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关学”作为具有地域性特征的著名理学学派,在古代学术史上大放异彩。明清时期的甘肃产生了不少理学家,其理学著述与理论,大大丰富了“关学”内涵,其理学建树与成就,在我国理学发展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就其地域、师承、学缘、学统、精神品格几方面而言,甘肃理学与关中理学一脉相承,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构成了明清理学统绪中的西北支脉,与东南理学遥相呼应。与其将西北理学支脉各自称为“关学”或“陇学”,不如将其合二为一,称之为“关陇之学”,使时间跨度与地域空间更加广阔,研究内涵更为丰富,也更富有学理意义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大理白族甲马的美,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征和乡土气息,同时又与白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积淀密切相关,因此具有特殊的关学价值。考察人们制作、使用和收藏甲马的过程,也就是发现、创造、感受、欣赏美的过程。考察甲马中所体现出的审美情感、审美观念,以及与甲马相关的审美活动,有助于完善白族人民审美模式的建构,从而达到深入研究白族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从阐述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它的层次结构入手,就文化的社会影响作用及其特性进行了全面揭示,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地域文化的交流、融合和发展,并重点就地域文化的变革及塑造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思考。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关学在儒学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运用文献、史实与逻辑分析方法,就关学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体系和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分析认为,以张载为代表的关学理论在儒家教化的发展中对于推动儒学教化由官方走向民间,由士人走向寻常百姓起了里程碑式的作用;关学对儒家教化的推动作用突出地体现为关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乡规民约——《吕氏乡约》;关学特别重视在宗族乡里实行礼教;关学人物在讲学中特别关注民风民俗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在宋明理学和道教的交流与融合过程中,深深地打上了地域性传统及社会文化交往圈的烙印.如宋元明时期陆学的发展与龙虎山道教的发达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地域联系、社会网络亦有着穿越时空的连续性.这种地域联系与社会文化交游圈对于陆学与龙虎山道教思想的融合无疑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对“关学”有两种理解一是指北宋时期陕西关中地区以张载为核心的关学学派;一是指北宋以降至清代的关中理学。前者为狭义关学,后者为广义关学。一般多使用广义关学概念,下限至晚清刘古愚时代。指出明清之际关中以“三李之道为最尊”,坚持“经世致用”学风,回归孔孟儒学正宗,使关学走上实学化道路,体现了“刚毅厚朴,务实重礼,崇尚气节,躬体力行”的关学精神。今天研究“关中三李”对开发西部,制定文化战略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由陶器特征表现出来的早期红山文化阶段西拉木伦河之南、北文化遗存的差异,已经超出了考古学"地域联系与变异"意义上类型的区别,他们分别是来自燕南地区后冈一期文化的居民和辽西地区土著居民创造的不同的考古学文化。不同谱系间文化因素的交流、人群的互动,为红山文化的发展,文明的起源与早期文明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当今 ,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 ,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越来越不可避免。了解异域文化的特点及其与母文化之间的差异 ,对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讨论了中国与英美交往中几个常见的文化碰撞现象  相似文献   

9.
川端康成与海明威笔下"死亡"主题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端康成与海明威对“死亡”这一人生问题十分关注 ,在他们的创作中都反复再现了死亡的主题。但是 ,由于二人生活在不同的地域 ,内心有着不同民族文化的积淀 ,因此 ,他们对死亡又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在表现过程中 ,便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10.
地域主义与文化身份看似全球化时代的话题,却也是个历史性的话题.各种建筑的地域特征形成于不同的地域环境与历史,在政治、经济、技术与文化的不断交流与碰撞中,地域特征越来越关联到建筑的文化身份认同.身份认同既能激发起对多样性的地域建筑文化特征及价值的自觉关注,也可能使建筑风格演变为形式标签.本文将西方历史上的相关现象为引子,以审视中国近代以来建筑中地域主义和身份认同的种种观念与实践.  相似文献   

11.
关中方言音韵结构共性与历史行政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音韵特征共性看,关中方言地理东至晋西南临汾和运城两地区与关中毗邻的数县及豫西灵宝、卢氏两县,西达宁夏固原东南、甘肃平凉、庆阳和天水地区,南到陕南丹凤、山阳一带,北接陕北甘泉、延长一线,正好与史称的"关中"相吻合.这种方言地理与关中历史行政地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西汉到北魏近八个世纪里,关中与晋西南、豫西同属司州,北宋又同为治所在京兆府长安城的永兴路所辖,这三个地区方言之间的联系可能是在这两个时期漫长历史中建立起来的;关中西部与甘肃东南、宁夏固原东南的联系自宋代就开始了,元明两代它们又同属陕西行省.正是由于行政地理在千百年的历史变迁中不断趋于一体化,关中方言才沉淀出自己的个性.  相似文献   

