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7 毫秒
1.
现在,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进了班子还要进圈子,进班子不进圈子等于没进班子,进了圈子不进班子等于进了班子。简单说,就是做官要懂得融入所谓的小圈子。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十分看重人情,做什么事情往往把人情关系放到重要位置,认为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在干部队伍中,看重人情关系的现象也有一定市场。正如上面提到的,入圈就能得到好处和实惠,不入圈就要受到冷落甚至打压。干部能否得到提拔重用,要看与上级领导尤其是一把手的关系亲疏。这样的现象在现实中的确存在。  相似文献   

2.
<正>以前讨论领导"小圈子"的文章,主要集中在"小圈子"的危害性及其防治措施上,研究的侧重点是"破圈",这种讨论是很有必要的。然而,"破圈"并不意味着领导就不要圈子。西方的领导—成员交换理  相似文献   

3.
<正>何为"小圈子",一般的解释是"为个人利益而互相拉拢、互相利用的小集团",同时也被称为小帮派、裙带风、拉山头、近亲繁殖等。圈子是客观存在的,比如自然生态圈,不具备排他性,万物和谐共生;圈子既为"小",当然就有强烈的非我族类  相似文献   

4.
<正>优秀的领导者应拥有和引导有效的追随者,追随者对领导有效性的影响再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越来越不可或缺。然而,在认识追随者内涵的过程中,一些人往往把它混同为领导过程的"小圈子",有些领导干部也着力培养自己的"小圈子",希望依靠这种"圈子"树立自身威信、满足个人欲望。实际上,领导追随者与"小圈子"在本质上有着天壤之别。本文试图从内涵、构成和领导影响等方面认识和分析二者的差别,并找到培育有  相似文献   

5.
在《秘书进入小圈子原因探析》一文(见于《秘书之友》2010年第6期)中,笔者剖析秘书进入“小圈子”的原因有:获取政治利益,猎取经济利益,寻求保护与支持,身不南己与寻求情感慰藉。古往今来的事实证明,小圈子只能带给秘书一时的荣耀与辉煌;从长远看,小圈子给秘书、给秘书家人、给社会造成的伤害举不胜举。  相似文献   

6.
基层领导干部有十条从政箴言:班子不和睦,一家被人辱;"两口"不团结,会被钻空隙;"老大"不努力,别人干着急;遇事不沟通,矛盾就接踵;搞了"小圈子",孤立了自己;不顾大多数,群众不拥护;耳根一发软,是非无处躲;说话不算数,威信没法树;凡事抱手干,别人抄手看;工作一平淡,前程就暗淡。  相似文献   

7.
张立新 《领导之友》2014,(12):19-20
正中央巡视组今年第二轮巡视后明确指出,广西、四川、江苏、河北存在官场"圈子文化"。如四川,被指出"一些干部通过‘打干亲’‘打礼’等方式拉关系";"一些领导干部一度热衷拉关系、架‘天线’、搞‘勾兑’"。广西,"一些领导干部任人唯亲、搞‘小圈子’"……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有的干部信奉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整天琢磨拉关系、找门路,分析某某是谁的人,  相似文献   

8.
第一条 必须有一个圈子。无论如何做都是画地为牢:不加入一个圈子,就成为所有人的敌人;加入一个圈子,就成为另一个圈子的敌人;加入两个圈子,就等于没有加入圈子。只有独孤求败的精英才可完全避免圈子的困扰——这种人通常只有一个圈子,圈子里只站着老板一个人。  相似文献   

9.
机关牌事     
王雨  越一尘 《领导文萃》2006,(5):176-177
条条大道通罗马。想升官,路径很多,在我们局,打牌是捷径之一。要想进入领导视线,光会工作不行,还必须学会打牌。有朝一日,领导心情好,喊你“上阵”,那你的机会就来了——领导给了你一个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进步牌局里盛行打“进步牌”,一周七晚,夜夜牌声一片。许多想“进步”的年轻人都以能跟领导打“进步牌”为荣。当然,打“进步牌”是有规矩的,首先,你必须来“荤牌”,这是进入圈子的先决条件;其次,如果进入了圈子,但你不会输给领导或者输不起,可以肯定,你也“没戏”。进了圈子再退出来,等于自毁前程。局办公室秘书小刘便是热衷打“进…  相似文献   

10.
<正>一个时期以来,有少数领导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爱搞"小圈子"。圈中人对内抱团结盟、相互帮忙、吹喇叭、抬轿子,对外以人画线、以邻为壑、排斥异己、掣肘使绊。领导干部搞"小圈子",无论出于何种动机,都是以  相似文献   

