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文彦 《阴山学刊》2007,20(3):65-68
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学制的确立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1907年颁布的《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建立了男女有别、自成独立体系的女子学校教育学制系统。女子学校教育正式列入了清政府的学制系统,为女子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法制上的保障。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和主流观念直接决定了近代中国女子学校教育在学制中的地位和特点。清末女子学校教育学制的确立,为女性群体在近代中国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2.
赵豫林 《理论界》2008,(12):122-124
近代化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之一。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地主阶级改革派为了抵御外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最早的商会立法是1904年《奏定商会简明章程》,1914年和1929年公布实施了新的商会法和施行细则。中国近代商会法律制度的建立,对于中国法制近代化意义深远,不仅为中国近代民间社会力量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而且提高了商人的法律地位,并为中国近代经济立法和执法提供了强有力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4.
郑军 《北方论丛》2005,3(3):90-94
在明朝末年,由于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西学东渐的影响,中国古代科学开始了向近代化转变的历程.但是,由于明清鼎革导致了政权更迭,由此所造成的一系列后果成为中国传统科学近代化进程中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王继平 《云梦学刊》2003,24(2):50-52
近代中国文化是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制约下传统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发生的近代性转换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整合是近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是以通商、遣使、求学、传教、游历、翻译等形式进行的,它表现为一种非和平背景下的和平方式。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中西文化交流经历了由冲突到整合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特别是政治结构发生巨大变迁,皇统政权、道统文化、族统社会的三维体系发生裂变,中央权威日渐式微,军阀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逐渐上升为政治斗争的主角。军阀政治的崛起极大改变了中国近代的政治生态,使得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经历了深刻巨变。军阀政治具有七点特征:一是拥兵自雄干预政治的称霸性。二是政治行为的投机性和无原则性。三是利权的攫取性与排他性。四是政治伦理取向的封建性。五是政治面目的虚伪性。六是对外关系中的严重依附性。七是军阀政权更迭的频繁性。  相似文献   

7.
西方学界的民间社会(civil society)理论或可作为考察近代中国社会的一个视角。19世纪中期以来,西风东渐之下,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资产阶级、新型知识分子阶层初步形成,成为近代民间社会的主体力量。"civil society"一词译为"民间社会",或较为妥当:既表明近代中国民间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民间社会的联系,亦可显示开始形成的近代民间社会那种既已开始脱离官方控制,但又未能完全独立自主的过渡性特点。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近代史上,从中英《南京条约》到中日“二十一条”的七十多年里,帝国主义列强交替使用战争威胁和政治讹诈的手段,胁迫中国签订了数百个不平等条约包括协定、章程、合同等等)。这些不平等条约,既是帝国主义将已攫取到手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  相似文献   

9.
清末新政以后,随着近代工商业的日渐发展,加之受西方的影响,商会这种以保护 和发展工商业为目的、具有法人性质、有别于传统行会组织的工商界社团开始出现。自开商 埠不仅发展了大量商会组织,一些传统的行会也逐渐向近代商会转化。在近代社会极端复杂 的背景下、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自开商埠商会致力于协调各种内外关系,处理商务纠纷,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但在近代中国政治极端无序的形势下,商会的作 用毕竟有限,它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保护工商业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0.
政治议题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核心议题之一。近代中国政治,浓缩了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进程中的纷繁复杂的历史内容。在它匆匆走过西方国家在几百年时间完成的历史进程后,近代中国政治以其独特的发展路径,演绎了政治发展方方面面的内容。对近代中国政治的研究,一直是中国近代史研究关注的焦点。然而,长期以来在革命的研究范式下,近代中国政治的丰富内涵被简化为革命与反革命、侵略与反侵略的两条线索,多元的、蕴涵各种可能发展路径的近代中国政治,在历史决定论中变成单线条的发展路径,多彩多姿的近代中国政治被洗刷得苍白无味。2 0世纪90年代…  相似文献   

