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3 毫秒
1.
王明科 《河北学刊》2006,26(1):142-147
在“新怨恨”理论视野下重新解读鲁迅思想,认为“怨恨”是21世纪鲁迅研究的新判断,是鲁迅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鲁迅不但反抗与怨恨中国传统弊端,同时也反抗与怨恨西方现代文化缺陷。  相似文献   

2.
荒谬是一种感受,一种体验与氛围.面对荒谬,鲁迅和加缪实现了一次超越时空的对话.他们都主张直视生存困境,并付诸反抗的行动去赋予世界以意义.通过比较<过客>与<局外人>中主人公荒谬的生存意蕴,从而更加珍视生命中的每一天.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是孤独的先觉者,所不同的是鲁迅孤独的内涵具有鲜明的社会批判色彩,而陀氏孤独的内涵则具有浓重的人性批判的色彩.他们在与孤独情境反抗时,鲁迅走的是立人救国的启蒙主义理想之路,陀氏走的是拯救灵魂的宗教之路.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一部分作家极力反抗传统,但他们始终就在传统之中;另一部分作家试图建构现代文化,但他们或者急于建构而不得,或者发现现代性也是一种有着弊端与缺憾的悖论性存在,所以在追求现代时就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回瞥中的怨恨体验。中国文化的现代建构就是在反抗、追求、回瞥等各种力量的综合张力甚至对立中实现的动态的创造性融合。一、鲁迅的回瞥与怨恨鲁迅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对传统的怨恨与反抗,还在于怨恨地意识到自己就在传统之中,自觉认识到自己属于旧一代,而去和旧一代做斗争。鲁迅称自己是抽了鸦片而劝人戒除的醒悟者,是“思想…  相似文献   

5.
昌切 《社会科学》2006,(9):176-183
"80后"的另类写作与他们所接受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脱节的.他们的作品呈现出复杂的语文背景构成一方面体现了对成人写作的师承,即对鲁迅、钱钟书、博尔赫斯和王小波、王朔等,以及对武侠小说、动漫、"下半身"写作等的自觉不自觉的模仿;一方面体现了对成人社会规定的大胆反叛,即对中学语文教育乃至整个中学教育体制自觉与激烈的反抗和批判.他们在作品中尽情释放被压抑的个性.  相似文献   

6.
<野草>是鲁迅的生命哲学之诗.通过<野草>的创作,鲁迅探求和追寻着生命的言说.这种"反抗绝望"的生命言说,既是鲁迅个人生活和经验的产物,也是鲁迅在孤独乃至绝望的境遇中,对自我心智的一场考验,是鲁迅在彷徨中求索,在孤独中反抗的艺术见证.  相似文献   

7.
鲁迅作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其作品包含了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当然也有他自身的生活态度,即人生哲学.本文通过对鲁迅代表作品内容的分析,发现了鲁迅以"反抗绝望"为内核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8.
赖勤芳 《天府新论》2005,13(6):120-123
"生活艺术论"思想是林语堂人生哲学观的体现.作为一名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林语堂面临着中西文化选择的强大压力,生存的困境促使他通过独特的生活方式进行诗意的反抗.他提出的"新文化"观就是要赋予中西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人文内蕴和现代意义.他也正是借文化这一平台来揭橥纷繁的人生真相,并作为其个人在复杂的现代性境遇中的美学立场和生存态度.  相似文献   

9.
现代中国文化思想中的尼采有三副面孔:反抗现代性的"超人"、批判旧传统的"偶像破坏者"、人生艺术化的诗哲。本文讨论第一个方面。首先概括中国知识人对尼采"超人"所作的个人主义理解,然后分析王国维和鲁迅的在诠释尼采中所提出的"非物质"、"重个人"的文化重建纲领,最后以"群众"观为核心简要评论鲁迅尼采观的得失。  相似文献   

10.
任葆华  白建西 《学术论坛》2006,5(2):150-154
鲁迅和沈从文的文学创作有着一个共同的主题--文学疗治,但他们两人的文学疗治活动却有着不同的命运.文章从文学与治疗的视角切入,比较了他们两人文学治疗活动的异同,认为他们的"文学疗治",基于他们对现代中国人精神生存状态的诊断和对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文化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鲁迅小说中“圈子式”的人物重新做了界定 ,论证了他们所具有的共同形象特征 ,即 :无畏的反抗意识 ,无助的孤独感 ,无奈的妥协者 ,而这些形象特征又是作家特定历史时期内心复杂矛盾的必然外化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与张爱玲的小说都体现了悲剧美,其异同在于:其一,“清醒的恐惧”与“惘惘的威胁”———“大恐惧的悲剧美”,鲁迅是清醒地反抗,张爱玲却是缩命地默认;其二,“寂寂地死”与“不堪地活”———“悲剧美学的终极追问”,鲁迅在死亡面前,陷入反抗“无物之阵”的绝望与虚无主义的怪圈,张爱玲则体悟生存的长久磨难。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中国化了的佛教 ,都主张人人具有先验的善良本心。在这种人性论基础上 ,中国人建立起“反身而诚”的真诚观 ,即认为只要本心象赤子般不加遮蔽 ,直接呈现出来 ,就能达到绝对真诚。鲁迅却在“仁义道德”的至诚背后发现了“吃人”的本心 ,对传统的人性论予以彻底颠覆 ,进而揭示出传统的真诚观导致瞒与骗的结局是不可避免的。鲁迅注意到人性中恶的成分 ,但并不认为人性本恶 ,在鲁迅看来 ,人性是自由的 ,可以为善 ,也可以为恶。以对人性的这种崭新认识为起点 ,鲁迅阐发了自己的真诚观 :他把虚伪看成人性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让虚伪的面具遮蔽起人的自由灵魂 ,还人以“隐私权” ,使人真正能够自制自律地掌握自己 ,在灵魂的拷问中达到自觉的真诚 ,以维护人格的独立与尊严。鲁迅还在存在论的高度上反思真诚 ,认为在死亡的宿命面前 ,人只有悬设“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① ,并直面自欺 ,反抗绝望 ,向着更高级的存在状态奋进 ,才能达到真诚。  相似文献   

