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巴特勒围绕社会性别问题进行研究,形成了独特的性别理论,其性别理论不仅深深地影响了女性和性别研究,而且正在影响整个文化研究和批评理论.巴特勒的性别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操演",通过对性别身份进行操演,巴特勒解构了传统的性别理论,建构了福柯式权力谱系学的性别理论,表现出了对话语能动性的高度关注.与马克思由主体能动性走向实践理论不同,在这一系列的批判和解构过程中,巴特勒始终考察的是一个在话语中生成的、不确定的性别.而这个性别所呈现出来的脆弱特质恰好迫使其构建一种以身体为中心的生命政治学,在对生命政治学的进一步反思过程中,转向了一种反本质主义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2.
发表于1934年的《夜色温柔》是菲茨杰拉德的第四部长篇小说。本文以朱迪思.巴特勒在其著名的《性别困扰》一书中所提出的性表现理论为指导,分析了以“英雄式人物”迪克·戴弗尔和“新女性”巴比.沃伦为代表的小说人物所遭遇的性别错乱,并指出迪克行为的不连续性证明了J·巴特勒性表现理论中性别的复杂性和流动性,而巴比是证明J·巴特勒性表现理论中性别与生理分离的又一极好例子。最后指出虽然菲茨杰拉德对小说中人物的性别错乱持模糊态度,但运用J·巴特勒的性表现理论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小说。  相似文献   

3.
中国学批评必须加强理论建设,批评理论建设必须在整合与多元发展的双重视野中确定目标.展开思路,开发和利用古今中外批评理论资源,建构理论框架,在批评所涉及的社会、作、作品、读四个要素中确立批评理论框架构建的四大板块,整合社会批评理论、作批评理论、作品批评理论和读批评理论,使之构成理论整体。在批评理论整合的同时又必须创造多元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使批评理论不断建构、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形成中国批评理论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4.
对于新时期批评现状及出路的理性检视和实践探求成为当前文坛热点之一。本文作者立足于对美国当代杰出批评史家雷纳·韦勒克精深的理论及批评史著作的诠解与考察,着意于从中提取对当下中国文学批评的适用启示。作者认为,韦氏对文学批评学科特性的界定十分符合文学研究的内在规律,有助于人们在理论上准确把握批评的应有功能;而在具体批评操作中,韦氏关于批评尺度、批评方法的论述与践行又为当前文学批评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艺术启示。借鉴并接受这些启示,将有助于纠正因理论界对批评的理论本质与实践功能的模糊认识和错误定位而导致的诸多混乱,促使文学批评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文论伦理转向中,齐泽克、巴迪欧等受益于拉康的学者,与德里达、克里奇利、巴特勒等追随列维纳斯派的学者,存在着巨大的理论分歧,这可视作列维纳斯与拉康相异伦理姿态的对峙。因此,厘清上述两派的理论差异,须上溯至列维纳斯与拉康的伦理思想。从他者伦理学这一角度出发,可以发现他们在自我、主体、欲望、语言等问题上,既有共通之处又有诸多差异之处。特别是在文学论域中,两人持有两种面向相反的他者伦理批评范式:脱离存在之过度、趋近无限之他者与直面他者之匮乏、朝向欲望之真相。这为我们理解两种伦理谱系之间的异同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6.
选择的挑战─—当下批评理论发展的两种趋向张颐武一90年代以来,批评理论的发展有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活跃时期。理论与批评仿佛突然被置于文化的前台,在历史的脚灯之下获得了一个凸显的新的位置,种种争议、分歧与讨论均显示出它的活力与丰富性。这里的状况似乎是相当矛...  相似文献   

7.
《大庆社会科学》2012,(1):160-160
李新亮撰文指出,中国当下文学批评呈现出学院批评、作家批评与媒体批评相攻伐的混乱局面。批评标准失范与批评团派林立直接导致了文学批评的失效。当下文学批评的各种病症在此环境中也愈加凸显,具体表现在:一是从“文学”批评到“理论”批评的批评怪状。学院批评对作为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工具的文学理论极为推崇,以至于文学批评成为各种理论的实验场,成为“理论”的批评。  相似文献   

8.
翻译批评的合理化追求使翻译批评分别向语言学和文艺学寻求理论支持,从而导致实践批评和理论批评的分化.两种翻译批评的划分割裂了译事与译作间的内在联系,也割裂了译者的实践活动与其结果间的联系,从而使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对立起来.然而,"真"与"善"可以在译者的身份及社会对其行为的规定性中获得统一,从而使实践批评和理论批评统一于伦理批评,并使翻译批评在社会伦理关系中获得自身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9.
运用比较方法对作品展开批评、进行理论总结,是文言小说评点的重要批评成就之一。评点者大量使用比较方法,将文言小说与《史记》等历史经典和小说戏曲作品相比较,肯定了文言小说的地位与价值。比较批评法体现了评点的整体观,增强了批评的力度,从而提高了评点的理论批评水平。  相似文献   

