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八十年奋斗历程的精辟概括,它在准确把握社会基本矛盾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相结合,解决了新时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课题,体现了紧跟时代的创新意识.本文试从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等方面论述"三个代表"思想对指导新世纪党的建设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全面而深刻的论述,既以唯物史观作为重要哲学基础和思想基石,又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在无产阶级政党学说中的新运用,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新发展,也体现了新的时代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指明了我党新时期党建的基本方针,浓缩了我们党和国家在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三个基础,即物质基础(先进生产力)、精神基础(先进文化)和社会基础(最广大人民)。“三个代表”思想是新世纪加强党建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集中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与时代条件,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毛泽东建党学说、邓小平建党理论在新世纪执政党建设实践中的丰富和发展,是江泽民在世纪之交,回顾历史,立足现实,展望前程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并就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党建理论进行创新的原因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三个代表"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自身建设指明了方向,是在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基本原理的光辉典范,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发展史上的新丰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在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上的继承和坚持,是在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党建纲领、党的本质概述等方面的独创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史上一个标志性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7.
“三个代表”思想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党人的价值学说,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生产力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价值观、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依归的价值观。这一丰富完整的新时期共产党人的价值学说,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党人价值理论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新发展,而党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三个代表"的要求去指导大学生党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 ,集中体现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关于党建理论和一切重要思想的最重要内容 ,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 ,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理论指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七大功能 :导向———激励功能 ,教化———整合功能 ,巩固———稳定功能 ,动员———组织功能 ,警戒———规范功能 ,评价功能 ,形象塑造功能。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伟大创新.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只有不断进行思维、体制和科技创新,才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只有不断进行理论、教育和制度创新、才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只有不断进行观念、机制和方式创新,才能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1.
“大官 (儿 )”是明代《金瓶梅》以及其他一些小说、戏曲中出现频繁的一个称谓词。然而现今许多辞书对这个词或是失收 ,或是解释不够准确。该文通过考证古代多部文献 ,进一步解释了它的意义 ,并指出这个称谓词在历史演变中曾出现过的一种“泛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庸之“中”字的涵义是全面的,也是自成系统的,与其相关的“执中”、“中和”、“时中”等概念均由“中”字衍生而来。在“中”与道德的关系上,中国儒家所言“中庸”是“至德”,而古希腊中庸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中庸是区别于自然界的人事界之“中”,是最高的善。中庸以适度为原则,但它不容易达到。人的行为必须以理性为指导,才能达到中庸。  相似文献   

14.
"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在宋词中经常得以表现。在具体创作中,词人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情感指向的意象进行传达。本文着重指出"落红"与"幽月"二意象来阐释词人的言"愁"情怀。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歌德在《浮士德》中构建的天帝与靡非斯陀、浮士德与靡非斯陀和浮士德自身的"善"与"恶"的冲突及其辩证关系。认为歌德笔下的"善"与"恶"的冲突无所不在,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它揭示了矛盾运动的普遍性及人类社会发展中前进与停滞的矛盾斗争,反映了人性深处的拼搏和内在矛盾。他所刻画的"丑"中有"美","丑"转为"美",使"恶"与"丑"也具有了重要的审美价值。这些体现了歌德成熟的辩证思想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和”与“同”的思想随着先秦天下纷争的局面而出现,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背景,它首先是人们自然观在社会、政治、人生诸方面的伦理展开。“和”“同”思想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当代中国的重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7.
“历史记忆”之延续构成晚清思想演进重要的象征,并明显受两个因素的主导,一是由“反满”所催生的恢复汉族的记忆;一是西方因素开启的关乎中国历史的记忆。“策问”作为参与国家考试时的答卷,无论是设“问”者还是应“策”者,大致都恪守于官方意识形态,分析“策问”中的“历史”,可以了解这些历史文本是如何想象“中史”与“西史”、接榫“历史”与“现实”的。由此,“历史记忆”在晚清中国如何延续,也通过具体的文本“呈现”出来。同时,由于“中史”与“西史”并非单纯时间意义上的“过去”,中西历史“会通”所催生的“历史记忆”的延续,也并不单纯,实际与立足于“反满”立场对历史的重塑,适成对照。由此,晚清中国“历史记忆”延续的多向度,也随之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18.
论艺术语言“形”与“神”的相互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语言的"形",既包括视觉上的形体,也包括审美上的形象。本文从艺术语言的形的生成,形与神的相互制约,艺术语言的鉴赏三方面,对艺术语言的"形""神"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两课"作为高校公共政治理论必修课,作为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应率先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探讨"两课"教育教学的特征、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措施等三方面的内容,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历史角度看,儒学按其实存的状态可分为"主流版"与"生活版"两种,前者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政令显学,后者为教化民众成为一个"好人"的隐学。分析儒学入"家"的路径,从中合理地引申出儒学"例外"原则,无疑对当下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