花县人,一八四三年创立“拜上帝会”,利用宗教形式进行革命运动。一八四四年以后,尝三次进入广西农村,发动劳苦群众,组织革命力量,并在家乡相继撰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及其稍后写成的《原道觉世训》等理论  相似文献   

20.
科学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科学共产主义,名副其实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学——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形成的历史过程的最重要成果。马克思和他的天才战友恩格斯在其智力活动初期,既不是唯物主义者,也不是共产主义者。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1841)的前言中断言,“唯心主义不是臆造,而是真理。”只是到了1842年,在马克思发表在《莱茵报》的文章中,才发现了他的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过渡、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雏型。1844年,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