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试论学校变革的制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度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以制度为抓手来推动学校变革的理论与实践,必须对学校与制度的关系、学校变革为什么需要制度、学校变革需要什么样的制度等基本认识问题作出解答.  相似文献   

2.
学校变革是学校在社会转型及学校内部多种矛盾冲突的驱使下所产生的一种自主的、渐进式的、带有鲜明个性化标签的变革活动.学校变革的真实发生与长久延续,需要夯实相应的实践基础.从现实层面审视,学校变革的实践基础至少需要从学校外部的理念认知、行为空间和学校内部的制度设计等方面加以阐释和建构.  相似文献   

3.
学校管理制度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从三个方面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管理制度:确立教师的专业地位,实现行政权力与专业权力的协调;变革管理方式,由单一权威式向民主参与式转变;重构教师评价制度,由奖惩性评价转变为发展性评价。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解析有效学校文化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创建有效学校文化的"DIEP"路径模式,并从建设精神文化、制度与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贺武华 《浙江社会科学》2015,(3):96-102,159
农村寄宿制学校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学校形态。我国寄宿制学校整体上正从硬件投入建设转向实质性的办学运行阶段。当前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中的问题总体上属于内涵式发展转型中的问题。农村寄宿制学校在推进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新型家校关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诸多方面体现新的内涵与要求,寄宿制学校的价值与功能需要予以重新发掘与定位。  相似文献   

6.
学校事故中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是规范学校事故民事责任的法理基础。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既不是一种监护关系,也不是一种准行政关系,更不是一种可以大而化之的合同关系,而是一种教育、管理、保护关系。这种关系不应因学校性质的不同而区别对待,且不排除学校和学生或其监护人的合法约定。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社会中,及时掌握世界范围内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分析各国学校体育的教育现状、教育制度、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对中外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教学手段等主要因素进行比较研究,对形成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不断地完善、充实和发展我国学校体育事业,开创我国学校体育的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代学校制度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改革发展,教学管理制度也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师生作为学校的主体,只有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才能确保现代学校制度的有效贯彻实施。文章深入分析了现代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丰富内涵,提出了建设现代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关注师生发展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9.
学校文化生态属性辨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书业  朱家安 《学术论坛》2005,20(5):171-175
处在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时期的学校变革,是学校范式、学校文化的整体转型,是师生生存方式的根本改变,其核心是新的学校文化精神的凝结和良性的学校文化生态的构建。文章从生态理念的普适性和学校文化的生态本性两方面阐述了学校文化的生态属性,并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上提出深入研究学校文化生态的重大意义,为学校文化生态构建作了前提性、合理性的理论辩护。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社会,礼仪制度被认为是治国和修身之本,受到历代政府的重视.古代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对礼制的教育和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古代学校是习礼演礼的场所;第二,学礼制度本身就是对古代礼制的丰富与发展;第三,学校也是一些重大礼典的行礼场所.  相似文献   

11.
王立新 《文史哲》2002,(5):63-69
闽学与湖湘学都是二程洛学在南宋的流衍与发展。两个理学流派从各自初创时起 ,便有着极其密切而友好的学术关系 ,他们互相切磋 ,彼此诱发 ,推动各自的发展 ,也促进了南宋理学的繁荣。但到了朱子时代 ,两个学派关系之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讲友变成了论敌。尤其在张南轩过世以后 ,闽学以老大的姿态凌驾于湖湘学之上 ,遏制了湖湘学派的发展并相当程度地造成了中国学术发展的损失。  相似文献   

12.
洛学、新学、蜀学异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连章 《中州学刊》2002,(6):130-136
本文认为 ,二程洛学与王安石新学和苏轼蜀学 ,并非都是完全对立的 ,而是有异有同。三家经过相互驳难 ,相互吸收 ,相互促进 ,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派风格。二程洛学与王安石新学在维护统治集团的政治利益上 ,都希望变法改革 ,来挽救由于北宋王朝积贫积弱而引发的社会危机局面。只是在具体方法上出现了分歧 ,王安石变法的总目标是富国强兵 ,总方针是“理财”、“通变” ;二程则认为应该通过行仁政、重礼义、重教化的办法调整社会关系 ,缓和社会矛盾。王安石主张“兴利” ,二程主张“尚德” ,二者产生矛盾。二程加入反对变法的行列。但在态度上是比较温和的。他们在学术上 ,都为儒学的哲学化、儒经的义理化做出了贡献。在宋明新儒学的发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二程洛学与苏轼蜀学之争是保守派内部的派系之争 ,他们都反对新法。他们的争论主要是表现在学术上的性情之辩 ,苏轼主张性情统一论 ,二程则主张性善情恶论。洛学、新学、蜀学经过长期的争论 ,最终是洛学派中的程朱理学取得了官方哲学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以"九江学派"学术思想的核心内容审视岭南学术传统,在继承、发展和批判中体现一种必要的学术接连.从经学、实学到儒学,"九江学派"的学术生命在乡土环境中获得培育,将三者合于其中,创建独特的学术思想流派,成同年间,"九江学派"以一个响亮的声音标志岭南学术的阵容鼎盛.  相似文献   

