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列举了近几年黄河内蒙段发生的几次凌汛决口事故,分析了凌汛灾害渐趋加重而现行防凌措施逐步减效的主要原因,提出防凌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建防的防御标准,并建议试用新的防凌措施.  相似文献   

2.
今内蒙巴彦淖尔盟境内,阴山山脉以南,由黄河与乌加河冲积而成的一片平原,通称为后套平原。它北抵阴山、南限黄河、西起磴口、东至乌梁素海,面积约一万多平方公里,是内蒙的主要农业区,也是我国著名的平原之一。这片平原在行政区划上位于巴盟境内,分属磴口、临河、五原三县和杭锦后旗、乌拉特前旗。  相似文献   

3.
明代徐州段运河黄运交汇,黄河水患在给徐州地方社会造成巨大消极影响的同时,也严重威胁了南北清运的安全畅通.明代政府极为重视徐州地区黄河水患的治理,为此采取了修筑堤防、开挖新河等一系列治黄保运措施.灾害发生后,明代中央和地方政府更是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力求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兼顾徐州地方民生.  相似文献   

4.
黄河分两段流经甘肃省境。上段自青海省门堂以下进入我省,于阿格托流出省境,河长约433公里。这段黄河在古代不是交通的要道。下段于积石山县的关门村流入省境,经永靖、兰州、皋兰、靖远等地,至黑山峡出省,横贯甘肃中部,河长480公里。这段黄河自汉唐以来,一直是丝绸之路的必经地段。古代人们为了勾通东西间的交通,曾多次在这段黄河上设渡口架桥梁。本文拟对古代黄河上的有关桥梁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唐代黄河中下游地区蝗灾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勾利军  彭展 《中州学刊》2006,(3):186-188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唐代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从时间分布看,这一地区的蝗灾后期比前期严重,蝗灾发生的月份主要集中在五六月;从地域分布看,蝗灾主要发生在黄河两岸及平原地区,且灾害有向江淮一带扩散的趋势。上述特点的出现主要与这一地区的地形、气温、黄河沿岸的地理环境、水旱灾害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6.
黄河流域宁夏段是中国古人类生活的重要区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宁夏黄河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文化类型包括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移民文化等。宁夏黄河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有历史建筑、引黄古灌渠水利工程遗产、黄河水运渡口码头、传统村落、工业遗产、革命文物等。宁夏黄河文化展示了黄河流域宁夏段各民族共创、共享中华文化的区域类型,这一区域类型展现了宁夏各民族共同书写和共同创造的灿烂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共生关系,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宁夏路径与实践。  相似文献   

7.
黄河中游的水土保持是治理黄河的关键问题之一。这个地区严重的水力土壤侵蚀,长期以来不仅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而且给下游治理带来许多困难。因此,研究黄河中游水土流失发展的过程,找出其历史根源,对于今后黄河治本有很大的意义。谭其骧先生在其“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一文中,考证了黄河中游地区在各个历史时期农牧业发展的情况,从而论证了一个确切的事实,即黄河下游的灾害发展过程与中游的开垦过程是大体吻合的。但是谭先生所提出的主要论点,即认为在东汉以后,由于中游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使水土流失程度大大减轻,因而形成了下游八百多年的安流局面。这个看法我  相似文献   

8.
黄淮平原位于河南省东部、山东省西部黄河以南及安徽省、江苏省淮河以北,是华北平原的南部。明代为保证南北京杭大运河漕运的畅通,人为抑止北流,造成黄河改道决溢频发,几乎无岁不灾,灾害范围之大遍及黄淮平原,对黄淮平原经济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漕运受阻,农业受损,城镇遭淹。官民采取了应对黄河决溢的一系列有效措施,改变不利于经济发展的环境,促进了黄淮平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黄河中下游移民是中国古代移民的主要部分,呈现出治世主动外迁,乱世被动南迁的基本特征。自然因素气候、生态、灾害等,社会因素政治、战乱、技术等综合作用是移民的原因。但是气候变化是移民的主要动因。黄河中下游人口的迁徙,促进了我国古代人口格局的变化,造成经济、政治、文化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三角洲[1]作为近代中国移民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移民活动既有与其他地区的共通之处,又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移民活动与黄河运动高度关联,黄河冲决与造陆成为引发移民举动、实施移民行为的主线;外来移民安置和区域内人口迁移相伴进行,使移民活动极为频繁;移民性质属于典型的灾害移民,迁移人口为各地灾民和习惯于"赶黄河"游走式农耕方式的当地居民,劳动力素质偏低;区域"拉力"不足,移民返迁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一、丰富的资源我省海岸线长达1039.7公里,绝大部分为淤泥质平原海岸,除180公里的侵蚀岸段外,其余均为稳定和向前淤长的岸段。我省地处江、淮、沂、沭、泗下游,长江每年有五亿吨泥沙入海。历史上黄河改道经苏北入海带来大量泥沙,在沿海淤积,使海岸不断向外伸长,古黄河口向海伸展了九十公里。从1128年黄河南迁到1855年黄河北归这七百  相似文献   

