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约束条件与机制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验显示,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产业主导、以城市化为空间载体、以市场化为体制基础以及以国际化为战略支撑的发展模式共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但是,资源环境、市场条件、资金资本、人才资本和体制机制五个方面所存在的困境与不足也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突破这些约束,宜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和资本市场、实施有效的人才计划以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相似文献   

2.
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再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1979~2004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修正偏误的虚拟变量最小二乘估计方法,重新检验了中国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我们发现,在分税制实施前,财政分权阻碍了经济增长.但在全样本期,财政分权对中国经济增长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因此,我们不能认为财政分权是导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今后要进一步规范财政分权制度和改善与之相匹配的制度环境,以发挥财政分权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经20余年努力,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跨入由要素驱动向技术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实证分析显示:计划经济时期属于要素驱动经济增长方式;改革开放以后进入要素-技术驱动并向技术驱动持续转变,"十一五"时期已取得阶段性突破。其动力机制分解说明,对外开放、科技投入、基础设施改善、劳动力转移、工业化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都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型。但转型的基础仍不牢固,应采取措施,保持经济转型的持续动力,巩固经济转型的成果,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毅 《阴山学刊》2004,17(2):70-75
区域经济增长机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源泉,包括动力机制、传递机制和协调机制。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源泉,是保证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实现区域经济高速增长,必须建立运行良好、系统完整的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相似文献   

5.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改革与转型就不断冲击着世人的视野.自1978年至2002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状态.中外学术界进而对中国经济增长事实及其动力持不同看法.基于此,在对转型期(1978-2002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事实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对经济增长的动力进行剖析,并将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创新性地分为四个层次:1.最直接作用层(资本K和劳动力L);2.二元经济结构变迁层;3.经济制度变迁层;4.社会文化底蕴层.并在1978-1991年和1992-2002年两个阶段分别对前三层进行回归分析,寻找在转型期真正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为分析出口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本文以开放经济为背景,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采用协整分析方法和1999-2007年的实际数据,分析了出口和投资(外来直接投资、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出口和国内固定资产投资.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视角,本文提出扩大国内消费、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充分利用内资和有选择引进外资,进而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8.
中国的经济转型在过去的40多年中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令人困惑的是,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计划体制国家为什么能够实现快速的经济转型?进一步地,与之相关的高速的经济增长、显著的经济波动和较大的地区差距等经济特征又是如何产生的?基于此,在中国式分权的基本制度背景下,可以构建一个统一的框架对上述问题进行回答。其理论框架的核心是,地方政府间的横向竞争及风险厌恶型特征,导致其投资决策行为具有进行相互模仿的内在动力。研究发现:(1)这种模仿行为是构成中国民营经济迅速扩张和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因;(2)模仿行为放大了中央政府偏好对地方政府投资决策的影响作用,引发民营经济发展的“潮起和潮退”,形成了显著的经济波动;(3)“软预算约束”弱化了横向竞争对地方政府发展民营经济的激励作用,导致不同国有企业数量的地区形成所有制结构的差距和经济增长差距。研究的结论对于未来中国提振经济发展动力,平稳经济波动以及协调区域发展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
财政分权是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在中国式财政分权框架内,由于增长型激励机制,加之财政分权自身的制度安排不当,地方政府有着内在的倾向去制定更加符合自身利益的政策,导致职能重心过度偏向经济增长,在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最终导致经济社会非均衡发展.如果这一系列难题能够被一一克服,经济持续增长与社会和谐发展就能够同时实现,那么,中国就不仅能够创造人类历史中的发展奇迹,而且还将形成具有一般意义的“大国发展道路”,使中国经济增长步入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提升全民福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离不开中国式现代化动力的有效激发。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合规律性和主动建构性的统一,既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具有中国发展现代化的独特性,这种特点也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方面。本文从中国式现代化主体的视角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机理与机制。从机理上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来自中国式现代化主体强烈的实现现代化的意愿,来自中国式现代化主体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必将取得成功的信心。从机制上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激发由中国式现代化领导主体的动力产生与增强机制、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主体的动力激活与凝聚机制和中国式现代化外部力量的辅助性动力调动与协调机制共同完成。三个子系统机制既各自独立又相互统一,在共同作用下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11.
李雅菁 《新疆社科论坛》2007,102(4):16-22,27
在一个制度高度稳定的社会中,市场经济有序运行,那么,技术创新就成为最重要的因素。例如,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信息产业的发展成为美国新经济的发动机。同一时期的中国,尚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制度的不完善成为发展的最大障碍,严肃立法、严格执法成为当时政府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中国自主创新的动力和实现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虽然目前中国自主创新的水平不高,能力也不强,但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克服高新技术引进困难的需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决定了中国已经进入由引进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变的经济技术发展阶段。为此,必须采取合理提高生产要素价格、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完善企业制度、明确自主创新主体、保护知识产权、健全创业投资机制、创新风险分散及防范机制、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作用、提高职工素质等措施,增强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完善自主创新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3.
唐坚 《南方论刊》2020,(1):26-29
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间,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目前国内经济形势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经济增长缺乏后劲,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在现阶段国内外形势下,若想继续保持经济的高速、平稳增长,就必须挖掘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这其中,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资本论》作为其理论核心更是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世界经济陷入长期低迷状态,我国经济的发展形势也不容乐观。因此,本文以现存的经济问题为着眼点,深入分析探讨《资本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寻找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因素,并提出对应的对策措施,以期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长达70年的发展历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40余年,实现了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这是党的领导下全体劳动人民不断探索经济运行机制的结果。这一过程伴随着经济体制调整的不断尝试,伴随着对经济制度、经济机制与经济体制相互关系的逐步认识,并最终找到了适合经济发展的经济机制。中国经济运行的机制不同于任何一种传统或当代的西方经济范式,是我们从无数成功或失败的历史经验教训中淬取而来的、与时俱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运行原理。它的成功之处在于,自始至终都在社会主义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愿望的大目标下,遵循着需求第一性的原则,并在进入市场化阶段后充分发挥了这一优势,从而超越了传统理论范式的局限性,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科学的市场管理模式与方法,讲出一个大国如何从落后发展成为世界重要经济体的"中国故事",也讲出了为什么西方发达国家不能而新中国能实现长期稳定繁荣的经济机制。  相似文献   

