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产力的一切动力都直接产生于交换。或者说,生产力的动力系统,是与交换内在地总体地联系着的。所以,对生产力动力系统的研究,必须从交换的角度和层次加以考察。 一、交换的感应力 交换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与生产力动力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按交换内容和方式的不同,分别从信息、物质、能量三个方面和层次,具体地考察交换与生产力的动力之间的关系。 信息交换,是生产力交换系统的重要构成内容和方式。它突出了生产力的主体——劳动者在交换关系中的核心和主导地位,产生和提高主体力。信息交换,虽然是生产… 相似文献
2.
农业生产力经济学的研究,一般是通过对农业生产力或生产力组合方式的经济效果评价和分析,来揭示农业生产力诸因素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的。本文拟从农业生产力的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农业生产力诸因素的内在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农业生产力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三个题目来进行论述。一、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正经厉着从手工工具到机械工具的转变。每天,都有新的农业资源被开发利用,新的生产部门投产,新的生产资料及技术装备(包括肥料、农药、水利灌溉设施、农机具等)进入生产过 相似文献
3.
产生商品交换的充分条件有三:一是有多余产品,二是社会分工,三是经济利益差别。这三个条件比私有制出现得早,故商品交换比私有制出现得早。现代生产中,脑力劳动量和信息业日益扩大,动摇着商品经济的基础,利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分配劳动,将日益失去作用。社会化大生产只可采用商品经济模式。资本主义制度决定了它只能采用无计划——商品经济模式,即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既可以采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模式,也可以采用市场经济模式。生产力发展史和现代生产的特点可以证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优越于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4.
5.
生产力发展机理的经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把生产力、发展机理和经济学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生产力的存在、变化及其规律性研究的基础上探讨经济学的存在和发展问题。信息革命时代的经济学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最根本目的 ,要反映信息时代的生产力特色 ,因此经济学的发展需要强化对生产力的新变化及其规律性的研究 ,突出知识及其有用性的研究 ,特别是知识存在及变化规律性的研究。为此 ,新时代经济学的发展需要以生产力为切入点、以生产力发展规律为核心、以生产力的发展机理为归结点 ,全面整合经济学的各种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张绍礼同志编著的《生产力经济学》已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一本通俗易懂而又不乏新论的著作。该书在篇章的安排上是由浅入深地展开的。从构成生产力的要素到生产力的结构体系,从静态生产力到动态生产力,从生产力运动的规律到对生产力运动的调控等依次论述,全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框架体系。什么是构成社会生产力的要素?这是该书首先遇到的问题。建国以来,传统的经济学常一常把生产力归结为人和工具二要素的结合,或为人、工具和劳动对象三要素的结合。《生产力经济学》面对生产力突飞猛进的现实,在生产力实体性因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 相似文献
7.
8.
越过昌江大桥即进入景德镇市区,瓷都所见尽是瓷风瓷韵:到处是瓷器店,到处是瓷器招牌,路两边一片连一片的瓷器摊,连路灯杆都是瓷做的青花釉里红。在瓷都我无意于选购瓷器,更无意于逛大街观风景,我最想见到的是故乡人唐英在这里的遗迹。于是我沿着 相似文献
9.
近来,世界人口增长速度不断加快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本世纪上半叶,世界人口每年增长一千八百万。现在每年增长七千七百万。一些人口学家认为,下世纪初人类每年将要增长一亿五千万。而在旧石器时代,世界人口增加一倍需要三万年。到公元初人类增加一倍已经只需要一千年。到十九世纪中叶只需要一百五十年。 相似文献
10.
社会科学除了自己的方法论职能和世界观职能之外,它们的原则、范畴、概念能否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变成直接的生产力?保加利亚斯捷凡诺夫教授在《社会科学和社会工艺学》一书中提出了下述问题来探讨,并试图给予解答.他认为应找出社会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它们的实际运用之间的中间环节,他把这个中间环节称为"社会工艺学".以下便是这本书中有关社会工艺学部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1.
没有哪种经济理论比经济人更为重要,也没有哪种经济理论在我们这里比经济人曾受到更多的歧视。它所以重要,因为它是宏大的经济理论大厦赖以建立的基石;它所以受到歧视,是因为人们在理性上的误区唤起了感性上对它的讨厌和拒绝①。 经济学也是研究人的科学②。研究人的经济行为不搞清个人行为倾向,无异于自寻绝径。但迄今为止个人行为倾向到底是什么,在社会主义经济学中还是笔糊涂帐,经济人作为最重要的经济学范畴还被视为资本主义的独生子,在社会主义经济学家族中始终没有户口,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学无力指导现实经济生活的根本原因。笔者在本文… 相似文献
12.