14.
中国法学流派的创生和珞珈法学派的可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肖永平  徐锦堂 《学术界》2006,(1):260-267
中国学术界还没有出现大家公认的学派,但不少学科已经开始讨论这个问题了,法学界也是如此。所谓法学流派就是指在法学领域内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比较系统的理论预设、研究进路和基本观点的学术共同体,学派在学术上具有理论的独特性和系统性、真理的片面性和深刻性以及影响的广泛性和不惟一性的特征。政治干预学术、体制束缚发展,经济方面的诱惑,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和法学学者自觉不够是中国当今法学流派不鲜明的主要原因。文章还对创建法学流派的根据、条件和意义进行了阐明。武汉大学在法学研究上具有一定的优势,有可能形成在理论上独具一格的“珞珈法学派”  相似文献   

15.
把是否对制度建设感兴趣、是否重视礼学作为永嘉学派与朱子学派的核心差别未免过于表面化。永嘉学派首先着眼于制度设计的合理性,至少在形式上,永嘉学派维护了制度原则的独立性。朱熹认为为学根本在“理会自家身心”,制度设计的原则也不可能独立于天理。这种分歧的思想上的实质源于双方的道、法之辩。朱子侧重“法”自“道”出,法是派生性的,而道是第一位的,因此所有实践的重心应放在求道;永嘉学认为,理学的“道”与制度自身所具有的制度理性———“法”,是互相独立的,对道与法的追求并不必然是时间先后的问题,二者在士大夫的实践中应该是交织在一起。到了叶适,则以“内外交相成”之论把这一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16.
杨萌芽 《殷都学刊》2007,(2):104-108
学衡派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文化保守主义流派,与清末民初宋诗派文人群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吴宓、胡先■、刘诒徵等学衡派成员都受到宋诗派较大影响。学衡派内部也有唐宋诗之争,这种冲突之所以没有酿成大的论争,有着复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学派观念和中国科学哲学“语境论学派”的学术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地看,学派就是共襄旨趣的文人学者群体,这种最能彰显德治的共同体方式也许是拯救学术的最佳选择。在科学哲学面临世界性学科建制萎缩、理论失效和跟踪西方随波逐流窘境的三重危机之际,中国科学哲学家基于对关于科学的各种哲学问题和科学哲学发展问题的梳理,对各种研究范式的反思,比较成功地实现了整体论思想与语境论思想的衔接和整体论哲学的重新构造,凝结形成了自己的语境论的科学哲学研究纲领,展示了具有中国气派的主动应对困局和勇于创新的胆识。  相似文献   

18.
陈祖武 《文史哲》2007,(2):78-83
在中国学术史上,乾嘉学派活跃于18、19两个世纪间的学术舞台,其影响所及,迄于20世纪中而犹存。最近一二十年间,董理学术史之风复起,乾嘉学派研究成为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对各位先进较多关心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旨在论证乾嘉学派如同历史上众多的学术流派一样,也有其个性鲜明的形成、发展和衰微的历史过程。准确地梳理和把握此一历史过程,或可窥见18、19世纪间,中国学术之演进脉络。  相似文献   

19.
陈恒 《学术研究》2004,(5):89-95
有关古代科学学派的研究尚属一个薄弱的环节。本文旨在对西方古典世界中辉煌一时的亚历山大里亚科学学派存在的条件、兴起的原因以及具有的特征加以论述 ,以此引导研究者把研究注意力转到研究薄弱的环节上 ,使科学史研究走出只关注概念革命和科学巨人的狭小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