10.
吴翔宇 《河北学刊》2023,(1):100-108
厘清“元概念”,是探究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的理论前提。批评史料建设落后与批评结构残缺是导致中国儿童文学批评滞后的两大因素,急需在百年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中重构儿童文学批评话语体系。围绕儿童文学“代际”话语沟通展开的持续发问,开启了对中国儿童文学“思想批评”与“审美批评”的辩证分析。在百年中国文学视域中系统考察儿童文学批评,意在确立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的“现代性”与“民族性”标准,在与现当代文学批评“一体化”的基石上确证其“主体性”话语,并在此基础上重构集“史”“论”“用”于一体的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批评图景,创设优良的批评环境,促进新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马克思对《普罗米修斯》批评为据,批评了在马恩悲剧理论研究中仅仅承认代表历史必然要求的人物的悲剧性的片面性,提出悲剧冲突是必然性与必然性的冲突。在同一悲剧中,冲突双方都是悲剧性的  相似文献   

12.
回顾古代和现代、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西方美学史和文论史,可发现审美批评与伦理批评此起彼伏,甚至互不相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哲学界、文学理论界发生了“伦理转向”,被称之为文学伦理学的复兴,在美国主要包括以布斯和努斯鲍姆为代表的新人文主义伦理批评和以米勒为代表的解构主义伦理批评。复兴的文学伦理学克服以往审美批评和伦理批评的隔绝、对立,致力于将形式分析与伦理关怀、审美批评与伦理批评有机结合,为一种应然的诗学——审美/伦理诗学带来理论和批评实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李新亮 《天府新论》2011,(6):137-140,156
中国当下文学批评呈现出学院批评、作家批评与媒体批评互相攻伐的混乱局面。文学批评的各种病症日益凸显,具体来说,一是,学院批评对作为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工具的文学理论极为推崇,以至于文学批评成为各种理论的实验场,成为了"理论"批评;二是,当下文学批评呈现出从文学批评到批评姿态彰显的病态转变,批评家的文学批评并不是为了探究文学创作经验与理论方法而是为了凸显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与立场;三是,当下文学批评少有真诚而深刻的求疵的批评,到处可见的则是寻美的批评,由此导致批评品格丧失、庸俗批评大行其道的批评病象。  相似文献   

14.
杨扬 《学术月刊》2023,(10):137-145
朱光潜与20世纪中国戏剧批评的关系,在以往的中国现代戏剧史和戏剧理论研究中常遭忽略,人们只把他当做美学家、翻译家,而没有充分意识到他在戏剧批评理论领域的重要贡献。朱光潜的戏剧批评以1949年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以《悲剧心理学》为开端,介绍、引进西方戏剧理论。三四十年代对一些话剧剧作和演出,予以批评引导。1949年之后,除了他的《狄德罗的<谈演员的矛盾>》引发争论外,主要是通过一些译作和美学论著中的相关论述来开展包括戏剧批评在内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5.
论弗洛伊德对神话原型批评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话原型批评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文学批评,乃至于美国文艺理论家韦勒克认为,神话原型批评同马克思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是仅有的真正具有国际性的文学批评。”①一般认为,神话原型批评的成熟与发展与以荣格为代表的分析心理学的核心集体无意识理论息息相关。莱格一度是弗洛伊德的得意门生,后来杀出弗洛伊德的营垒,修正着泛性论的偏颇,自立S‘二户开创了分析心理学学派,但其理论基石却是以精神分析学为基础的。进而言之,莱格为神话原型批评作出重大贡献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体系导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反过来说,精神分析理…  相似文献   

16.
随着认识主体性问题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对传统的机械反映论不断作出反省与批评。毋容置疑,这些反省与批评对于认识理论研究的深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而且,就认识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
杨春时 《中州学刊》2006,(3):236-241
美学的演变带动了文学批评理论的变迁。在客体性美学框架下,文学批评理论基于“再现说”,强调现实对作品的影响,批评是针对文本的客观解释与评价。主体性美学的确立,导致文学批评理论的转型,文学批评理论基于“表现说”,批评转向对作家的研究、评价并强调批评者的立场、观点对作品意义的决定作用。主体间性美学确立后,批评基于“对话论”,批评是阐释者与文本的沟通、理解,强调批评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18.
于平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不仅有宏观把握,也有微观研究,在舞蹈艺术批评、艺术批评和文化批评上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于平的艺术批评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那就是将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广大艺术家的艺术调整;将宏观把握与微观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努力解决艺术批评的理论分歧;大量汲取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宝库里活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9.
王丹 《北方论丛》2015,(1):53-57
作为文学研究的当代知识范型,批评理论在对传统文论的超越中,逐步形成了自己阐释文学的基本思路。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论形态却往往从审美关系论域出发,以批评模式对它进行诠释和界说。由此,忽视了贯穿于其中的问题意识与文学研究理论构成之间的对应关联,淡化乃至消解了批评理论的双重性质。正视并阐明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话语构成和理论视域,对于当代中国文论更新观念形貌、介入本土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宋代的诗学辨体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新跃 《江淮论坛》2005,(1):140-143
宋代是我国古代诗学辨体理论的重要发展时期,突出表现在对诗文与诗词之间的文体形态界限,以及不同体式规范背后的不同审美风格的差异的重视与探讨。本文拟从诗体形态批评的角度入手,为宋代诗学批评理论尤其是的诗学体式与风格批评理论理清发展的线索,探索宋代诗学辨体理论批评的演变发展历程、特征、成就及其基本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对宋以前古代诗学批评中诗歌体制与风格辨析理论的梳理与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