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人的价值问题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思想史上长期探讨而又悬而未决的一个古老难题。最近十年来,国内学术界打破了避而不谈或少谈“人的价值”的僵局,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比较活跃,相应地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我们觉得,由于受主客体理论和价值理论研究的影响,一些作者在规定或定义“人的价值”时,往往把“价值关系的主客体模式”作为基本的方法论依据,因而他们对“人的价值”的理解和  相似文献   

2.
赖金良先生在近年的价值论研究中提出了“人道价值论”的新见解。他把目前国内所流行的价值论体系概称为“效用价值论”,并认为它是以具有“重大缺陷”的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为前提的;坚持这一模式及其效用论观点,必然导致一系列理论问题。那么,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到底能否成立,“人道价值”是否越超了这一方法论模式,坚持这一模式及效用论观点,真的造成了理论上的各种混乱吗?以下,对这些问题作以辨析。一在方法论上要不要坚持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其前提是价值范畴是不是反映了主客体之间的某种关系,价值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关于价…  相似文献   

3.
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的方法论特点及其缺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或称价值关系的主客体模式,是目前国内价值论研究所遵循的主要方法论模式,——虽然哲学界对“价值”概念有不同的定义,对价值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人们通常都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特定价值关系中,去考察对象的价值,去理解各种价值现象。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能否说明所有的价值现象?换句话说,是否所有的价值现象都可纳入价值关系的主客体模式之中?这个问题恐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论价值是人类存在规律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价值是人类存在规律的实现王南湜南开大学哲学系国内哲学界从八十年代初展开关于价值问题的讨论以来,所遵循的方法论模式,如人们所指出的,基本上是一种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即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特定关系中规定价值的本质。有的论者虽然提出了一种超越主客体关系的“...  相似文献   

5.
人道价值的概念及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道价值的概念及其意义赖金良一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中去考察对象世界的价值,去理解和把握价值现象及其本质规定,是目前国内价值论研究所遵循的主要方法论模式。我曾将此概括为“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或称“价值关系的主客体模式”。这一概称已被许多作者所认...  相似文献   

6.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全面展开,价值问题已成为我国理论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1997年10月6日至10日,在西安举办了“全国第四届价值哲学学术研讨会”。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六十余篇。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进一步探讨哲学价值范畴、价值观的基本理论,研讨社会主义价值观问题。这里,我们主要对哲学价值范畴的本质和社会主义价值观问题的讨论情况加以评述。 一、关于哲学价值范畴的本质 哲学价值范畴的本质如何规定,对价值哲学研究、价值观建构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建设等重大问题具有基础性意义。与会者从不同的思维视角和方法论入手,对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主要观点有: 1.从主客体关系模式入手,认为价值的本质是客体与主体尺度(主体的需要和能力)之间的特定关系。这种观点在当前的价值问题研究中居主导地位。但是,由于人们对“特定关系”的理解不同,所以这种观点内部又有一些分岐。如有学者认为,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把主体需要的满足看作价值的本质;也有学者认为,主体需要多种多样,其中有健康的需要,也有不健康的需要,对需要本身还有个认识和评价问题,因此主体需要的满足不能作为价值的本质,价值的本质应是客体对主体作用的  相似文献   

7.
人的生命价值问题是价值哲学的核心话题,也是生命哲学的重要课题,但少有学者予以特别关注。人的生命价值虽包含在“价值这个普遍概念”中,具有一般价值的共性,但也有一般价值概念不具备的特殊性。在目前对价值的研究中,普遍将人抽象为纯粹理性人,失却了生命的丰富内涵;同时将人的价值建立于主客体关系中,其中隐含着主体对客体的工具性、暴力性倾向。要克服这些困境和危险倾向,必须瓦解主客体理论模式,建立生命价值的主体间思维方式,同时,重建生命结构:物质性生命、主体性生命和情感性生命,使对生命及其价值的理解既有抽象的超越,亦契合“此在”生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主客体关系及其价值实现元志贤,王连法在讨论主客体关系时,有人撰文提出“主客体一体化”、“主客体之间在总体上合二为一,成为一个无法剥离的互为内在的有机整体”的看法,把主客体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视为“主体──客体的一体化结构”模式,并以此为根据去表述今天...  相似文献   

9.
价值原则与真理原则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年的研究中,价值问题成为哲学思考的热点。然而,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价值原则与真理原则的冲突。本文拟就此发表一些看法。一、主客体关系中的两个根本原则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实践,一种是认识。前者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物质表现,后者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精神体现。不管是在实践活动中,还是在认识活动中,一般来说主体总是有自觉的和能动的倾向,即主体自觉地作用于客体和自觉地认识客体。那么,主体为什么自觉地发生这种活动?康德解释说,主体作用于客体,从认识的意义上讲是在寻求两个东西,一个叫“实然”,一个叫“应然”。前者是  相似文献   

10.
交往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客体理论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地位。从哲学发展史来看,只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主体之间的交往问题才成为特有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客体理论的研究就不能不对主体间的交往问题予以特别的重视。 一 主体间的交往关系对于主客体间关系的中介作用,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地解决主客体关系问题所必然地引导出来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反过来又使其唯物主义的  相似文献   

