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典诗歌中的意象问题,在我国古代中是一个老问题。 “意象”一语,出自《易传·系辞(上)》:“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早在魏晋时代,刘勰孰总结了我国文艺创作的实践,提出了“窥意象而运斤”的看法。尔后,“意象”一词就作为成熟的概念,广泛地出现于各家诗歌、论著中,象“意象欲出,造化已奇,”(司空图《诗品》)“久用精思,末契意象,……心偶照境,率然而尘”(王昌龄《诗格》)等。但是,由于某种原因,过去几十年我们只注意了对“意境”的研究,却忽视了对意象问题的探讨。结果,“门外青山人屋里,东家流水人西家”,倒是西方的一些有智之士,借鉴了这一珍贵遗产,形成了“意象派”。近年来,“意象”理论被介绍到国内,举国学界为之一振,研究文章亦随之而出,终于打破了沉寂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意境与意象是中国文学艺术理论中两个传统的审美概念。现、当代的文艺理论著作中,“意境”运用得比较多,受到重视,而“意象”一词因“形象”一词运用得广泛,长期来反被掩盖了。直到西方现代文论近几年来较多地被介绍过来,其中有一个二十世纪初叶欧美的“意象派”(Imagism),声称他们创作的宗旨就是受中国古代诗歌意象的启迪而形成的,于是“意象”说才又在自己的故乡热闹起来。由于我们过去对“意象”说缺乏系统的研究,不少理论文章运用这一审美概念时,往往与“形象”、“意境”发生概念的混乱。对于意象与形象,从最初出现的同、异,到存在于不同的审美观照,以至表现出不同的外相内性,我在《意象、形象比较说》一文中已加以梳理和初步界定。现在,我想对于“意境”与“意象”也做一点同样的工作,探讨一下“意境”与“意象”的源流异同,论证不能用西方的“意象”说来否定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的“意境”论;“意境”与“意象”作为两个生命力很强的审美概念,在当代文艺创作与鉴赏的审美活动中,还能够继续发挥既有区别又协调一致的“共时效应”。  相似文献   

3.
一、用唯心唯物讲(<老子》远非要领《老子》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道德经》之称符实否?这个道德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它是为谁而设计?……诸如此类的问题,战国、西汉时就已经解决得一清二楚,而到了今天却成了大悬案。五十年代以来在唯心唯物上争论不休,七十年代又冒出个“兵书”之说。研究它的辩证法者有之,探讨其认识论者亦有之;有说“道”是绝对精神的,有说“道”是物  相似文献   

4.
文章三律论     
写文章,究竟有无规律可循?这是古人今人都关心和探讨的问题。 晋代陆机在《文赋》中说:“普辞条与文律,良余膺之所服。”宋代陈骙著有《文则》一书。这里的“条”、“律”和“则”,都是“规律”的意思。 1962年4月19日《文汇报》发表了林柷敔同志《文章学初探》一文,他提出了三条文章的规律:衔接律、侧重律、变化律。但我们仔细考虑一下就会发现:笔墨侧重、波(氵兰)变化不一定是每类每篇文章中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生命意识对其小说意象创造的深层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心理美学角度 ,利用文学作品构造四层次理论 ,深入探讨了鲁迅的生命意识对其小说意象创造的深层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奴隶”意象、“看客”意象和“孤独者”意象等三大意象之中 ,力图将鲁迅研究开掘到一个新的层面  相似文献   

