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从国际气候谈判开启至今,中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立场和态度发生了较大程度的调整和变化,经历了"积极被动的发展中国家"、"谨慎保守的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三种身份定位。本文拟从国际政治社会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国际气候谈判过程中中国身份定位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如何作用于国际气候制度的建构,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后续国际气候谈判中中国的身份定位及积极作为。  相似文献   

2.
试析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国家集团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气候谈判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的相关谈判中 ,不同的国家及国家集团发挥着各不相同的作用。国际气候谈判涉及到国家利益 ,因而在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合作中既有南北矛盾 ,也有发达国家间的内部分歧 ,发展中国家集团也出现了分化趋势。文章指出 ,发达国家率先采取实际减排行动是建立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的前提 ,也是化解南北矛盾与分歧的一种有效方式。作者认为 ,各国家集团在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中做出某种“妥协” ,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问题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国家所谓"气候变化"问题缺乏事实和科学依据,并不是科学定论,温室气体不能决定气候变化。西方发达国家炒作"气候变化"的目的是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挥舞大棒,确保其能源安全和世界霸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从科学家间的争论发展成为国际政治博弈和经济竞争的焦点,有关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变成对温室气体排放空间和发展权益的争夺。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要认清气候变化问题的本质,从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史军 《阅江学刊》2014,(6):19-22
2014年9月21日至23日,第四届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国际学术会议暨中英气候伦理与政策研讨会在英国雷丁大学和牛津大学召开。会议围绕五组主题展开:代际气候正义与代内气候正义,气候贫困与消费者选择,平等与发展,国际法律与国际制度,新问题与新技术方案。此次会议对中英学者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增进了解、求同存异、寻找共识起到了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学者参与国际气候问题交流与合作的水平和能力。  相似文献   

5.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构建并完善国际气候制度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大势所趋。由于国际气候制度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环境、科技等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因此受到学者的普遍关注。本文主要就近10余年来国内学者对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研究成果作了简要的梳理,以便进一步推动对日益重要的国际气候制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刘长松 《阅江学刊》2022,(2):46-60+172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新型非传统安全问题,对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气候风险的溢出性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气候变化引发传统安全问题,加剧非传统安全问题,激化发展中国家资源竞争与武装冲突,地缘政治竞争和气候变化安全风险的跨国扩散加剧全球安全风险。从国家安全和人类安全两大概念入手,遵循“后果—影响—风险”的逻辑链条,构建气候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开展气候风险评估。目前,发达国家率先开展气候安全治理,国际组织积极推动各国采取行动,但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不能适应气候风险的范围和规模。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提升全球气候安全治理水平,应当加强针对气候安全风险的分析评估与管理,结合气候风险特征完善区域气候安全治理路径,协同推进气候变化的减缓、适应和灾害风险管理,制定并完善气候安全风险分级管理政策框架,通过气候外交与大国合作构建全球气候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气候谈判问题正逐渐演变成一场气候、经济、政治等利益的多重博弈。在松散的组织和复杂利益下,传统阵营,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阵营的破碎和重组必将成为国际气候谈判中一股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力量,研究其联盟内部的差异性对于当前中国扭转在气候谈判中的被动性,争取更多的国际合作的力量有着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对小岛屿国家联盟内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地缘政治情况和不同的对外贸易情况进行归类,明确不同类别国家的不同立场,进而提出中国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苏向荣 《阅江学刊》2012,4(1):30-37
从逻辑理性和协商民主的双重角度看,讨论与辩论具有不同的政策工具意义,在特定的情形下,政策辩论往往成为更自然、更方便的选择。20年来,国际气候政策制定过程具有突出的政策辩论特征,从民主理论、逻辑与现实性角度来看,政策辩论应该成为国际气候政策制定的重要工具选择,改善国际气候政策辩论制度势在必行。从当前实践需要看,政策讨论与政策辩论在促进公正而有效的国际气候政策制定,构建全球政治文明的经典样本与范例,提供政策制定过程辩论工具选择的例证与经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德班世界气候大会成果解读与中国未来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学都 《阅江学刊》2012,4(2):38-44
德班世界气候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决定,主要内容有四项: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发达国家减排义务的决定、在公约下长期合作行动计划的一揽子工作计划的决定、启动绿色气候基金的决定,以及关于启动谈判所有国家2020年后减排温室气体法律框架的决定,即"德班增强行动平台"。总体上看,德班会议的成果一定程度上均衡地照顾了各方的利益和诉求,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今后将面临承担某种程度的约束性温室气体限排义务。这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不可避免的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减排温室气体要求在科学研究方面做出相应的部署。  相似文献   