试论生产力中的“文化力”范畴郭成铎在即将进入21世纪之际,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以至于有的学者认为:“世界的发展,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发展,将凝结于现代文化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将凝结于社会主义现代文... 相似文献
13.
时间和空间是生产力存在和运动的基本方式,也是生产力的重要属性。它们规定和影响生产力的功能。但是,人们却很少研究生产力的时间和空间,而对生产力时间和空间的发生和形成机制等几乎没有涉及。其重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学术界总是把交换范畴排斥在生产力经济学之外。本文拟对交换与生产力的时间和空间的关系进行考察分析。 一、交换与生产力时间 生产力时间,是指生产力形成和运动的过程及其速度。生产力要素的总和并不是现实的生产力,于是也不形成生产力的时间。这是因为生产力是各个生产力要素的实际结合而产生的现实力量,生产力时间是这… 相似文献
14.
一 关于生产力的内容,我国理论界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二因素论”,即生产力只是由劳动者和生产工具构成的,所概括和反映的只是一种潜在的或可能的生产力。“三因素论。比“二因素论”前进了一大步,它反映现实的生产力。但由于、三因素论,同“二因素论”一样,也否定交换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因而它所反映的也只能是抽象的或可能的现实生产力。“三因素论”虽然表明人们运用生产工具改造自然和创造物质财富的力,具有其作用的对象和被吸收的载体,可能形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但否定交换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就意味着劳动者与生产工具和劳动… 相似文献
15.
一 任何一门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产一生和建立,无不来自社会实践的发展。“生产力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亦不例外。 经济科学作为一种研究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和分配的规律的科学,同样是来源于人们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等社会实践的发展。作为经济科学中的一个大门类,以生产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建立,就是如此。比如产生于十七世纪中叶(完成于十九世纪初期)英国资本主义成长和发展时期的以亚当·斯密和大卫·里嘉图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就是“代表着一个还在同封建社会的残余进行斗争,力图清洗经济关… 相似文献
16.
横向经济联合的双重性 “横向经济联合”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大量出现了。它们将在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方面起到重大的作用。然而,对于这一新事物的理论研究,还显得不够。 呈现为表象的横向经济联合,是不同主体之间经济利益的协调问题。例如,以优质名牌产品为龙头的或以大型骨干企业为核心的经济联合体,一方面满足了主体企业扩大生产和经营的要求,弥补了资金、设备、厂房等等生产要素的短缺;另一方面又扶植、挽救了一些参加联合体的不景气的企业,并使它们提高了技术经济水平。第二汽车厂与全国二十多个省、地区的一百多个… 相似文献
17.
1983年5月30日至6月5日,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在杭州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生产力经济学》教学大纲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十多所综合大学和工科大学,以及一些科研单位、省市党校。会议的盛况反映了广大经济科学工作者对生产力经济学这门新兴学科的浓厚兴趣。据了解,近几年已有六所大学先后开设了《生产力经济学》这门专题课,还有二十多所大学准备在一两年内开设这门课程。为了适应高等学校普遍开设课程的需要,会议经过认真的讨论,大家求同存异,拟订了两份分别供文科和理科采用的教学大纲、以下就文科的教学大纲谈一些意见。 文科的教学大纲包… 相似文献
18.
一、政治经济学的主线与生产力经济学的主线马克思在其名著《资本论》中,以剩余价值为主线,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列宁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①恩格斯认为,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中的两项最重大的发现之一。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在其经济理论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虽然《资本论》的核心是剩余价值论,但其理论基础却是劳动价值论。马克思说:“剩余价值的规定取决于价值规定”。②劳动价值的规定又是什么呢?是劳动时间。“劳动时间……不仅是交换价值的内在尺度,而且是交换价值的实体本身”。③纵观《资本论》,从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到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为指导 ,从哲学史、现实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这一问题的论述等情况出发 ,从主观与客观、认识和实践、抽象和具体、相对和绝对的四个统一 ,全面、系统地揭示了范畴和唯物辩证法范畴的实质、基础、形成过程以及运动、转化的性质。 相似文献
20.
有些文章常常把资本主义社会的“按资分配”原则,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原则的对立物,相提并论。我认为,这两个原则,无论就分配的对象或就适用的范围来说,都不完全对应,将之作为两种社会制度的一对对立的经济范畴,是不确切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是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原则,适用于社会全体有劳动能力的成员;资本主义社会的按资分配,是分配剩余价值的原则,适用于社会的一部分成员——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