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那娜 《职业》2010,(17)
高职教育是近年来国家重要建设的高校教育之一,它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可以适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因此,面对原有的不完善、不健全的高职教学,我们要大胆地进行实践和尝试,使高职教学达到一定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邹新莲 《职业》2011,(35):19-19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其可以适合时代的发展。因此,面对原有的不完善、不健全的高职教育,我们要大胆地进行改革探索,通过积极探索,实现高职教育的创新与突破。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各国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现代企业更看重应聘人员的实际应用能力,那些能直接进入工作状态、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更会得到企业的青睐.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和培养需要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毕业的学生才能够尽快地适应环境,进入角色并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才能在工作中担当重任.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缩短与企业的距离,着力培养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应用技术人才,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迫切的课题.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在探究先进的教学方法,其中,"项目教学法"是当今国际上较先进的教学模式之一,在德国等欧洲国家正在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胡先云 《职业》2018,(32):50-51
大力培养创业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实现经济科技发展和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湖南高职院校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要满足新科技革命的内在要求。湖南高职院校创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一是提升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水平;二是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竞争力。湖南高职院校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路径一是构建创新型课程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二是设置个性化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个性;三是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四是开展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五是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六是改革评价机制,选择多元化人才培养考核模式。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当代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要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张春霞 《职业》2011,(12):92-92
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高等职业院校数、在校生数和毕业人数持续增加,其规模已占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半左右。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高职教育要办出特色,就要实施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和管理应用型人才。笔者在此着重从高职院校创新的必要性和如何培养创新型教师等方面,论述创新是教师发展的需要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作为培育国家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应充分认识学生形态、紧随时代前进步伐、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精确定位发展方向,力争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培育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独立自主、大胆创新能力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在职业教育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也应开拓思路、创新机制,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荀龙 《职业》2010,(35)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已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主题.在职业中学的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是实施创新教学,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切实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提高他们适应未来职业变化的能力,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高职教育的根本宗旨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培养高职生的实践能力是高职教育的重点。英语是一门基础语言学科,是各专业的必修课,21世纪的人才必须掌握这一语言工具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高职生也不例外。高职英语教学任务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使之在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上,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张桂敏 《职业时空》2009,5(2):26-26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各国发展和竞争的核心问题。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离不开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来实现。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职业院校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首先要建立一支具有创新能力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重视师生间情感交流,优化学生创新心理;更新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创新素质养成;注重实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当今社会的竞争实质上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人才.通过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科技运用和创新的意识,体验到科技创新改变生活的快乐.每位教师应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追求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2.
高职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数学是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创新能力、科学精神以及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数学教学要实现由学科型教育向能力型教育的转变,应结合专业需求、突出培养专业人才的能力,体现“必需够用”  相似文献   

13.
朱庆松  刘松虎 《职业时空》2009,5(12):100-101
农业是人们的“生存之本,衣食之源”,搞好农业是重中之重。要想搞好农业,就需要农林院校做好创新教育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适应时代的需求,将农业搞上去,参与世界的竞争。文章就农林院校教学中如何融入创新教育,怎样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张拔玲 《职业》2011,(35):78-79
新世纪,社会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作为专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摇篮必然要发挥重大的作用。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因此提高高职英语的应用能力是重中之重,也是适应时代潮流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专业特点出发,从社会需要出发,注重激发学生兴趣,从基础知识和技能抓起,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符合高职院校培养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毕业后能成为优秀的幼儿园教育者和管理者。  相似文献   

16.
田甜 《现代交际》2014,(9):195-195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素质,使之成为高级应用性技术人才的教育活动。高职英语教学也要把握这一培养目标,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高职英语教师要利用教学资源,研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高职英语学习中不断突破自我体验创新的乐趣,拥有创新的热情,从而达到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素质的目的。使他们能够在日后的英语学习和职业发展中,把创新的理念融入其中。  相似文献   

17.
当今是工业高速发展的时代,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这对于高职技术院校技能教师来讲,责任便重大而深远了.如果仅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就会使学生在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上受到一定的局限,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尽快适应科技生产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动手、创新能力呢7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全国各类高职高专院校竞相开设服装专业,然而教育现状并没有满足服装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也就是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实际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实践动手能力弱,岗位适用周期长,综合素质低,缺少就业后再学习能力及发展创新能力,以致不能适应激烈的岗位竞争。因此,进一步提高人才质量已迫在眉睫。可喜的是各高职高专院校都在对服装设计专业积极进行教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竞争日趋激烈,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要适应社会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进教学方法,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变学生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造就一批在知识经济时代能够独领风骚的新型技术人才.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创新,是社会主义新人的个性和能力特质,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创新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只有以创新为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带动学生学好知识、学活知识,全面发展各方面综合能力.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学生智力的核心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