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良渚文化时期,玉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但种类丰富,而且制作精美,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没有金属工具的良渚时代,产生了大量的玉器,并且从其整体造型到图案纹饰,都具有高度的形式美感.通过对良渚玉器中代表性器物的制作技术和审美特征的分析,可以一窥技术的发展对于形式美的表现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莲作为中国文学中常见的意象,随着佛教东传,莲的宗教意蕴产生了。禅宗诞生之后,莲亦沾染上禅宗的色彩。饱受禅佛思想沾溉的唐代文人,在禅宗独特的思维方式影响下,借助诗性智慧,使莲参与审美创造,最终形成了莲象征净洁无染的本心、建构诗意栖居的乐土、疏淡自然诗境的因子等美学特色。其中疏淡自然的诗境是净洁无染的本心和诗意栖居乐土的升华,三者之间是一种层递的关系。唐代文人在对莲的审美观照中将禅思与诗情融为一体,发展和丰富了莲意象的内蕴,为唐诗的创作开辟了一片更为广阔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3.
宋代瓷器纹饰题材内容丰富,装饰形式多样,还呈现出大量巧夺天工的自然纹饰。宋代瓷器的纹饰反映了宋代的士民文化和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对后来瓷器装饰产生重要影响,在我国瓷器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秦腔由于早期留下的文字资料很少,对研究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明代万历年间的传奇抄本《钵中莲》第十四出《补缸》应是最重要、最权威的资料,它不仅出现了“西秦腔二犯”一词,又提供了秦腔板腔体形成的原始样式,它使用的七言句式是秦腔板腔体产生的直接证据,它通俗的剧情和民间化的表达方式,是秦腔产生于民间的重要佐证,勾勒了中国戏曲由曲联体向板腔体转型的轨迹。  相似文献   

5.
莲在中国种植并且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由来已久,远在春秋时期就为民间所歌颂.随着佛教文化在汉地传播过程中的不断发展、演变,莲作为佛国净土的典型象征,其宗教意象也随着佛教传入中原大地,并逐渐适应中国固有的文化形式,不断本土化.莲的佛教意象与中国传统儒家、道教思想巧妙融合,影响着人们的精神视野.同时,莲的圣洁形象在文学、雕塑、绘画、服饰等方面也留下了历史印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莲花佛教文化.  相似文献   

6.
正廊下莲湘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富含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是上海市金山地区家喻户晓的文体性学习活动,已经成为廊下镇人的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廊下莲湘的弘扬与发展为和谐社区的建设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平台。课程目标廊下莲湘课程,是让学员通过了解莲湘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感知莲湘是一种融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并能运用基本动作跟着音乐跳出各种莲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莲花"在佛经中的本意及引申义的简略考察,论述了佛教中国化中"莲"的意象.王维的佛理诗和自然山水诗中的"莲"有两种不同的指向,佛理之"莲"指向了王维对法华经等大乘佛家经典理解和认识,而自然之"莲"消解对佛家"法执""我执"的分别,使其山水诗等得证诗佛融通,不见佛迹.也确定了其"诗佛"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明朝成化年间的青花瓷由于瓷器造型、胎釉、青料、纹饰及绘画工艺技术诸多方面的变化,其艺术风格独具魅力。明朝成化青花缠枝纹色调鲜丽清新,构图疏朗工整,线条显现阴柔之美,体现了明成化一朝细致柔美的女性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9.
社火脸谱是社火艺术的精华.它将天地万物巧妙地安插于一张脸上,将一出戏、一个传说和一个故事呈现于一张脸上,是民间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的体现.社火马勺脸谱就是把社火脸谱画在马勺等器物上,用来镇宅避邪、求吉纳祥的一种民间艺术品. 社火马勺脸谱在布局、色彩、线条、纹饰等要素上继承了社火脸谱的基本特点.同时,根据马勺的形状和特点又有创新和发展.马勺背象人脸又有变形,特别是那个看似多余的勺把不但增加了装饰性,又开辟了新的创作空间.  相似文献   

10.
茶壶·符码     
正红色年代的提壶纹饰随着时代的发展,提梁壶的设计理念、选材用料、造型工艺等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众多的改变中,提梁壶纹饰的改变是最引人注目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纹饰造型的历史悠久,蕴含着中华古老民族  相似文献   

11.
生殖崇拜是人类最具悠久历史的文化现象,古代彩陶纹饰中也存在这一文化现象,新石器晚期红山文化的孕妇裸像突出女性肥硕的乳房、臀部和圆鼓的腹部,充分地表出对女性生殖系统的赞美和崇尚;因鱼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纹饰中以鱼象征女性,表示对女性的崇拜。母系社会后期,先民认识到只有男女相交才能产生后代,于是出现了男性崇拜,如纹饰中以鸟象征男根等。  相似文献   