10.
温室气体减排与中国的环境外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围绕温室气体减排的问题上,国际社会展开了复杂的斗争。作为世界上现排放温室气体总量第二、温室气体排放增量最多的国家,中国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在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上,中国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如果要在国际社会上树立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消除"中国威胁论",那么应该也能够为国际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我国应以温室气体减排为契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应成我国在全球气候谈判中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1.
崔绍忠 《创新》2011,5(6):16-19,126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或FCCC)缔约方第15次会议,即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结束之后,世界各国的很多决策者和学者对把二十国集团当作推进气候变化外交的另一平台展开了讨论。因此,很有必要研究二十国集团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方面存在的风险和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二十国集团从结构上看起来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方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目前二十国集团在推进气候变化谈判方面能力有限,不能替代联合国主导的气候变化谈判框架。  相似文献   

12.
陈海嵩 《阅江学刊》2013,(6):46-53,66
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拉丁美洲国家在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同时,还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政策和行动计划,形成了两种推进方式:以气候变化法律为主、政策为辅的法律主导方式,以气候变化政策为主、少有甚至没有相关立法的政策主导方式。整体上看,拉丁美洲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取得了较大进展,尤其是在气候变化综合性立法上取得了突破,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气候变化国家政策正顺应时代潮流加速发展。在气候变化立法上,拉丁关洲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在气候变化政策上,拉丁美洲国家正加快发展速度。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拉丁美洲国家在制定与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与政策时仍面临一定阻力,个别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徘徊不前,须尽快弥补政策空白。  相似文献   

13.
国际贸易和气候变化的交互作用对于国际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而言意义重大。国际贸易与气候变化之间的作用是双向的。国际贸易对减缓气候变化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气候变化可能会改变国际贸易的格局和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影响国际贸易的运输链。减缓气候变化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我国应充分认识国际贸易与气候变化的复杂关系,采取相关措施,关注国际贸易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的新热点。  相似文献   

14.
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问题是国际气候制度领域一个崭新的重要议题,它直接决定着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切实履行国际公约义务的能力和程度。用法律手段保障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是我国不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综合能力的必然选择。我国应当以全球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法律保障的国际法依据为基础,结合我国相关能力建设的基本国情及其法律保障的现状,尽快构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法律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5.
李威 《太平洋学报》2011,19(1):33-42
国际社会正依托《哥本哈根协议》继续推进气候变化的国际法治理进程,未来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仍将围绕“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适用而展开,并向“区别而又共同责任”的目标转型。《协议》经由“人类共同关切事项”认同了“共同责任”的内涵,通过实质性公平原则,明确了“区别责任”的要旨,随着《协议》的落实和发展,国际社会将认同《协议》表现出来的“软法”特性,弥合各方分歧,促进“为今世后代保护全球气候”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问题已经引起了当今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科学认知的深化和国际气候政治博弈的升温,低碳转型被提上国际和国内议事日程。然而,哥本哈根会议给我们的启示是:世界气候变化问题的谈判不仅关乎保护全球气候,更涉及国家发展权益。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只能通过发展来应对气候变化,不可能也不应该约束发展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经济要低碳,低碳也必须经济可行。因而,低碳途径的选择需要循序渐进,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容南 《阅江学刊》2011,3(6):47-52
气候变化造成了数以万计的死亡和灾难,它要求人类对此作出伦理回应。回答不了气候正义的问题,国际范围内的合作就难以展开。因此,我们需要建立起一种表达了气候正义诉求的气候伦理,为各种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提供价值的引导。在商谈应对气候变化时,我们需要将不伤害原则、公平原则和知情同意原则作为气候伦理原则应用其中,同时就气候正义的基本原则达成一致,并将这种原则贯彻到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计划中,才有望在国际层面展开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presents a practitioner's perspective on the use of systematic analytical techniques to improve the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s, primarily in a multilateral context. A generic model of the negotiation process is presented and the utility of various analytical methodologies is evaluated against the component functions described by the model. Overall, analytical tools for negotiation support are viewed as most useful in the prenegotiation phase. Conclusions are based primarily on practical experience, not on theories of negotiation.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区域气候治理合作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有效途径。东盟十国具有相似的地理、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合作往来日益密切。东盟国家积极投入,共同参与气候治理合作,建立了合理有效的气候治理机制,开展的气候治理项目不仅局限于东盟内部,更包含了国际间的合作与协助。东盟气候治理合作开展以来,主要有实施力度有限、成效不明显、气候治理技术方面的研究不足等问题。和平合作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唯一道路,和则双赢,争则双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