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经验科学借助于归纳的逻辑从单称陈述推理全称陈述的真理性,是不可靠的;同样也无法从一个特称陈述为真,证伪一个全称陈述.事实上,经验科学不可能产生对理论的最终证实或否证.科学陈述的客观性在于它们能被主体间相互检验,其科学性是命题的可检验性即经验的科学的系统必须有可能被经验反驳.证明一个理论是科学的,在于表明这个理论是可错的,它接受被否弃.科学的规则不保护科学中的任何陈述不被证伪,使科学是并永远保持是一个探索.  相似文献   

2.
定律性的全称陈述(定律陈述)是科学理论的标志性特征,它们处于理论体系的首要地位,即处于解释自然现象的逻辑前提的地位。本文分析了定律陈述的形式特征,提出定律全称句既不同于“逻辑为真全称句”(逻辑全称句),也不同于“偶然为真全称句”(偶然全称句)。前者是重言式的,后者是经验有限的。而规律全称句的谓词域是无限的,即规律性陈述应该是经验上无限的偶然为真。  相似文献   

3.
每一篇说理文总是由思想、逻辑和语言三个要素组成的。说理文的逻辑要素即逻辑形式,包括论证结构和篇章结构两个部分。篇章结构是各种文体所共有的,而论证结构则是说理文所独有的。论证结构指的是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式。论点是作者的见解和主张,回答的是“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也叫理由、根据,回答的是“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方式是论据与论点之间的联系方式,也就是用论据证明论点时所运用的推理形式,回答的是“怎样证明”  相似文献   

4.
言不妄发,发必当理──谈论证的规则巨朝军我们知道,证明和反驳都是论证。要使论证具有论证性和说服力,除了掌握论证的方式和方法,还必须遵守论证的规则。因为任何一个论证都是由论题、论据、论证方式组成的。所以论证的规则分为:论题的规则、论据的规则、论证方式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阿维森纳对"上帝存在"的模态论证出发,综合其他历史上著名的论证,指出上帝存在论证似乎不可能跨越理性这个难关。由此转入对"人类理性之维(逻辑之维)是否无法打通有限世界与无限世界之间的门?"问题的探究,并对此问题背后的可能性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解决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矛盾必须准确确定实在论的主张和论证策略,否则争论就会迷失于细节。实在论是一个哲学理论家族,没有一个共同纲领。按照这个理论家族的主张的逻辑分类,可以把实在论的主要论题分为语义学论题、本体论论题、认识论论题、理论目的论论题,其主要论证策略可以归结为"一阶策略"、"解释策略"和"语义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哲学史研究界有的一种流行观点: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者”已经摆脱了水土火气等古代哲学家所说的基本元素的具体性质和形态,是一种没有任何特殊规定性的“一般的物质、普遍的物质”。本文认为:人们以为可以用来证明这一观点的所有论据──辛普里丘的评论和亚里斯多德的话中所包含的论证,对立物(热与冷、干与湿)产生于“无限者”,“无限者”是对立物即诸元素的统一体──实际上都不能证明它。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者”只能是与水土火气等元素同一序列的、说不上质是什么的具体物质形态。只要我们把米利都学派的哲学发展看作一个合情合理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过程,我们就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一点。  相似文献   

8.
一篇规范的议论文,通常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而论证恰恰是议论文的主体和精华部分。论证通过内在的逻辑分析的链条把论点和论据紧密衔接,使二者有饥地结合。但是,许多同学的议论文偏偏少了它,只有两要素——论点和论据,即提出论点,举出事例.就得出结论了。这种简单堆砌论据(事例)的文章给人油水分离、隔靴搔痒的感觉,使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9.
论证评估是论证逻辑的核心问题之一。论证的评估是坚持真值标准 ,还是采用认识论标准是形式推理理论与新的论证理论的分水岭 ;论证的评估不只是一种“有效性”的评估 ,它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评估 ;形式评估法不能对付论证中所使用的多种论证方式 ,只有全面的权衡才能作出恰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通过逻辑证明,人们也能确定某一判断的真实性。这样似乎就产生了如下的逻辑矛盾:如果逻辑证明能够确定某一判断的真实性,实践又怎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呢?我们认为,不能否认逻辑证明在认识上的巨大意义,但它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相似文献   

11.
悖论性语句是具有悖论性质的语句,特点是从其真可以推出其为假,从其假可以推出其为真;陈述是陈述句所表达的内容,有一个陈述句就有一个陈述;命题是反映对象事实的思维形式,特点是要么真要么假。悖论性语句构成了陈述与命题的区别之所在。真值承担者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任一对象,如果是真值承担者,则它必须(i)′必须或者真或者假,不能既不真又不假;(ii)′必须或者不真或者不假,不能既真又假。悖论性语句不能符合真值承担者条件,因而陈述不能作为真值承担者;命题符合该条件,是真正的真值承担者。  相似文献   