15.
刘成林 《河北学刊》2007,27(1):214-217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河北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将由投资主导转向投资与消费双主导。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滞后,弱化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力发展服务业成为适应消费结构升级、推动消费热点转化为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17.
文章基于1995~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回归方法,构造了财政分权、教育发展及经济增长三者关系的模型。综合研究发现,财政分权和高等教育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存在区域差异,从中反映出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存在差异,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同时,财政分权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阻碍了初等教育的发展,反映出地方财政偏好经济建设支出,导致财政支出结构发生扭曲,层级教育发展非均衡矛盾突出,这将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财政分权的增长效应及其最优规模存在地区性差异,进而影响地区经济的收敛与否。运用1997—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表明,1997—2003年期间,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具有弱的正效应,促进了地区经济收敛;分区域看,这种影响在东中部地区不显著,西部地区非常显著;但2003—2007年期间,财政分权对总体经济增长及各地区区域内的影响都不显著,表明目前财政分权已达到较适规模,应进一步加大其注重民生的特点和实施力度。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中部崛起,必须研究中部崛起的动力机制.中部崛起动力机制涵盖三大方面:一是内生性动力机制,即构建"产业群"集聚机制,加速中部工业化进程;构建"城市群"带动机制,提升中部城市化水平.二是外生性动力机制,即建立农业补贴机制,破解粮食主产区三农难题;构建多项政策扶持机制,增强中部自我发展能力.三是联动性动力机制,即构建协调联动机制,形成群龙共舞的发展格局;构建体制创新机制,全方位推进中部崛起.中部崛起动力机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多管齐下,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产生几何增长效应.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