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衣俊卿教授的《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2 0 0 1年 8月已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他继《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历史与乌托邦》、《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经作者精心编排的、理论逻辑严谨的文化哲学论文集 )之后的又一部文化哲学专著。与前几部著作相比 ,这部著作更加系统地阐述了他关于文化哲学的理解。由于文化哲学产生的较晚 ,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所以他这部著作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探索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同时 ,由于文化哲学是哲学同文化学交叉的学科 ,这就决定了他这部著作又具有跨学科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日常生活批判与人自身现代化──读衣俊卿教授《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刘翠衣俊卿教授的专著《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人自身现代化的文化透视》已于1994年7月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五年来文化哲学研究的内在逻辑结果和对中国现实问题的理论反思和回...  相似文献   

3.
2002年教育部召开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会议,会后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和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文件突出强调了高校学报要打造精品、树立特色化的发展理念;要求高校学报“根据各地和各校的实际和特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创办特色栏目和名牌栏目,塑造各自刊物的学术个性和文化特征”;鼓励高校学报进行合作和联合,走资源整合之路。《求是学刊》始终以主题栏目的设置来突出办刊特色、追踪学术热点、促进学术繁荣,十几年来先后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史学等研究领域开设了一批产生重要影响的学术专栏,比如“文化哲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业问题”、“苏联俄罗斯法学在中国”、“美学名家与美学史”、“明清史研究”等,尤其是在2005年“文化哲学研究”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名栏建设工程”后,我刊更加注重栏目建设,在原有“文化哲学研究”幕础上,与《厦门大学学报》和《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联合开办“现代性研究”专栏,走强强联合之路。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入选栏目:文化哲学研究该专栏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深刻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冲突所导致的人的精神样态,该专栏起始于1992年,至今已经开设“文化哲学:跨世纪的思考”、“文化哲学:现代化与同常生活批判”、“文化哲学:后现代丰义研究”、“文化哲学:全球化的文化反思”、“文化哲学:现代性研究”等系列了栏目。截至2006年第1期共刊发59期,组织百余名作者撰写文章上百篇,其中61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摘80余次,转载率高达72%,2005年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名栏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4.
《求是学刊》2007,34(2)
2007年1月18-19日,由《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编辑部、“青年哲学论坛”和黑龙江大学主办,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求是学刊》编辑部承办的“第三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方法与进路”研讨会在黑龙江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共8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在会议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院哲学所副所长谢地坤教授代表主办方向与会的学者们表示热烈欢迎,感谢承办方为次本论坛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和所作的大量工作。《求是》杂志社李文阁副编审代表…  相似文献   

5.
李俊文 《学术交流》2007,4(1):12-16
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工业文明中,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在观念与意识形态变革中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它是人类文明转型与重建的先导。在世界的资本主义推进面前,中国的现代化篇章也“悲剧性”被拖入其中。中国人对进入现代化应有充分的精神准备,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社会理想作为精神旗帜,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它成为应答和解决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进步问题的现实出路,而且继续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起指导作用,成为近代以来中国寻求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复兴这一精神诉求和精神期盼惟一可行的现实指向和必然选择。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也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现代化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须在深层意义上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化精神。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双重需求。  相似文献   

6.
2005年3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衣俊卿教授主编的日常生活批判丛书,包括6本书,其中,衣俊卿的《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再版)提供了日常生活批判的基本理论框架;衣俊卿的《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是运用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范式解析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文化结构和图式的一种尝试;王晓东的《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和王国有的《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是日常生活批判分支理论的构建;杨威的《中国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化透视》是从日常生活批判的角度对中国的日常生活世界及其社会历史所作的文化哲学批判;李小娟的《走向中国的日常生活批判》则记录了世…  相似文献   

7.
美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是与马克思主义进入高等院校相联系的,代表了美国激进知识分子的思想和传统。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两个大的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20~40年代。在这一阶段,美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了文化哲学传统,同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实用主义哲学的结合。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现在。在这一阶段,美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领域和规模空前扩大,形成了文化唯物主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等5种哲学形态。美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展示了它与欧洲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区别,从而启示我们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别史的研究,以揭示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丰富内容。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实践、中国传统哲学优秀成果三者相结合的产物,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实践论》和《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范,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将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哲学理论;学习和吸取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新成果;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哲学的优秀遗产;从具体哲学问题入手,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把哲学变成民族的事业。  相似文献   