12.
作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核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第一,它是动态的、非一次完成的。第二,它非对真理形式而是对其内容的判定。第三,作为真理性命题检验标准的实践,其作用是通过两种功能来实现:对纯粹的自然客体的命题,通过真假判断认定其真理性;对主体生成的社会的或精神的客体命题而言,则是采取价值判断,存其价值大者而弃其价值小者。  相似文献   

13.
从假言命题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这两种逻辑真值分析入手,结合实例,解析逻辑问题中所蕴含的思维规则,总结在逻辑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知识点,以便更好地训练和引导学生遵循逻辑规则,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4.
艺术之真与科学之真是同一个真。艺术之真非即科学之真指艺术与科学的不同以及欣赏艺术与理解科学的不同而不是真的不同。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艺术中包含有真的、假的以及难以判断真假的内容,但在欣赏过程中却可以把它们当成真的接受,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领悟到社会人生之理。欣赏艺术时获得的真的经验虽然与真的科学命题或理论不大一样,但真本身仍然是通过与现实的对照来说明的。  相似文献   

15.
逻辑可修正吗?逻辑真理可错吗?近期逻辑学界对此进行了激烈的讨论。逻辑可修正的争论实质是概念内涵与外延之争,而逻辑真理可错的争论却是认识之争,在其背后隐含着逻辑能否认识真理的问题。如果把逻辑真理等同于逻辑有效式,认为逻辑真理不是真理,则必然否认真理在逻辑中的存在。逻辑真理不应该是指那些在一个系统内有效的逻辑式,而是那些在系统内外都成立的有效式,因此逻辑真理是不可错的,是真理的一种形式,真理是能够在逻辑中找到的。  相似文献   

16.
布里丹基于指号的语义封闭理论认为,任何命题都必须以指号的方式存在,任何以指号方式存在的命题都有两种意谓,即心灵之内的意谓和心灵之外的意谓。但仅仅通过命题的意谓不能决定其真值条件,必须考虑相关的指代;而命题的真值条件由命题中各词项的联合指代决定。以此为基础,并借助纯粹的自然语言,布里丹为说谎者类型悖论的破解提供了一种具有逻辑一致性的自然破解方案。这一方案无须对对象语言与元语言进行明确区分,而仅仅需要对以自然语言表达的悖论语句进行常规的逻辑分析,这种分析方法更贴近人们的日常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7.
运用数学归纳法能证明一个表示逻辑定理的全称命题的真实性,即通过证明一集合对象具有某性质,从而证明该集合所有对象具有该性质,其原因在于用归纳法证明的集必须首先是一个用归纳定义给出的归纳集,它是与自然数集相同的最小归纳集,它具有封闭性,即:如果该集合的初始元有某性质,并且有一生成函数使得在初始元基础上,可不断生成新的元,如果这些生成元也有该性质,那么由生成元运用生成函数所生成的其他生成元,也有该性质,于是可断定,该集合中所有元都有该性质.归纳集所具有的这种封闭性质,就是数学归纳法原理.它是一前件真而后件不能假的蕴涵命题,因此归纳证明实际是通过证明它的前件(奠基和归纳两步)真,从而证明后件(归纳命题)必然真的演绎证明.  相似文献   

18.
“儿童本位”论是贯穿于中国儿童文学百年历史的最重要的儿童文学观,它产生于五四时期,经过当代的理论诠释和创作实践,已经成为儿童文学创作和研究中最有影响力的儿童文学思想。近年,儿童文学学术界有学者提出了以“主体间性”来超越“儿童本位”论这一理论主张。本文认为,试图以“主体间性”超越“儿童本位”论的理论主张,没有真正理解“儿童本位”的本义,没有认识到在儿童文学这个世界里,儿童与成人之间,有着其他任何人际关系都不具有的特殊关系。在现阶段,“儿童本位”论依然是远比“主体间性”更具有历史和现实实践之有效性的一个方案。作为历史真理,“儿童本位”论在实践中,依然拥有马克思所说的“现实性和力量”。  相似文献   

19.
真和假两个概念在逻辑学中有不同的含义:一是在命题的特征中它们表达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是否和客观实际情况相一致的问题;二是在同素材的四种性质命题A、E、I、O之间的真假制约关系中,它们表达主体对任何一个性质命题的赞成或反对从而相应的就是对其他三种命题的反对或赞成;三是在复合命题中,复合命题的真假是指肢命题的真假是否反映了由于逻辑联结项的不同所形成的不同逻辑关系的正误。  相似文献   

20.
诉讼证明的本性及适合于诉讼证明的方法规定了诉讼证明可能达到的程度,此为诉讼证明标准设定的认识论前提。“客观真实说”关于证明标准的观点和关于证明评价标准的观点在诉讼法理上都是不成立的,不具有现实的程序意义。“法律真实”则是个似是而非的概念,“法律真实说”关于真实标准的主张也是多余的。只要承认并对自由心证原则予以纯正把握,则两说及其论争可以终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