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名名(N1和N2)复合词的构建是高度活跃的语言现象。概念转喻作为认知过程中最为基本的一部分,在复合词的创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概念转喻激活的向心名名复合词,语义更为清晰、形象,而由概念转喻激活的离心名名复合词往往具有语义不透明的特征,被认为是不可分析的或没有特定的构词模式。文章试图从概念转喻和理想认识模式(ICM)理论证实后者的构词具有自成一体的规则性、系统性和可分析性。以转喻为基础的名名复合词大致可分为五大类:N1或N2为转喻的复合词、N1和N2同为转喻的复合词、整体为转喻的复合词及N1和N2之间的关系为转喻的复合词。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认知语言学这一范式下,转喻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转喻主要有三种模式:Lakoff,K(o)vecses等以ICM理论为基础展开的研究;Langacker的认知语法对转喻的研究;以Fillmore等提出的框架理论为基础展开的研究.这三种模式的共同特点是追求揭示转喻的本质,都希望能把语言中纷繁芜杂的转喻现象置于自己的认知理论框架下,从而达到统一解释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英语和汉语中的名词动用过程体现了人类基本的转喻思维特征。概念转喻理论不仅为名转动提供认知理据,而且是诠释这一转换过程的重要认知机制。基于概念转喻视域对名转动进行英汉对比分析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揭示该语言现象产生的认知机制,为进一步开展词类转换研究和探究人类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认知视角。  相似文献   

4.
名量词“把”作为现代汉语中的常用量词,通常有集合与个体两种用法。集合量词“把”与其所搭配的名词之间是容器与容纳物的关系,个体量词“把”与其所搭配的名词之间是动作与对象的关系,从语义关系的角度看两者并不具备孳乳的条件,且两者在泛化方式上亦不相同。对个体量词“把”与动词来源的个体量词“乘、张、帖”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它们在与名词的语义关系及泛化方式上均存在平行性,并且在具有量词的语言中,由操作动词向个体量词的演变是一种常见的演变模式。“把”由动词发展成为个体量词,主要基于句法转喻也即转指,转指的必要条件是“把”不存在可以支配的受事。  相似文献   

5.
转喻和回指都是语言学界的热点话题,将两者进行整合研究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转喻和回指的认识。在常规关系这一基本分析框架下,对转喻回指中源域、目标域和回指语进行深入分析后可以发现,常规关系下转喻回指的同指关系通常建立在目标域和回指语之间,如果在目标域和回指语这种非常规关系中建立同指关系,必须使用模糊常规所指或/和强化语境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影响词义变异的心理因素——隐喻和转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当代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和转喻理论,以现代汉语中的多义词为研究对象,对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多义词义项间的关系作了细致分析,同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形成多义词义项的心理因素,认为语言变异中的词义变异体现在现代汉语双音节多义词义项间的关系上大致分为相似和相关,这两种关系主要是由人类的两种认知方式——隐喻和转喻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转喻不仅是修辞手法,而且是扩展词语意义的重要方式。转喻普遍存在于语言当中,宋词中的转喻现象更是比比皆是。从认知的角度看,宋词(源语)中的转喻和英语(译入语)的关系分为完全激活对等、部分激活对等、错位激活对等、激活对等空缺等情况,对应的翻译方法为转喻零植入、转喻部分植入、转喻替换植入、转喻完全植入、转喻放弃植入。  相似文献   

8.
简析转喻类型及认知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转喻在同一认知域内用突显、重要、易感知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或用整体代替部分,实现语言传递,在总体上可以分为整体和部分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转喻两种类型。转喻用突显的来源域为参照点,激活目标域,实现认知转指。  相似文献   