12.
滴水莲     
我家有一盆滴水莲。 滴水莲是妈妈的同学送的。滴水莲苗小时候才有两片指甲盖大小的叶子,像两只向外撇着的小绿耳朵。妈妈把它栽在一个红色的瓷花盆里,放在了半阳半阴的地方。在妈妈精心养护下,滴水莲又慢慢长出了一片像蛋卷似的小叶子,像一条蜷(qufn)卷的绿虫子。  相似文献   

13.
商末周初楚国始立,由于生产力低下,青铜器的发展尚未成熟。随着国力的增强和地域的扩张,楚国逐步统占了南方。通过文化上的融合,形成了独特风格的楚系青铜器。在淅川下寺二号墓和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楚国铜器,造型独具一格,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技术;受西周几何纹饰的影响,楚系青铜纹饰依从了周人纹饰的规矩排列,却在纹样上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浮雕、镂雕、镶嵌、铸镶等纹饰的工艺制法,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史上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4.
1953-1957年间,为了适应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对基础教育的课程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奠定了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模式,对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教条主义地对待国外教育经验,这一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又出现了对苏联模式的照搬和移植的偏误.1953-1957年间的课程改革,实则构成了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第二波.  相似文献   

15.
殷商青铜器制造精湛,艺术价值极高,在人类艺术的长河中堪称一大奇观.其中由点、线、面在其有规律的延伸、流转、变化中构成的纹饰,更是千姿百态、五彩斑斓.研究商代历史和艺术的人在为青铜器上的纹饰分类、断代,作出艺术风格鉴赏的同时,也对这些奇特的纹饰的意义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本文拟就青铜器上习见的饕餮纹的渊源及含义做一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当我们认识到原始宗教、巫术对史前人类的艺术创造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时,很客易犯将这一作用扩大化、绝对化的毛病,忽视了艺术创造者本身的审美自觉所产生的力量。其实,审美与非审美的因素总是处在一种混合状态中的。所以在与中国原始陶器上那些朴稚然而极其绚烂的纹饰照面时,我们不免首先会被凝固在器壁上的那种暗涌着的强大的原始生命的喜悦所深深打动。可以说,象形纹饰几何化以及几何纹饰繁化的道路,也就是陶器制造者们审美自觉的过程.正是在对美的把握与创造中,他们获得了生命存在的诗意与狂喜。  相似文献   

17.
《清平山堂话本》,是明代嘉靖年间钱塘人洪根所刊刻的”六十家小说”的辑佚本。它保存了早期话本多种,大半为宋元时代作品,至晚也作于明嘉靖之前。②由于本书是早期的话本小说集,从结构到文字都显得有点粗糙,但却给我们研究当时的语言留下了宝贵的材料。今笔者不揣冒昧,欲就其中某些词语的意义略加讨论,敬请方家教正。挨挨,挤。例如:(1)山门大开,看灯者不分男女,挨出拥入。莲女见,也不顾街坊妇女,挨将入去看灯。(《花灯轿莲大成怫记》)(2)莲女和众人相挨,失了街坊妇女。妇女不见了莲女,却走到观音堂前,只见两个和尚铺…  相似文献   

18.
商周时期因青铜文化显著而叉被称之为青铜时代,根据对这一时期青铜器纹饰和青铜器用途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可以看出商周早期出土的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纹饰主要表现为对天和神的敬畏;西周中晚期以礼器为主,纹饰方面开始表现写实内容;东周时期的兵器和日用品增多,纹饰以社会生活的场面为主题。这些发展变化都彰显出商周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和利用能力的增强,体现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原始图画是文字最重要的源头。在文字出现以前 ,图画就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原始图画的发展为文字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书写技术、心理基础等准备因素。原始图画在刻画工具、颜料的制造和运用上的日渐成熟 ,为文字出现准备了书写工具和书写原料等必需的物质条件 ;原始绘画技巧的逐渐成熟为文字产生提供了书写技术手段。由原始岩画到彩陶纹饰 ,原始图画经历的由具体而抽象的审美认识过程 ,为抽象化、符号化的文字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20.
铜墨盒产生于清代道光时期,盛行于光绪、民国年间。铜墨盒比石砚轻巧灵便,并能保持墨色的滑润和黑亮,故在当时颇受欢迎。近年来,随着文房用品在收藏市场上不断走俏,铜墨盒的价格也在不断攀升,人们可以从六个方面判断铜墨盒的收藏价值。看名号清末至民国时期,刻铜墨盒的名家有陈寅生、张樾臣、万礼斋等,他们刀法清新,有较强的艺术性,受到收藏爱好者青睐。其刻铜艺术代表了清末民初刻铜工艺发展的最高水平,曾盛极一时。此外,还有韩子固、义合成等,他们使铜墨盒成为刻铜艺术的顶峰,成为集文字、图案、纹饰、款识于一体的精美绝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