9.
时代的发展不断对哲学理论提出新的呼唤。近来,活跃在哲学舞台上的实践哲学、文化哲学和发展哲学,正是理论自身做出的有力的回应。这表明,哲学已在悄悄地走出理论的象牙塔,开始主动地介入现实,真正地投向实践的怀抱。当代著名青年学者衣俊卿博士,最近推出了一部新著《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黑龙江省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以下简称《批判》)。该书是作者以全新的视角对文化问题、发展问题执着研究而取得的丰硕成果。全书见地独特,思想恳切,文笔清新洒脱,饱含理性的激情,是一部难得之作。从整体上看,《批判》一书具有以下…  相似文献   

10.
<正>公丕祥,山东蒙阴人,法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院长,江苏高校区域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国际法律与社会哲学协会中国分会副主席等。主要著作有:《马克思的法哲学革命》《中国刑法通史》第一分册(与李光灿先生合著)《马克思法哲学思想述论》《法律文化的冲突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重要体现王凤贤几年以前,我们在完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书稿的基础上,有人提议是否还可以设计一个“邓小平理论与中国文化新阶段”的研究课题。课题组的同志就七嘴八舌地议论了起来。大家认为,...  相似文献   

12.
变革·融合·制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传统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存在着变革、融合、制约这样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这样的三个环节通过以下四方面的研究予以揭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合流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传统哲学的比较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农民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存在着变革、融合、制约这样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这样的三个环节通过以下四方面的研究予以揭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合流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传统哲学的比较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农民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并逐渐在学术界形成了一个热点。在众多类似题材的著作中,李逖平的《圣人与武士——中日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比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力作。这部著作以比较哲学的方法,探讨日本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的途径,并力图以此为鉴,寻觅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契合点,探索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有益模式。因此,它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意义上,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把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分为两大类型 ,在论述这两种类型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理论主题的基础上 ,分析了它们的文化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关联以及对它们关于人的解放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哲学是在西方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其路径主要有三条: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通过欧美科学哲学的中国化,形成了中国化的科学哲学;而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和"东方文化主义"则构成了中国现代保守主义思潮形成的重要思想资源和背景。中国现代保守主义思潮又包括两个流派:其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形成文化保守主义的"现代新儒学;"其二则是政治保守主义的"三民主义哲学"及国家主义。  相似文献   

17.
充分认识传统文化与文化力对社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吴光吴光,男,1944年生,浙江省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杭州310025)(一)从“《论语》加算盘”名言看“文化力”研究现代市场经济或企业文化的人们差不多都很推崇日本“株式会社”的创始人、号称“企业之王”...  相似文献   

18.
具有中国特色、气派和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是"说中国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孙利天教授的新著《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集中体现了这样一种努力。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既不是用中国哲学的范畴体系、表达方式来改造和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及其教科书体系的表述,也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及其教科书的内容"装进"中国哲学的概念框架,而是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理论自觉,在回应时代性的人类问题中,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塑造属于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并以这种"独特声音"影响世界历史进程。这就是"说中国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需要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而且需要在"历史"已经成为"世界历史"的"我们的时代"回应世界性的哲学思潮,特别是回应以反思"哲学"和"现代性"为实质内容的现代西方哲学思潮。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化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 ,经济、政治、思想等领域的全面现代化是中国自 1 9世纪以降、贯通 2 0世纪并伸向 2 1世纪的大文化主题。柴文华、陈红的近著《中国哲学的现代化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 0 0 2年版 ) ,既是对 2 0世纪前半叶中国哲学现代化之路的历史描述 ,也是作者本人对中国哲学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探索。首先 ,该书运用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作者有意识地克服中国传统哲学只注重整体而忽视对个案深入研究的模糊性缺陷 ,既对中国现代哲学的一般特征、直觉论、文化观、方法论、人论等开展宏观研究 ,又分别对胡适、吴稚…  相似文献   

20.
中国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视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衣俊卿 《求是学刊》2005,32(6):6-12
从笔者在《哲学动态》1989年第4期发表的《日常生活批判刍议》一文开始,一种以中国现代化进程为背景,以人自身的现代化为宗旨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逐步成为中国哲学的新生点之一,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哲学表述形式。从日常生活批判课题的提出,到日常生活批判丛书的出版①,十几年中,我们初步建立了一种中国语境下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同一般的意识哲学或理论哲学的研究范式不同,我们在开展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领域的研究过程中,一直没有做更多的前提性理论划界工作,没有对日常生活批判的学科定位、理论边界、范畴体系、基本原则等作系统的表述,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