14.
田刚 《文史哲》2012,(2):116-128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对鲁迅的理解,是按照"六经注我"的方式,从自己革命家或政治家的价值立场出发而进行的。在毛泽东的视域中,鲁迅并不是周海婴心目中以"立人为本"、"独立思考"、"拿来主义"、"韧性坚守"为基点的启蒙主义者,而是一个具有"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的"党外的布尔什维克"。毛泽东与鲁迅,两者对于中国历史、现状和出路,对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等方面的看法和主张,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正是鲁迅所谓的"文艺与政治的歧途"。但毛泽东却充分借重了"鲁迅"这一思想资源,并按照自己的话语方式,对鲁迅及其作品进行了新的阐释,从而掌控了对于鲁迅及其作品的话语权,实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化对中国现代新文化的主导地位的占领。毛泽东之选择鲁迅,是为了"神道设教"、统一思想的历史需要。无视这一基本的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及存在,把毛、鲁视为一体,认为鲁迅是"通向毛泽东的独木桥",从而对鲁迅恣意拔高或大加挞伐,都是非历史的,更非理性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鲁迅是中国现代杂文的奠基者,他将一生大部分精力投入杂文创作,并铸就现代杂文的丰碑.鲁迅与杂文这一文体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鲁迅的创作心理中明显存在一种浓浓的"杂文情结".鲁迅"杂文情结"的形成,是急剧变动时代的呼唤,作家自身的思想、经历、素养、气质等,杂文文体的独异性三者相融合的审美凝聚物.正是这一情结成就了杂文,同时也成就了鲁迅的伟大.  相似文献   

16.
严复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三民说,把人性进化从近代引领至现代,起开一代先河的作用.鲁迅则在扬弃严复进化论的基础上提出"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的人性进化观,在其价值原点上,通过自己的价值实践、价值矛盾、价值选择并与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历经了先验性的主观理论架构,体验性的感同身受而走向超验性的终极关怀.自然,鲁迅的进化论更具有时代性、实践性与深刻性,影响也更为持久、深远.  相似文献   

17.
<天下>是一份英文文化期刊,由中山文化教育馆主办,先后在上海与香港编辑出版,在公正性与国际性的原则下"向西方解释中国文化".所以<天下>虽具有官方的资金支持与人事背景,但还是从宣传中国现代文学的角度向西方大力译介宣传鲁迅.<天下>对鲁迅的译介与责任编辑姚莘农有极大关系.鲁迅逝世后,姚莘农第一时间在<天下>刊发<鲁迅:他的生平与著作>强调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并利用"书评"栏配合宣传斯诺<活的中国--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还接连在<天下>刊发鲁迅作品的英译文,向西方世界展示鲁迅的文学成就,从而充分利用了<天下>在20世纪30年代所建构起的国际文化空间,扩大了鲁迅在西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讲话》对延安文艺界的思想批判及其对鲁迅文艺观的借鉴,是思想整风意图的体现,也是对中国左翼文艺思想有意识的整合。毛泽东在文艺的阶级性、杂文观、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等问题上继承了左翼文艺的主流观念,同时在文艺的人民性、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和文艺统一战线等问题上又吸收了鲁迅文艺思想中的重要观点。这一整合不仅反映了《讲话》与左翼文艺之间的历史联系,也体现了毛泽东文艺思想与鲁迅文艺思想之间的离合关系。  相似文献   

19.
研究作为精神资源的鲁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其他作家为现代学术展现的是他们各自的精神现象,而鲁迅为现代学术乃至现代文化提供的则是丰富的精神资源;鲁迅思想中历时性的矛盾和共时性的龃龉,正说明了鲁迅精神资源的复性构造.鲁迅之为精神资源与鲁迅思想和文学的经典性意义并不完全重合,它必然存在于人们的不断言说与不断阐释中.新世纪的鲁迅研究应当在较为宏观的意义上确认鲁迅作为现代精神资源的主体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现代以来产生了名词膨胀和观念崇拜等特殊现象,鲁迅和胡风敏感揭示了其生成机制与危害,并从各自的文学、思想主张与实际经验——比如“主观内面之精神”和“主观战斗精神”、“挣扎”和“搏斗”——中提取出反抗现代名教的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