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九○八年,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曾经给哲学物质概念下过一个著名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页)这个定义,深刻地揭示了哲学物质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特征,科学地规定了它的内涵和外延。然而近年来,对如何理解这一定义发生了一些争论。有的同志认为,哲学物质概念的外延应当扩大,应当把所谓“渗透了人类意识的物质”和“客观化的意识现象”包括进去。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因此提出以下几点粗浅看法与之商榷。  相似文献   

2.
物质定义作为重大的哲学问题之一,一直是近年人们研讨的一个热点,随之形成一场争论,出现一些分歧甚至对立的意见和观点。现将各种主要观点择述如下,或许有助于研讨的深入和问题的澄清。 一、对经典作家论断的不同童见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写到:“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页)怎样理解这一论断?它是否是一个科学的物质定义?尚有歧义。胡木才认为,仅就这个定义所表述的思想内容——“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以及被反映者是能够被我们反映的而言,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把这些内容纳入物质定义则是不妥的,就是说,“物质是客观实在”作为一般命题是正确的,作为定义则不成立,至少有两处自相矛盾即定义方式与其内容相矛盾、定义与概念矛盾。征汉文认为,把列宁的这段话当作物质定义的观点虽有正确的一面,但并不全面。1、列宁的那段话中对物质的阐释并不是关于物质的本质的定义,而是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定义,是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论述物质的。所谓的“物质定义”只是后来人们在系统地整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3.
<正> 近来不少刊物和学术会议对如何以现代科学成就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理论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抱着推进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工作的愿望各抒己见,切磋琢磨,空气很活跃。列宁的物质定义(即见于《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第二章第四节中的那个为大家熟知的论断)是这场讨论的焦点之一。有些同志主张修改列宁的定义,主张修改的理由则有种种不同的说法。管窥所及,主要的有这样一些: (1)这仅仅是从“认识论”的角度下的定义,没有涉及“本体论”的问题,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是不完备的;必须在这个定义之外再下一个“本体论”意义的物质定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民族形成及其演变、民族识别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社会的风云变幻、传播媒体和学术界用词语的混乱等问题作了一番审视后认为,如何理解“民族”的固有内涵,今天做进一步的探讨仍有积极意义。作者从宏观的角度指出,资本主义利用各种手段早已把不同社会发展程度的人们共同体卷进了现代民族的旋涡,从而否定了“部族”说,主张把现存的民族共同体一律称之为民族,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或时代,可将迄今出现的人们共同体,划分为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现代民族。  相似文献   

5.
<正> 什么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呢?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下的定义是:“西欧十七、十八世纪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物质的最简单的、不可分的基本单位,原子的某些物理的属性——如延伸性、不可入性、具有一定的质量等,是物质唯一不变的根本属性。”  相似文献   

6.
物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的范畴。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是由列宁定义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什么当时没有对哲学的物质范畴作出科学的定义?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已经诞生50多年,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占支配地位的指导思想和思维方式仍然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本文从自然科学、社会历史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一)按照列宁的观点,物质概念是整个唯物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然而,奠基离不开建立大厦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思想。作为辨证唯物主义基石的物质概念则离不开辨证唯物主义的对象和性质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 什么是生命,历来存在着争议,至今尚无为大家所普遍接受的定义。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曾提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一概念在国内一直被沿用为生命的定义。然而,对于“蛋白体”这一术语的确切涵义却存在着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这种分歧是由于“如何理解恩格斯著作中的‘蛋白体’这一术语的原意”,因此要解决这一分歧,弄清蛋白体一词的原意,“非要通过有关部门到国外去查找才能彻底解决”。意  相似文献   

9.
"物质"、"精神"、"实践"是极易引起争议的哲学范畴,不同的哲学家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我们的评价建立在这些基本范畴基础之上的本体论、认识论时,应当慎重。若将这些哲学党性色彩、政治色彩浓厚的范畴回归到哲学的层次,我们对西方哲学家思想的认识就会发生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也会因此而深化。  相似文献   

