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静 《理论界》2007,(11):132-133
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个具体事实必须完全合乎客观实际,它具有多层次的结构。然而。在实践中情况却显得极为复杂。首先,不带主观认知成分的纯客观实录是不存在的。其次,客观事实是复杂多面而又多变的,要想让一篇报道全面反映事实的确是颇有难度的。因而我们所能够做到的,只是不断地接近真实,使之不断完善。本文针对新闻的真实性问题,在对新闻真实性涵义以及新闻真实的科学意义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贯彻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法治的内涵关于法治的内涵,学界已作了很多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见解。我现在想要说的是,法治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既定的现实的事实,而是有待创造的未来的事实。所以关于法治概念的界定就不可能是对一种客观的对象去作客观的描述,而是依赖于我们对这种未来...  相似文献   

3.
如同事实是人们对事物存在状况的客观认定一样,证据事实也不是证据本身,而是依据证据进行分析以判明案件事实的要求事实,其表现形式以命题判断出现,不是事物本身;而证据则仅仅是证据事实的物质载体。  相似文献   

4.
民事诉讼案件事实误认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事诉讼案件事实的误认是指裁判者认定的案件事实与案件客观真相不一致.基于案件事实的认定是一个主观见之于客观、感性见之于理性的过程,裁判者对于案件事实的认定会受制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便使案件事实误认现象在各国司法实务中均不可避免.因此,为有效保护民事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并最终维护整个诉讼制度的正当性,建构有效的案件事实误认预防和救济机制便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主观/客观二分法的破除和事实/价值二分法的瓦解,不过是一个钱币的两面。认识不可能追求与世界的对应,它只能是一种杜会行为,只能在文化共同体内部进行。这样,话题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价值”。在西方学术界,自韦伯提出价值判断不能从理性上被肯定以来,大多数学者认为,事实与价值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范畴,科学与伦理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普特南否定了事实(客观性)的形而上学基础,这就意味着他必定要否定事实与价值的分裂,否定科学与伦理学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6.
新闻与文学表现风格不同。一般来说,新闻是新鲜客观的事实表达,而文学则是主观想象的任意驰骋。  相似文献   

7.
阿多诺对于实证主义社会理论的三个基本命题的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证主义者认为,辩证法是思辨的,是主观的,而他们则代表了科学的客观性。而阿多诺认为,实证主义者所把握的事实不是客观的事实,而是经过中介了的事实,他们所追求的客观科学实际上是一种意识形态,是物化社会的产物。他们所主张的那种价值中立本身就是价值。价值是一个矛盾概念,是一个自我消解的概念,而价值中立就是矛盾的消解。经验可证实性也不是意义标准,这不仅是因为许多社会科学的命题是无法证实的,而且还因为,即使经验的命题也不能和现实的存在对应起来。  相似文献   

8.
李永根 《兰州学刊》2007,1(1):23-25
实践检验的客观效力有理论与事实的依据.一些科学哲学家否认其客观有效性是不符合科学史与生活实践的.只要我们并重检验的质与量,把握实践检验的整体性与过程性,就能不断提高实践检验的效力.  相似文献   

9.
事实认识是对客观世界内部联系的认识,即人们基于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事实为根据,从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内在联系出发,对客观事物或现象进行的判断和推理。价值认识是对客观世界与人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即人们基于对自我的认识,以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为标准,从人的地位和作用出发,对客观事物或现象进行的判断和推理。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是一对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认识论范筹。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的出发点不同;事实认识具有客观性,而价值认识则具有主观性;事实认识具有不变性,而价值认识则具有历史性;事实认识具有单一性,而价值认识则具有多样性。事实认识是价值认识的起点和基础,价值认识是事实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相互斗争,共同发展。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社会背景和语言自身两个平面探讨了词的非理性意义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非理性色彩的存在是形形色色、五彩缤纷的客观世界以及人类对周围世界的复杂感受在语言中的投影。它的存在,填补了词的理性意义的表义空缺,大大增强了词义的表现力。这些事实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非理性色彩是词义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寻求走出词义表达困境的可能途径。术语解释:理性意义──词义的核心内容;非理性色彩──理性意义的携带信息。  相似文献   

11.
论心理因素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李玖洪新闻是客观实际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它是“事实的报道”,但并不完全等同于新闻事实。列宁说:“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这就是马克思的学说。反映可能是对被反映者的近似正确的复写,可是如果说它们是等同的,那就荒谬了”。新闻和新...  相似文献   