6.
《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通“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文中“待”字究竟作何解释妥当?众多注家释为“凭借”、“依靠”之义。关于这一解释,不仅牵涉句中词义问题,而且牵涉全篇主旨问题。 “待”宇有“凭借”、“依靠”之义吗?查考《庄子》一书,“待”字用作此义的有几处: (1)且夫待钩绳规矩而正者,是削其性者也;待绳约胶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侧重点应该实现三个转化一是从侧重过程性研究向规律性研究转化。前者侧重于“实事”性研究,但更重要的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求是”性研究,即要揭示寓于“实事”之中的规律性、必然性。实现由“实事”性把握到“求是”性飞跃,是理论发展的升华和必然。二是从侧重中国化研究向现代化研究转化。前者侧重于理论空间适应性的转化,后者则侧重于理论时间相对性的改变。实现由前者向后者的转化,是赋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时代意义的重要途径。三是从侧重回溯性性研究向前瞻性研究转化。前者侧重于从历史角度回顾和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及其规律性;后者则侧重于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不断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实现这个转化,关键是加强现实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羿射九日”神话传说的原始面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时代楚国大诗人屈原的瑰丽、诡异的诗篇《天问》,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羿焉(弓毕)日?乌焉解羽?” 译成今语,大意是:“羿怎么会射落太阳?日里的三足乌(踆乌、阳乌、金乌,名异实同)为何羽翼四散而亡?” 问题提得实在突兀,令人摸不着头脑。古神话传说不明明摆在那儿吗?例如,“日中有踆乌”。“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  相似文献   

9.
太极图与八卦是中华乃至整个东方文化的瑰宝。但太极图与八卦创于何时及为谁所创?因何产生及初为何用?彼此有何关系?八卦的基本要素“-”“--”这两个符号是怎样产生的?有无原始意义?作为阴阳爻,这阴阳的含义又是怎样产生的?对于诸如此类为历来治《易》者十分重视和理应重视的问题,意见虽多而可取者少,社会上久已近于绝迹的玩封算命活动又有泛滥之势,所以笔者不揣翦陋,兹予重新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对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八卦的基本符号是阴阳爻。“-”为阳爻,“--”为阴爻,无爻则不成卦。因此解决有关八卦创于何时及为谁所创,因何产生及初为何用等问题,应从解决其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0.
任何理论都是通过一些特有的基本范畴结构而成的。把握了这些范畴及其结构,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把握了这个理论。其他理论如此,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也是如此。但是迄今为止,对于海氏体系包括哪些基本范畴,其结构如何,认识却未能统一。本文想就此作些初步探讨,以就正于方家、同仁。“无根’与“有根”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指出:“存在”的问题自古希腊柏拉图以来就无人真懂,甚至没有人真正思考过。全部酉方哲学史都把“存在”的问题作为“存在者”的问题处理,从而导致“存在”的失落或遗忘。而在海氏看来,“存在者”是由于存在…  相似文献   

11.
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对话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林毅夫 《东岳论丛》2004,25(5):5-30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 ,在长期的经济学理论研究中 ,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其精到的研究。在经济学方法论上他提倡要侧重于经济学理论的接受、摒弃和创新方法与原则的探讨。在本次访谈中 ,林毅夫先生对如何对待西方经济学理论和中国经济实际结合、科学的经济理论应具备哪些特征、关于数学方法在经济学的应用、经济学家的社会责任感等问题做了精彩的回答 ,显示出其对经济学研究的智慧和真知灼见。本刊特将“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对话”全文发表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意象系统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创作是一个心物交互作用的过程,其最后的表现形态在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中往往被称为“意象”、“意境”、“兴象”、“境外之象”以及“兴趣”、“神韵”、“境界”等等。这些概念名目各异,内涵混沌,但精神相通,且贯串中国文论的始终,形成了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理论系统,且名之曰“意象系统”。 一、意象系统的历史生成 在这一文论系统中,最早出现的是“意象”一词,见于刘勰《文心雕龙》的《神思》:“窥意象而运斤”,刘勰在这里使用“意象”一词,显然是为了突出这是“意”中之“象”,而这“意象”的形成本身就是“神与物游”、心物契合的结果,是一种有“意”之“象”。在本篇最后他又小结道:“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意思是,创作构思时,凭一连串的意象所贯通,而这又赖情感的变化所酿成;在心物交互作用而产生意象的过程中,其象貌取自外物,而又与内心的情意相融合。刘勰首次  相似文献   

13.
文章究竟是怎样打动读者的?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认为这是文章的三种力量作用于读者心理的结果。 在中国古代文章学理论中,常常提到“力”的概念,但都是从“力”的广泛意义而言的,含义并不确定。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就提到四种:一是“辞力”,如“顾盼可以驱辞力,咳唾可以穷文致。”①“辞有秋霜之烈。”②“义吐光芒,辞成廉锷。”③大概是指文章语言的清健;二是“风力”,如“相如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乃其风力遒也。”④“砥砺其气,必使笔端振风,简上凝霜者……”⑤大概是指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在文章中的感染力;三是“骨力”,如“陈琳之檄豫州,壮有骨鲠。”⑥“陈蕃愤懑于尺一,骨鲠得  相似文献   