11.
江金骐 《决策》2014,(5):90-91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是王家卫电影《笑傲江湖》里的一句经典台词。任何企业或组织里的人也是如此。 从谷歌公司说职场"圈子" "随着组织的发展壮大,内部形成小圈子就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刘福垣认为,任何组织都是以人和利益为基础的,只要有人和利益,就一定会存在"圈子"。  相似文献   

12.
2009年底至2010年初,从民论坛》杂志社联合人民日报社政治文化部做了“您如何看待领导干部的‘小圈子’、‘小兄弟’、‘小嗜好”的问卷调查。八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领导干部“小圈子”现象相当普遍。关于小圈子由哪些人组成的选择题,42.75%的受访者选择了“战友、司机”,50.15%的选择了“亲戚”,56.25%的选择了“同乡、同学”,73.04%的受访者认为小圈子主要指“秘书、上下级”。  相似文献   

13.
钱昊平 《领导文萃》2014,(11):31-33
<正>"干部高配在我国是有传统的。"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院主任刘峰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但历史上的高配主要是对地方主官进行高配,对部门官员进行高配几乎没有。改革开放以后,地方干部中,成惯例的"高配"现象是,党委部门负责人进同级"常委班子",重点地区的党委书记纷纷进"上级常委班子"。这类高配往往针对的是机构和地区,强调他们的重要性,不同于出于安置需要而对个人进行的"低职高配"。  相似文献   

14.
<正>当下官场,"圈子"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对优秀青年干部的影响更不容忽视。官场"圈子"虽有严格的"准入条件",但在面对优秀青年干部时,往往会降低门槛,主动拉拢。原因很简单,"圈子"要想发展壮大并长久存在,必须有潜能十足的新鲜血液加入。因此,优秀青年干部更应看透"圈子"的本质,抵住"圈子"的诱惑,在大声说"不"的同时,用实际行动完成对"圈子"的跨越。对官场"圈子"的"病根"要看得透搞小"圈子"的人形形色色,其目的和手段  相似文献   

15.
有效防范领导干部中的"小圈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片《生死抉择》中,严副书记“谆谆”诱导李高成:每一个聪明的领导干部都要进入一个“小圈子”,只有进入一个“小圈子”,才能保护自己、不断“进步”。这种思想认识,在我们个别领导干部中确实存在。而且有些人正在刻意营造、精心编织自己的“小圈子”,以追求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的效果。这种小圈子看似寻常,却影响了党的团结和统一,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危害。一领导干部中的“小圈子”,就其实质来说,是借助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特殊利益集团。那么,这种“小圈子”是如何编织起来的呢?一是以交情为基础。大凡能够进入某个“小圈子”的干部,有的…  相似文献   

16.
<正>领导干部"小圈子"现象在当今社会虽然没有过去的朋党、宗派那样严重,但其客观存在,影响深远。搞"小圈子"的领导干部,只图小集团的利益,而不对党和国家的事业负责,不对人民的利益负责,不顾党的形象、  相似文献   

17.
关系与圈子——中国人工作场域中的圈子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家德 《管理学报》2012,(2):165-171,178
中国人长于创业,格兰诺维特认为创业者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要平衡耦合与脱耦,也就是关系结构要可紧可疏,关系范围要可伸可缩,这样才能一方面寻找机会,又有足够强的动员能力掌握机会。圈子现象可用于解释为什么中国人长于平衡耦合与脱耦。小圈子往往是一个人动员其人脉中的家人与熟人关系组成的小团体,因为熟人关系是人情交换关系,可以有较大的弹性,同时熟人可以从认识的圈外人发展而来,所以使得圈子的边界不封闭,圈子也因此增加了弹性。这样的弹性使得中国人的个人网关系结构可伸可缩,可紧可密。  相似文献   

18.
正圈子,看不见摸不着,却又随处都有。一般来说,人都不愿离群索居,而喜欢"呼朋唤友",因此,许多人会因爱好而结成圈子。在圈子里,彼此可相互切磋、取长补短,从而提高技艺,增添生活情趣。这样的圈子,是值得倡导的。然而,有一种圈子,却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这就是腐败圈子。权力圈子——人身依附,"共荣辱、同进退"  相似文献   

19.
在公众场合、甚至亲近的工作人员身边都始终作秀,表现得清正廉洁,同时极力培植有价值的私人小圈子,在其中予取予求、腐败透顶,这是从原江苏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徐国健案件中表现出来的、腐败分子面对打击之后的腐败新动向。“圈子病”腐败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提醒国人加快制度反腐的步伐。  相似文献   

20.
<正>领导干部一般都掌握着公共资源,而这些资源应当是用来服务大众的,如果将公共资源与"小圈子"联系起来,那么权力的运行将会"变性"。领导干部搞"小圈子"以谋取非法利益,已成为当今官场不容忽视的现象,由此而产生的各种腐败问题越来越受到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