9.
类指句基于认知主体对客观存在的主观体验,对一类事物的某种属性进行概括性描述。结合体验哲学理论和概念转喻理论,对类指句的体验哲学基础及认知理据进行研究发现:(1)类指思维具有体验性、无意识性和转喻性;(2)类指句的认知推理主要体现在“类”与“例”之间的转喻映射关系,可将类指句分为“类代例”“例代类”“类代例和例代类叠加”三种转喻模型;(3)类指句中反例的存在是转喻思维的结果。从体验哲学及认知语言学视角研究类指句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尝试,意义在于为指称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回指在传统上被认为是建立在语言表层上的互指关系,但转喻回指往往涉及一种没有明确先行项的深层回指。深层回指由语用因素控制,且须从认知角度来解释。在认知语用框架下,探讨了转喻回指照应机制,指出转喻回指是在特定语境条件下,以言者表达的意图为主导,听者的认知推理为导向,在寻求转喻回指的关联性解读过程中建立先行词与回指语之间的语义连通。  相似文献   

11.
英汉商标命名机制的认知语言学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命名是人的心理现象,对商标命名机制的研究离不开对认知心理的解释。运用认知语言学有关隐喻和换喻的理论对英汉商标命名进行分析,发现二者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共性:在“生产”理想认知模式中,命名者均采用了概念换喻,如“产地代产品”、“生产者代产品”等;在“广告”理想认知模式中,正是隐藏于消费者背后的概念换喻“抓”同商标词背后的概念隐喻“兴趣”之间的互动,使得广告中如此命名的商品具有吸引力,并最终导致消费者的购买。  相似文献   

12.
转喻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中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概念实体提供心理可及的认知过程。转喻理论为探讨委婉语的认知理据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理想认知模型框架下,转喻涉及两个类型的概念构型:整体与部分及整体的部分之间互换而产生的转喻关系。结合英汉相关语料,从认知转喻角度,对委婉语的生成机制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3.
认知语言学中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 itiveModels,简称ICM),尤其是典型理想化认知模式可以构建我们对转喻(M etonymy)生成的理解。从这一角度剖析唐人李白诗中出现的四种典型的转喻现象,能说明转喻不仅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认知方式,是基于人类经验之上的一种基本概念机制,对人们的思维能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能说明诗歌中转喻的运用不仅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形象、更巧妙,而且它也是诗人认识和思考事物的一种方式,所表现出的诗歌意象并非是超出常人想象、只有诗人才能意会的一种主观感悟。  相似文献   

14.
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理论设定了描述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在社会世界中建立人际关系的合理性和表达个人主观世界的真诚性三个交往有效性条件,这解决了传统哲学的经验论和先验论中主客二元对立的问题,但是没有论证交往有效性条件的基础。转喻理论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因为陈述型的语言使用所要求的真实性往往是基于指称式转喻的相对真实性的,表现型语言使用中的真诚性是以言语行为转喻为基础的,互动型语言使用中所要求的合理性则兼有述谓式转喻和言语行为转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衔接机制及认知方式入手,以转喻的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为基础,在语篇层面探讨非结构衔接中认知转喻所起的作用和功能,详细分析了认知转喻在指称、替代、省略、重复、同义、上下义等手段上的衔接性,从而证明非结构衔接方式的转喻性本质。  相似文献   

16.
汉语短时体、尝试体的语法表现形式以秦岭-淮河线为界,秦淮线以北的方言主要用“VV”式动词重叠兼表短时体和尝试体,秦淮线以南的方言主要用“V (一)下(子)”表短时体,用“V (V/补/宾)看(看)”表尝试体,秦淮线一带的方言可以兼用两套语法形式,过渡性明显。南部壮侗、苗瑶和藏缅语族诸语言的表现与南方汉语一致,与北方汉语相对立。北方话VV式的形成是佛典、禅宗语录的影响与北方汉语阿尔泰化两种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同隐喻一样,借代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然而,长期以来,借代研究仍然拘泥于修辞范畴,其功能得不到充分体现.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在引入理想化认知模型(ICM)的基础上对借代的工作机制进行重新探讨和认识,同时对其在语篇连贯和衔接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言学为研究和解释语言现象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属于广义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文章在以Lakoff为代表的认知语义学的基础上,运用Fauconn ier模式理论中的心理空间理论和空间映射论,采用认知科学的理念分析解释了隐喻转喻映射和ICM的图式映射等问题,并指出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其空间理论可以帮助解读许多日常言语交际中“非常规”的语言事实,为许多语言现象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