14.
西方的“image”和“意象”概念并不对等,其内涵处于语象与意象之间.在语象中,语言的中介不可抛,而意象必须“得意忘言”.作为符号的意象与语象,与语言符号处于跨层关系之中,两者区分源自符号化对象的质的差别,语象形成于语言的再度符号化,分为实体语象和转义语象,意象则形成于事物或情境在语言作用下的符号化过程.这既是西方诗与中国古典诗在成诗方法与诗歌美学上的差异,也是中国现代诗与古典诗的重要分野标志.中国古典意象理论中就已蕴含语象与意象之别,因受限于传统语言观,未能发展出语象理论.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文艺理论界出现了一种“历史的误会”:“意象”一词只是英文image的译名,许多文章都提到“意象”学说是“洋货”,是舶来品,是在西方“意象派”的影响下产生出来的文艺理论。为澄清这种“历史的误会”,有人针锋相对地论述过我国美学史上有关意象理论的发生和发展的问题。然而,光是这样做还不够。要更加有效地澄清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形态小议(新加坡)王力坚诗歌意象形态的外观表现,用叶维廉的话说,就是“视觉事象共存并发”的形态,这种形态,是由于“时间空间化空间时间化”所致①。叶氏的“时间空间化空间时间化”之说,固然是说时空交融一体、浑然不分,但也更有侧重于“时间空...  相似文献   

17.
胡渐逵 《船山学刊》1995,(2):215-221
二、校勘讹误 (一)、纠正讹字: 中华本有不少讹字,我校勘时,力求据各本及前人校勘记予以纠正。例如该本10页倒5行: 悉知其情而皆有以裁用之,大以体天地之化,微以备禽鱼草木之几,而泥草虫之忧乐乎? 我校勘时,据各本改末句的“泥”为“况”,作“而况草虫之忧乐乎?”(见岳麓本310页末行)// 又如中华本19页末行: 不才而忮,其忮也忍;不才而求,其求也淫。幸而济者有矣,而天下贱之。才而忮,忮而终有不忘;……  相似文献   

18.
从“各适物宜”到“兴象”是中国古代意象论的两个核心环节。“各适物宜”论对“物”格外重视,是中国文学意象理论的发端期,意象理论的天平偏向于“象”之传神。“兴象”说,紧承“象其物宜”理论命题,亦特别重视对“言”、“意”之中间环节“象”的开掘。“兴象”的理论内涵至宋代严羽而成熟,元、明、清诸家“兴象玲珑”、“兴象深婉”的说法,都是对严羽的响应。“兴象玲珑”是指意象具有“玲珑”的象外之象;而“玲珑”之象又具有“深婉”的意外之意,二者合观之,当是严羽及后来的“兴象”论者的本义。  相似文献   

19.
就近现代以来的中国而言,“现代化”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核心主题,而与之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现代性”主题的凸显则要晚得多.在中国语境下,“现代化”理论侧重于探讨中国如何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而近几十年才在中国兴起的“现代性”理论则更多地探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形势与问题.从“现代化”到“现代性”的理论嬗变,昭示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问题的迁衍.应当及时厘清从这一理论嬗变中折射出来的问题迁衍,以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散文的文体变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文体的角度 ,对 2 0世纪 90年代的中国散文进行了宏观的描述和微观的分析。在考察了文体的历史演变后 ,文章从“文类文体”、“语体文体”、“主体文体”、“时代文体”四个层面对文体进行了新的界说 ,并以此为理论基点探讨了 90年代散文文体的变革 :一是“时代文体”的形成及其“破体” ;二是因“主体文体”的解放而带来的散文观念和艺术思维的改变 ;三是自由随意、侧重于感觉化、潜沉的隐喻和反讽的语体取代了过去浅显僵硬的“诗化”语言。最后 ,文章还探讨了文体研究的意义 ,并对散文文体的“自由”和“不自由”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