12.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设立,为区域内高等教育的合作、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应成立高等教育区域合作协调指导机构——关中—天水经济区高等教育委员会;合理配置区域合作资源要素,积极搭建关中—天水经济区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学习借鉴已有成功经验,积极创新关中—天水经济区高等教育区域合作模式;精心设计开发区域合作项目,努力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高等教育区域合作有效载体;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丰富区域教育合作内容;建立高等教育协作利益补偿和激励机制,引导关中—天水经济区高等教育合作区域顺利展开,以期实现关中-天水经济区高等教育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唐宋关中政治变迁与感觉地理意象地嬗变,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唐宋诗歌中关中及秦岭文化意象地变迁进行系统研究。研究认为,唐宋时期的关中地区经历了从帝都到“故都”的巨大政治变迁,唐宋诗歌中的关中地理意象也表露出迥然不同的文化感知:唐都长安既是帝国的国都所在,又是无数文人士子实现政治梦想的目标之地,因此有唐一代题咏长安的诗歌俯拾皆是,长安、关中题材的诗歌占有相当份量,以讴歌长安及关中平原“帝王州”恢弘气象、寄托举子科举入仕的政治梦想居多;宋代国都东迁,长安关中失去了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关中平原周秦汉唐时代的大量历史遗迹每每触发宋代士人伤时感世的心灵,宋代的长安访古诗,总有麦秀黍离的历史沧桑感。研究还认为,在唐宋诗中,秦岭在唐代是士大夫政治顺达或困顿的分水岭,在北宋是隐士文化的象征,到了南宋,则成为爱国人士北伐抗战、恢复中原的地理象征。分析,对于认识一个具有重要政治地理意义的传统政治中心地区历史地位与文化意义的嬗变无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明清理学与文学的论争主要基于世道人心与文学表达方式能否实现“传道”的功能以及传道应该借助的途径和手段。明代关中士人,诸如李梦阳和康海等人尽管以诗文见长,但都是在理学环境浸润下成长起来的士人,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和传统持有相同观点。清初关中士人基于家国情怀,具有强烈的遗民情结,他们出于对世道人心的焦虑,大都对文学中非理学的成分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明清关中书院与文学之关系,从社会文化史视角对明清关中地区书院的复兴、书院的学术、书院与科举、书院与文人之风气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认为明清关中书院对明清关中文学发挥着促进作用,为科举人才的培养和文学环境的营造创造了条件,成为明清关中文学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16.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以关中地区的自然景色、风土人文为题材,体现关中地域特色的诗占有显著的比例。关中水深土厚的自然环境使其诗具有高远空阔的地貌特点;安土乐生、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使其诗具有朴澹安恬的风土人情;开放包容的时代文化氛围与平和安宁的个性又使其诗具有了廓落雍和的胸怀气度。  相似文献   

17.
与汉唐相比,明清关中文学实力风光不再,这主要是由于唐代中、后期以来政治、经济中心的东移,使关中失去了往昔的地域优势,文学环境相对封闭,这种境况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文学创作的活力,也会致使文学的传统得以保留,明清关中文学的“秦风”问题就是文学环境相对封闭的一种体现.明清关中士人对“秦风”的偏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呈现弱化的趋势,在文学风格的取舍方面更加多元化.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求加快发展陕西关中经济区产业集群的思路,运用文献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提出发展陕西关中经济区产业集群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是:转变观念、重视创新、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培育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开展战略联盟、加强区域品牌建设等。  相似文献   

19.
关中地区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关联着关天经济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然而旅游资源分布不均、经济效益不佳、旅游体验不足、市场营销不够、旅游交通不畅和文化特色不显是制约关中地区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以科学规划,形成大旅游圈;优化交通,建设旅游直达专线;更新观念,打造知名旅游品牌;打破旧局,探索全域旅游模式;深挖内涵,增加旅游吸引力来破解关中地区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加快关中地区休闲旅游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关中方言的形成及新时期关中方言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陕西关中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无论地望、人文抑或方言,在中国文化史上都占有突出地位。关中方言是关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千百年关中文化的载体,从古至今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拟就关中方言的历史形成与研究现状做以筢梳,旨在显示新时期关中方言研究的实缋,指出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应该努力的方向,使以后的研究能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