12.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种类之一,作为证据能否具有证明案件事实,其基础是心理学、伦理学和可客观三个方面。心理学和伦理学是通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思想及其所受教育对自身的影响产生的不同生理反映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而可客观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把证据进行客观化处理,保证其原始性,最终达到公正的事实认定。  相似文献   

13.
如同事实是人们对事物存在状况的客观认定一样 ,证据事实也不是证据本身 ,而是依据证据进行分析以判明案件事实的要件事实 ,其表现形式以命题判断出现 ,不是事物本身 ;而证据则仅仅是证据事实的物质载体。  相似文献   

14.
在实践唯物主义强调“主观能动性”的语境下,学界对唯物史观的“唯物”性质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分歧。本文围绕如何理解唯物史观的“唯物”性质,讨论了与此相关的五个问题。基本结论是:(1)唯物史观的核心并非“发展的观点”,而是用“唯物”的逻辑去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物质决定精神”的逻辑结论。唯物史观不是建立在“思辨”基础之上的形而上学,而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之上的科学。(3)由于旧唯物主义不能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活生生的“感性活动”,所以也就不可能致力于“感性活动”——“实践”来改造世界,而只能去求助于“观念”和“意识”了。(4)人类社会本来是整个宇宙或世界中的一个构成部分,然而正是由于唯物的世界观未必导致唯物的历史观,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才会将二者区别开来。世界观与历史观的区分不仅必要,而且科学。(5)事实这个范畴首先是感性的,是人们通过感官所能够感觉到的客观现象。事实虽然内涵着“是”,但事实却不能等同于“是”;事实包含了真相,但是,事实不等于真相。所以,“从事实出发”并不等于“从真相出发”。  相似文献   

15.
如同事实是人们对事物存在状况的客观认定一样,证据事实也不是证据本身,而是依据证据进行分析以判明案件事实的要求事实,其表现形式以命题判断出现,不是事物本身;而证据则仅仅是证据事实的物质载体.  相似文献   

16.
语文是我们思考、推理和传知达意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常听说,我们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所谓“独立”,就是独立于情绪、情感、偏见、利害、成见和价值判断等,避免它们对“求真”的干扰。所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首先便要分辨“事实陈述”与“价值判断”。而所谓“陈述”(“描述”),它除了描述物理事实之外,也包括客观地描述主观情绪(心理、动机和性格等)事实.而客观地描述情绪事实的“情绪词语”、“情绪语义”,它们跟主观的“价值判断”、“情绪色彩”和“着色的词语”常被论者温为一谈。在本文里,我们尝试…  相似文献   

17.
鉴定结论是我国诉讼法所规定的证据之一,其结论的科学与可靠,对于查明案情事实,正确适用法律,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极其重要的法律意义。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四条、《民事诉讼法》第七条、《行政诉讼法》第四条均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也是世界各民主国家追求司法公正所普遍认同的标准。这里所说的“事实”,是指客观存在的、由特定事由构成的事实,并且应当是能够以证据足以证明的事实。它是司法人员办案的客观基础,也是正确适用法律的前提条…  相似文献   

18.
不发达社会主义,或者说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的存在,是客观的事实。今天,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它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虽然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但都是从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都经历着不发达社会主义的阶段。我国解放前是一个经济十分落后的国家,因而我国目前  相似文献   

19.
《家庭科技》2008,(12):47-47
事实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虽然已经形成从属性劳动,但不符合劳动关系成立的形式要件的劳动力使用与被使用关系。根据《劳动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必须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现实中还是有为数不少的用人单位不与所属职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这与法律不够普及、人们的守法意识不强,以及国家认可事实劳动关系存在等有关。事实劳动关系的存在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无书面形式的劳动合同而形成的事实劳动关系;二是因劳动合同无效而形成的事实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运用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认定案件事实,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法学界对此虽有研究,但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尚需深入。本文试就这一问题略抒管见。一、直接证据的特点及其定案规则直接证据,是指能单独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或者说,是能单独直接证明犯罪行为是否发生,是否为被告人所为的证据。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相比,其显著的特点是,它同案件的主要事实往往具有同一性。即作为直接证据的事实,也就是司法机关所要查明案件的主要事实。比如,被告人供认自己实施犯罪的事实,就既是直接证据,也是案件的主要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