10.
一马克思唯物史观建立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色,是深入地探讨和论证了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的揭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一个基本前提。然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在同时写作的《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和《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以下简称《摘要》)中,却有两个不尽相同的定义。在《手稿》中得出的人的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结论的同一时期,马克思在《摘要》中却又说:“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不但如此,在以后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好象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其实不然。三十多年来,我国通用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和绝大多数的经济学论著,凡涉及到这个问题时,几乎都是运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下的一般性的定义,而忽视了第三卷重新下的完备定义,因而从理论到实践造成了许多弊病。弄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内涵,正确掌握和运用价值规律,对搞好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围绕着对列宁物质定义的不同理解,学术界开展了关于物质概念问题的讨论。我认为,列宁的物质定义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学说的科学基础,它的真理性是不可否认的。然而,现代科学的成就远比列宁所处的时代要丰富得多,哲学思维也具有为以往任何时候所没有的新特点,因此,概括现代的哲学和科学成就,充实这一定义,用以指导今天的社会实践,也是很有必要的。这里,我试图就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试论物质范畴的三重定义朱宝信物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对物质范畴的不同理解,决定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构成的不同立场。过去,围绕着物质范畴的本体论定义和认识论定义,已经经历了为期不短的争论。今天,笔者再提出物质的实践论定义,并且认为前二重定...  相似文献   

14.
“经济制度”的再定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我们对“经济制度”的定义,作为推动革命的理论,是必要的,但作为建设的理论,在操作性上就有所欠缺。作者通过论证,对制度作了重新定义,认为制度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信息。  相似文献   

15.
“罪犯”的定义是什么?这似乎是个常识问题,其实不然。笔者查阅了包括法学在内的各种辞书,均不见“罪犯”这一条目。比较普及的《现代汉语词典》列入了此条,它给“罪犯”下的定义是七个字:“有犯罪行为的人”。(《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版,第1534页)。这个定义似是而非,在理论上会引起一系列的逻辑矛盾,在实践中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和后果。因此,很有研究和澄清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必须惯以坚持的基本指导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学习、理解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国内和国外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现存于国内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有两种流派,一是同义词替换学派,一是三大组成部分学派。这两种学派有其合理的一面,然而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文对这些见解进行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相对合理的概念并对其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人们都这样认为:“上层建筑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道德、哲学等观点,以及和达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①教科书、小册子是这样写,哲学辞典是这样解释,课堂上也是这样讲。但是,作为上层建筑的定义来看,我觉得,这个定义只概括了上层建筑的某一方面的属性,即社会的上层建筑是一个包括各种观点以及与这些观点相适应的各种制度和组织的统一体。然而,这个定义没有明确:第一,经济基础对于上层建筑的根源性。在这个定义里,只用了“社会的”三个字,究  相似文献   

18.
物质的“反映的特性”,是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七十多年来,列宁这一科学假说的真理性,不断地得到控制论、信息论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成果的验证,也逐渐从哲学理论上获得阐明。近几年来,这个问题也引起了我国哲学界的关注和探索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和理解。一种意见认为,列宁的这个观点“是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的引伸”。另一种见解,是将“反映的特性”,不加证明地修改为或等同于“反应的特性”。对于第一种意见,笔者另文商榷。这里,仅就第二种见解谈点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经济社会对科技进步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迫切。以一个国家而言,科技进步渊源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事业的振兴取决于“教育投入”。本文拟就“教育投入”之有关问题作点肤浅的探讨,敬请各位专家、学者斧正。壹:“教育投入”的历史与现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总数的80%以上,又是一个人平国民收入相对较低的穷国。四十余年来教育走的是一条“穷国办大教育”的坎坷之路。在教育发展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伴随着经费短缺而产生的种种困扰。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主要还…  相似文献   

20.
草原文化研究有着相应的学理依据、材料支撑和理论架构,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学说体系。但对草原文化概念、定义的不同观点依然存在,对这些观点应作梳理和辨析。草原文化是一个系统,具有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的基本属性,其中任何一个属性都不可或缺,也不能替代系统本身或系统的全部属性。草原文化研究的学理建构,就是从一定的立场和视角认识研究对象,在正确把握其特点与规律的基础上,建构本学科的学理框架、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以合乎对象本身的学理思维开展研究实践,从而达到科学研究解释现象、揭示规律、发展理论的目的。学理建构关乎学科的品质,是将"学术性"、"实践性"上升为"学术理性"、"实践理性"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