11.
自十四大提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以来,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的研究十分热烈,一些哲学界人士也已在考虑“市场经济条件下哲学应研究什么”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一些研究课题,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种主张:一种是主张建立和研究“市场哲学”,研究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本身蕴含的各种哲学问题;第二种主张是强调要把市场经济作为新的哲学研究工作的“场景”,在这个新“场景”之下更深入地研究一些“老问题”和更新颖地思考一些新问题.这两种主张实际上是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上解决“市场经济下哲学应研究什么”的问题,后一种主张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元理论”层次,而前一种主张实际上是近些年来哲学界人士正在探讨的“应用哲学”层次,抑或也可称之为“领域哲学”或“部门哲学”.我认为这两个层次的研究都有价值,都应当提倡和推进.同时,我也认为,在市场经济运作过程中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人作为社会实践主体对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市场经济运作的各阶段、各环节对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正、负效应的影响,以及市场经济下人的企望及其产生、需要及其满足、价值及其实现、活动内驱及其规律、历史主体和经济客体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等课  相似文献   

12.
实践是具有丰富内涵的存在形式。在说明实践机制的生成与展开上,主体、客体范畴及其主客关系模式以其突出的深刻性和普遍适应性,被赋予了某种程度的本体论意义。价值存在作为实践存在的一个特定层面,内在地包含于主客体关系中,并通过主客体关系的一个特定层面──主客体价值关系表现出来,这是学术界普遍认为应从主客体相互关系中去研究和把握价值问题的逻辑根据。运用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说明价值现象无疑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但应指出的是不能将这一模式绝对化,特别是不能用它来说明复杂价值现象的范围,使之作无根据的扩展。如在探…  相似文献   

13.
一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对主体与客体的范畴、层次结构、相互关系等方面作了大量的探讨。这种研究并不是纯概念之争,而是为了探索主客体的相互转化问题。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调节控制是主客体相互转化的关键,价值则是主客体相互转化的调控因素。所谓价值,就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物的有用性  相似文献   

14.
人和自然的特性、联系和地位 ,尤其是人的创造性主体内涵中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 ,是我们重构主客体关系的哲学理论基础。这种理论基础所要求的哲学指导方式的内涵在于 ,重构主客体关系时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归宿地位 ,正确发挥人与人关系的前提作用 ,并把这两个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 ,其实质是实现主客体的积极互动关系。重构主客体关系的哲学理论基础、哲学指导方式要求我们选择并构建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新的社会发展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15.
论价值主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哲学价值论的研究在我国有了令人注目的进展,与此伴随的,是争论性问题的增多,何者能充当价值主体就是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哲学意义上的价值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范畴(“实体价值论”①的提法是不成立的),而是一个关系范畴。价值是在主客体关系中产生的,是客体属性、功能与主体需要的统一。从最一般涵义上说,价值就是客体对主体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即客体对主体的功效、功用或效应。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则是作为一般哲学范畴的主体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不少研究者提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实践关系,一是认识关系,一是价值关系。这是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观察主客体关系所做的论断,具有可贵的研究价值。但是,人们提出了问题,却没有沿着问题本身所指示的方向深入地开拓视野。本文不揣浅陋,循此方向,探讨主客体的这三利关系之间的区别、联系和相互作用。一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是主客体间的三种具体关系,或者说,是主客体关  相似文献   

17.
为了把真理的研究具体化,为了增强哲学的方法论意义,本文提出了一个与社会实践密切相关的认识论范畴——整体真理范畴。整体真理是指对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的全面认识的真理。人们所期望的对象,不是主体的人认识了客观事物的真理就可以得到的,还必须对主体自身作出正确的反思,同时对主客体关系作出正确的反映才能达到。整体真理要求人们,每进行一项社会实践都要把客体、主体、主客体的关系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进行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本文按照西方哲学的固有思路 ,从命题结构“它是”和“我是”出发 ,对西方本体论哲学中的实体概念和主体概念 ,包括康德哲学中的“物自身”和“我自身” ,进行了解构式分析和探讨。文章着重描述了西方本体论哲学从客体形而上学到主体形而上学演变的逻辑历程。文章还有针对性地讲到了从哲学上谈论主体和客体以及主客体关系的一些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9.
价值:实践主客体的同构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价值:实践主客体的同构性效应袁祖社价值的本质及其整合机制问题,是价值哲学的“理论硬核”所在,近年来,理论界从多角度,多侧面展开了艰难的探索和掘进,试图从根本上“消解”这一疑难。我们的基本观点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所谓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是同一实...  相似文献   

20.
思维模式是民族文化传统的理性积淀物。一般说来,任何民族的思维模式所内含的思维要素是相同的,主要包括思维认知结构,价值结构、情感结构和审美结构,其中认知以客体、主客体存在关系为基础,反映的是主体意识与对象客体的符合关系;后三者则以主客体之间的价值选择,情感和审美的体验为基础,反映的是主体对客体的评价关系。主体依据一定的内在机制及其方法论原则,把认知和评价耦合联动起来,编织出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