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部次郎是日本著名的阿部日本文化研究所的创建者。他作为哲学家、美学家和评论家,以西洋哲学为基础研究日本文化,唤起了人们对于日本文化的深刻反省。他作为日本大正时期的文化和教养主义的代表,在大正和昭和这两个时期内对日本文化思想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研究阿部次郎的思想对研究日本文化思想就具有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7,(5):68-71
日本明治末年的大正时期与昭和时期,日本社会一部分人逐渐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以社会主义为意识形态的各种运动也逐步开展。明治时期一部分人之所以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其原因是因为个人的境遇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而欲改变现状,从而反对战争、反对超国家主义,反对专制、反对剥削、反对压迫。对当时社会不合理的强烈反对以及对弱者的同情,是明治时期接受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者们的共同点。1922年7月15日,日本共产党建立。日本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以国民作为日本的主人翁为目标,反对专制统治、反对侵略战争,一直进行着不懈的努力。1945年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共产党在日本成为了合法组织。多年来日本共产党虽然在日本是在野党,但是奋力为下层民众奔走呼号,争取了一定利益。近期日本共产党为改善民生又采取了一系列举措:1.日本共产党提出对经济困难者,应该实行免费法律支援。2.日本共产党请求"建设国保"的补助维持。3.日本共产党指责安倍政权公害被害政策后退。4.日本共产党反对社会福祉法改恶案。5.日本共产党声明为推倒安倍政权而努力。  相似文献   

3.
日本文学史上的近代文学,通指明治、大正、昭和时期(1867-1989)的文学、这120多年间,日本发生了彻底学习西方的明治维新;策划了侵略中国的战争并遭到可耻的失败;经历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改变了自中日文化交流伊始的中国文学单向流播为主的交流方式。因此,研究这一两国关系动荡变化时期的中日文学交流的特征,是有着特殊意义的。 (一) 1867年的明治维新结束了江户幕府近三百年的封建统治。翌年,庆应四年,改年号为明治。明治时代是日本力图跻身世界列强,彻底学习西方,提倡欧化万能、欧化即文  相似文献   

4.
大正时代在日本出现了一股强势的人文主义思潮。主要表现为强调与物质世界相对的理性价值的新康德主义、宣扬人格是所有价值的终极标准的人格主义、倡导和平民主的文化主义和力行兼爱平等的人道主义,客观上形成了对明治时代形成的极端国家主义的反拔。与上述“主义”相呼应,出现了批判“神皇一统”的皇国史观,“去神存人”的“学术人文”思想。然而,由于上述诸多思想存在着难以解决的悖论,缺乏以民众支持的社会共鸣,因而没能阻止昭和时代全社会的文化倒退。然而,作为与国家主义相对立的人文思潮在日本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5.
时代的闭塞与大正民主运动 明治末期到大正时期这段历史,是充满激荡与平和、闭塞与明朗对立存在的历史。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获胜后,1910年开始吞并朝鲜,并将势力伸进我国东北地区。日本凭借扩张和侵略,国力大振,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列强之林。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列强在华势力暂时后退,,日本趁机扩大在中国的权益,给日本经济带来飞速的发展机会,把日本暂时从日俄  相似文献   

6.
"破灭型"作家这一概念是平野谦、中村光夫、伊藤整等人在研究日本近代"私小说"作家时提出来的.它指的是在现实生活贫困不堪,在文学创作中缺乏成就,终身饱受煎熬却立志献身文学艺术的作家.具体代表人物有明治时代的近松秋江、大正时期的葛西善藏和昭和初期的太宰治、梶井基次郎等.而克服了这种双重危机,描写自己逐渐由危机转向一种精神上的安定、内心平衡的作品和作家,称为"调和型".  相似文献   

7.
按照永井道雄教授的说法:战前日本,明治时代“壮观的起飞”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悲惨的坠落”曾经两次“震惊全世界”。那末,战后日本的勃兴则可以说是第三次震惊全世界。三次震惊,有两次是在昭和时代。在日本可信的历史上,昭和天皇在位年代最长(1926、12、25——1989、1、7,近63年),超过中国的康熙(1662——1722),共60年),接近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皇(1837——1901,约64年)。两次震惊把昭和时代划分为两个时期:走向坠落的昭和前期(1926——1945)和再次起飞的昭和后期(1946年至今)。从“悲惨的坠落”到迅速“再起飞”,这段历史无疑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8.
王煜焜 《唐都学刊》2016,(4):104-111
昭和初期,以学生拒绝参拜神社事件为导火索,引发日本各界对美浓传教团的围攻,其迫害运动从大垣市扩大到全国。教团事件不是因信仰差异造成,这从参与者包括日本各阶层人士就可见一斑。为了逃避后世的谴责,政客暗地里篡改历史文献,以期能够隐瞒这起官民协作迫害宗教人士的事件。系列迫害爆发的背景在于明治末至大正时期日本学校的德育教育中疯狂渗透着天皇制和国家神道。将国家主义、神道信仰结合在一起的结果是麻痹了国民的政治认知,使精英、民众的焦点集中于宗教和民族问题,政府借此来缓解国内的经济、政治危机。官民疯狂崇拜天皇和神道是日本至今未能反省曾经对亚洲诸国犯下的历史罪行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日本的大战略:地区主义还是双边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的大战略:地区主义还是双边主义?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曹云华在整个冷战时期,日美联盟一直是日本对外政策的支柱。冷战结束后,全球的战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以1990~1991年发生的海湾危机为契机,日本国内掀起了一场关于日本未来的外交战略的争论。争论...  相似文献   

10.
张东 《日本研究》2015,(1):67-74
明治宪法标榜天皇主权与职能性分权,同时以议会代表"国家公义",这从根本上为"超然主义"提供了可能。"超然主义"实为近代日本政治之底流,它并未随藩阀政治的结束而消失。在藩阀政治受挫后,伊藤博文、桂太郎等通过政党实现的只能是相对"超然主义",而且,他们的期待最终被政党所"出卖"。经过大正民主运动,"超然主义"作为政治潜流持续存在,并与政党一样获得发展,当"宪政常道"下的政党政治被民众质疑和抛弃时,新官僚力倡普选,以民众广泛参政强化天皇权威,同时否定政党组阁的正当性,"超然主义"卷土重来,并显得比明治时代更为"成熟",成功"逆袭"政党政治,它看似基于民意,实则相反,政府超然于民众与议会之外,这也为法西斯独裁专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