11.
论资产阶级维新派对不平等条约的认识和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至1900年义和团运动的六十年里,帝国主义列强以武装侵略等手段,威逼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签订的四百多个不平等条约、协定、章程和合同。它是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中国,将其在华攫取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权益,以法律、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更“合法地”侵略和掠夺中国“使中国一步一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压迫手段”。而中国近代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及其政治代表,也正是在不平等条约问题上,集中而又突出地表明各自对帝国主义的立场和态度的。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由传统王朝国家政权模式向民族国家模式转变,由晚清开始的边疆内地一体化进程贯穿于始终。近代中央政府在边疆地区谋求中央政治权威的重塑、西方列强次级势力的渗透、复杂的民族与宗教状况、落后的文化教育、与内地差异的政治形态,构成了近代中国边疆社会政治环境的真实状态。19世纪至20世纪初,国人的边疆认识主要有两点突破:一是开始注意到海防问题,由单一的陆权国家开始向陆海复合国家迈进;二是开始明确关注边界问题,逐步产生了国家主权意识。经过历届政府及政治家的长期实践,以明确领土范围及边界划分的西方疆域理论形态基本上为国人所接受。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商业发展与消费习俗变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朱英 《江苏社会科学》2000,2(1):109-116
在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的风尚习俗也在不断发生显著的变化,其中消费习俗的演变十分突出,并且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众所周知,近代中国的社会风俗之所以会发生变化,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许多方面的内外因素中探寻原因,而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以及近代商业文化的影响,无疑是相当重要的因素之一.本文主要探讨在近代经济发展影响之下消费习俗与消费观念的发展演变,借以了解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社会风尚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14.
受近代东亚国际形势和外交秩序影响,光绪朝清廷开始对中朝传统宗藩关系进行改造。时人为增强这一关系提出了诸多建议,清廷也开始用近代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手段去加以强化。此等努力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这一关系,但终难逃失败命运。甲午战争,中国挫败,不仅导致这一关系彻底终结,而且导致日本开始奴役中国和朝鲜。历史显示:中国富强发达不会给朝鲜带来威胁,相反,中国软弱却不利于中国和朝鲜的安全与安定。  相似文献   

15.
鸦片战争后西方社会的全面冲击,使中国社会结构、生产方式政治法律及文化制度等各方面的矛盾都充分显示出来,向近代转型成为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由此中国从经济基础、政治法律及文化观念上都开始了逐渐向近代社会的全面转型,然而这种转型却步履艰难,同中国许多问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刘新春 《船山学刊》2006,(2):178-180
中国古代,儒家经义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体内容。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经济、政治、社会伦理等各个方面发生了急剧变化,传统教育伦理无力承载中国近代社会伦理变迁。引进西方教育伦理精神和教育制度,建立新的伦理道德教育体系成为社会变革的一种现实需要。清末,朝廷、地方及民间都开展了新的课程尝试,但这一改造具有不彻底的历史过渡性。  相似文献   

17.
晚清宪政改革可以视为“中国由传统权威政治开始向近代民主政治转型的重要标志,也是近代中国谋求政治发展的最早尝试”。晚清宪政改革为什么会失败?为什么革命取代了立宪?本文运用了赫希曼“退出_呼吁机制”理论重新审视晚清宪政改革。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消费者行为的宏观分析张东刚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尤其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了其经济近代化的历程。与传统社会相比,近代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消费者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深入探讨消费者行为,对于揭示近代消费需求变动以及经济运行规律将大有稗...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重商思想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工业化思想最早发轫于19世纪60—70年代的早期洋务思想。从工业化的角度看,洋务运动第一次在中国建立了大机器工业,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在新生产力的代表大机器工业的引导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化过程。从经济思想的角度看,早期洋务思想所体现的建立近代机器工业的要求是当时中国经济思想中的一种新的因素,标志着中国经济思想开始由传统农本思想转入近代工业化思想的发展轨道。但是,早期洋务思想基本上只限于浮泛的机器制造的议论,在理论上尚不能代表工业化思想的形成。到了19世纪末叶,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随着西方经济理论的引入和传播,随着一大批中国知识分子出国留学、出使游历欧美各国,接受西方的文化教育,获得了有关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及其他方面的知识,近代中国工业化思想的发展也进入了形成阶段。它以力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重商思想为特征,并具备了相应的理论色彩。  相似文献   

20.
社会生产结构是进行观代化的基本前提和预设,中国近代进行现代化进程的成败利钝,均可在社会生产结构中找到原因。中国传统社会生产结构中的地主经济的租佃制度;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家庭为单位的耕织紧密结合的自然经济等因素,在中国近代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中具有深刻的影响。一在中国,封建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地主经济的租佃制度。从战国时代起,作为奴隶制经济基础的井田制开始解体,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兼并发生和发展起来,从而实现了地主经济的租佃制度。地主经济的主要生产者是自耕农和租佃农民而非农奴,他们不必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