12.
由于行政区之间的特殊关系,省区交界地带尤其是流域型省区交界地带,其环境问题具有明显的外部性,环境整治也更为特殊.本文以黄河小北干流段整治为对象,通过对黄河小北干流段两岸滩地的纠纷与解决的分析,从行政区之间协调成本的角度对我国行政区交界地带的环境整治问题进行分析,认为黄河北干流河务局的成立是一种制度变迁,其直接效果是协调成本的降低,并对单纯以河流为界对省区进行划界是否合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明代徐州段运河的乏水问题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德楠 《兰州学刊》2007,(8):161-165
黄河的决徙变迁,经常导致黄运交会的徐州段运河水量不足.为确保漕运畅通,明政府采取了引黄河水、东诸泉、沁河水,疏濬河道,修建闸坝、堤防等应对措施.到万历中期黄河两岸全面筑堤以后,黄河主流被固定于徐州运道,乏水问题暂时得到了缓解,但好景不长,此后水流愈加湍急险恶,河堤决徙频繁,不得不改道泇河,避黄行运.泇河的开凿由引黄河水改为引沂、沭河水,避开了徐州段运河乏水问题的困扰,但是也给徐州城市发展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黄河发源于我国青海省巴颜喀喇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流经九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万平方公里。流域内有耕地1.9亿亩,人口8400万人,是我国第二大河。 从黄河源头至内蒙古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为黄河上游。青海省玛多县以上称为河源段,位于河源段顶端的约古宗列盆地,是一个东西长20多公里,南北宽约13公里、海拔4500米左右的盆状滩地,当地藏胞称它为“约古宗列”,就是“炒青稞的锅”的意思。  相似文献   

15.
席会东 《殷都学刊》2013,34(2):43-46
美国国会图书馆地理与地图部藏有一幅不具图题、绘者和绘制年代的彩绘本黄河图长卷,因其主要描绘江南境内黄河的堤防情形,应当命名为《江南黄河堤工图》.经考证此图系江南河道总督高斌于乾隆十五年间所绘.《江南黄河堤工图》反映了乾隆朝十二至十五年间周学健、高斌等两任河臣以开挖引河、裁弯取直为主要手段治理徐州至海口段江南黄河的史实,描绘了乾隆前期江南黄河尤其是清口和尾间河段的工程形态与变迁轨迹,是了解乾隆朝前期江南黄河河道变迁、堤防工程、治河方略与河政管理的第一手资料.该图也是现在所知唯一一幅采用方格坐标网绘制的清代前中期黄河图,表现了乾隆朝黄河图类型和绘制技法的多样性,在清代地图史和黄河史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我国西部地区煤炭资源极其丰富,陕、甘、宁、青、新和内蒙西部的煤炭资源,约占全国煤炭预测储量的百分之六十。其中新疆的远景储量就有一万六千亿吨,占全国预测储量的百分之三十七,居全国第一位;陕西的预测储量居全国第四位。西部煤炭资源的探明储量约为三千五百二十亿吨。探明储量的煤矿区,主要分布在陕、甘、宁、内蒙接壤的广阔长廊地带,这里和山西能源基地之间隔着黄河,两岸实际上是一个统一的能源基地。这个地区的煤炭,如按每年开采二十亿吨计可供全国使用一百年左右。面对如此丰富的煤炭资源,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战略决策?下边谈谈我们的一些粗浅设想。  相似文献   

17.
黄河自龙门出山陕峡谷后,河谷骤然展宽,临猗县吴王渡至潼关一段河道,左右分别为涑河和洛、渭下游谷地,地势更为开阔。历史上黄河在此经常左右摆动,往往造成“鬼无墓,人无庐,百万田产了无余”的悲惨景象,沿岸居民饱受其灾。近代水文资料表明,黄河西徙,时或夺洛水下游与渭水相会,洛水即直接东入黄河;黄河东偏之后,洛水则将复归渭水。因而,探明河洛渭汇流关系的历史变迁过程,就可以揭示该段黄河河道徙移变化的基本情况,为沿岸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8.
苏新留 《中州学刊》2007,19(1):192-195
自古以来,河南的产业单一,农村副业不发达,历史上自然灾害的发生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都会对河南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晚清以来,黄河灾害严重,自然灾害与当时国内的军阀混战、政治腐败和外来侵略等纠结在一起,对河南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一) 乌兰布和沙漠总面积一千四百九十六万亩,伸入巴盟境内的有五百零六万四千亩。据历史记载,乌兰布和沙漠原是黄河的冲积平原。在两千年前的秦汉之际,农业经济相当繁荣。自东汉以后,由于战争的破坏,农田弃耕,原生植被和地表受到破坏,使冲积平原的下复沙层露出地面,又经千百年风力剥蚀,形成沙漠。近百年来,沙漠东侵危害与日俱增,严重地影响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为此,治理乌兰布和沙漠已成为当前一件非常紧迫的事情。 据调查,位于乌兰布和沙漠东侧的包兰铁路、包银公路、黄河大铁桥和黄河枢纽工程等,都受到流沙的严重侵害。更为严重的是,乌兰布和沙漠还紧逼黄河和河套灌区,黄河西岸刘拐沙头的流动沙丘群已有八点五公里直插黄河西岸,每年向黄河输入流沙十五万三千立方米,直接威胁着全国第二个大灌区河套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乌兰布和沙漠日渐东侵,侵吞着磴口县。 乌兰布和沙漠的小气候对河套农业生产影响也很大。靠近沙漠的大块良田,每年都要受到风沙的侵袭,造成严重灾害。每年光清挖风沙淤埋的渠道就要耗去大量资金和劳力。如新建  相似文献   

20.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金太宗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东京留守杜充“闻有金师”,为阻金兵南侵,约在卫州(治今河南汲县)人为决河,“自泗入淮”。从此“河流不复”故道,不再“北流”入渤海。这是黄河下游变迁史上一次大改道。这次改道形成的黄河下游河道,其下段夺淮河入黄海的局面,直到清代咸丰五年(1855年)河决铜瓦厢改从山东利津入渤海之前,未发生大的变化。而下游上段的河道,即自阳武(今河南原阳)以下至入淮的河道,在金代数十年间“或决或塞,迁徙无定”。可能是史料缺乏,至今未见专门论述这段河道的文章。为此,本文就金代黄河下游上段的河道变迁,作粗浅的阐述和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