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崔琦 《南都学坛》2011,31(3):52-55
新传媒环境下,文学批评更加泛化,表现为:在文学批评形态方面,除了学院批评和媒体批评之外,产生了一种以传统媒体的受众为批评主体的受众批评;在批评对象方面,不再局限于对以往文学经典的再研究与再解读,被研究的文学文本是多样的存在,网络文学、畅销书、报纸专栏写作纷纷进入人们的批评视野;在批评形式方面出现了视频、网络投票、电视采访等多种形式。文学批评也发生了批评主体的大众化转向和批评标准的非艺术性转向。针对这种泛化和转向,文学批评应在不丧失理性批评精神、破坏批评原则标准、消解批评价值的前提下进行改变。比如学院批评可以在坚守批评操守的同时,利用新兴媒介,与活跃的媒体批评、受众批评相辅相成,积极倡导对话批评,更好地推动文学批评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2.
古代小说批评的形态主要有四种,即史余批评、本事批评、自叙批评和文法批评。史余批评促进了小说文体的独立,本事批评揭示了小说的历史真实,自叙批评提出了作者的主体精神,文法批评则发现了小说的艺术美。这四种批评形态的发展变迁,使古代小说批评在整体上呈现出一个由外向内的转型过程。  相似文献   

3.
文化批评并不仅限于文化批判。文化学的文化批评着眼于人类文化,坚持文化主义的理论立场,是与政治诗学的文化批评不同的一种文化批评模式。探讨文化学文化批评的批评立场、问题域、批评特征等问题,有助于澄清对文化批评的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4.
20世纪词学批评在各个方面都显示出了“现代化”特色批评观念不断更新,批评意识不断增强;批评主体逐渐大众化、国际化、组织化;批评形式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更加多样化;批评格局变中有定;批评方法经历了三次大的飞跃;批评标准走向多重化;批评体系逐步健全;批评范畴、批评话语也有新变。总之,20世纪词学批评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之中。  相似文献   

5.
女性主义翻译批评是一门在女性主义研究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翻译批评作为对象化活动的自身属性,决定了译本的重要性。女性主义译本批评,作为女性主义翻译批评的重要组成成分,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用女性主义研究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成果从概念、批评对象、批评标准、批评方法 4个方面对女性主义译本批评进行探索性研究,可推动我国女性主义翻译批评、翻译批评理论与实践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6.
论政治批评     
政治批评是指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现象的批评。政治批评的内容包括对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治行为和政治人物的批评;其形式主要有公开批评、面对面批评、信函批评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开放、适度而健康的政治批评有利于政治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中国电视剧批评正处于建构批评史和尝试探寻批评思想的复合趋向之中。目前的研究在厘清电视剧批评历史脉络、批评方法等方面有切实的推进,然而一方面电视剧批评史梳理存在简单粗略和历史感薄弱的问题,未能呈现出血肉丰满的中国电视剧批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与电视剧批评中的受众向度被长期忽视相伴,当下网络大众电视剧批评的研究较为欠缺。在批评史和批评方法、标准的相关研究中,对批评话语的剖析亟需推进。此种情形下,只有沿循批评思想研究和观念研究的双重路径,在丰富的批评文本基础之上实现兼顾历史、社会宏大视野和批评者精神轨迹的研究朝向,才能将中国电视剧批评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8.
乔伊斯和《尤利西斯》批评在西方经历了一个从破解“天书”到成为批评界关注热点的发展过程。它大体上可分为三类:读解及辞书类批评、一般批评、版本批评。读解类批评为一般类批评奠定了基础,一般类批评又有一个从表层走向深入的过程,而当代批评则借用了从心理分析、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不同流派的理论视角;版本批评也是《尤利西斯》批评中一个重要的领域。  相似文献   

9.
胡适的文学批评,无论是批评观念,还是批评实践,都体现出与传统批评迥然不同的风貌。可以说,因为西方文学思想的影响,胡适的文学批评已经脱离了古典文学批评的窠臼,初步具有了现代意识,这种现代意识主要体现在现实主义的批评观念和科学实证的批评思维两个方面,其中涉及到批评语言和文体的转换、批评对象的更迭、现代批评思维的形成以及批评话语的借用。当然胡适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批评体系,也还带有新旧混杂的批评色彩,但其文学批评中所体现出来的现代意识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学批评方式是实现批评的桥染与媒介。批评方式有:主客观统一、思维的共性与个性统一、主导方式与方式的多样性统一等属性。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方式的嬗变:政治批评——大批判牡评——新政治批评——历史审美批评。真实性、思想性和审美性是历史审美批评的标准。文学批评方式的开放要求在历史审美批评方式的统领下,有其它方式如发生学批评、形态批评、系统批评等多样化批评方式的参与。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上,唐代史学批评显示出多种样式和不同的风格,有唐太宗对十八家晋史那样激烈的批评,也有刘知幾《史通》那样系统而全面的批评,还有散见于杂史、笔记中的批评。杂史、笔记中的史学批评,包含着作者们的史学意识与史学批评意识,以至于鲜明的追求信史的目标。其批评的对象,有关于史家言行、史书价值方面者,是谓史学批评之常态;也有关于学术门类、史学流变、学风转换者,则显示出史学批评的深入和特点。综而观之,唐代杂史、笔记中的史学批评呈现出极为活跃的面貌。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文论是理论、评论、创作三位一体的,由此构成各个时期的批评模式,汉魏六朝即中古时期,汉代为题材批评模式,魏晋为文体批评模式,南朝前期为风格批评模式,南朝后期为鉴赏批评模式。各个时期的主流批评模式下又有其他批评模式存在。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电视的转型期需要批评作为提醒和航向拨正的辅助 ,然而 ,随着创作问题的增多 ,批评的冷落和对批评的无动于衷却与日俱增。没有批评的艺术创作是难得有进展的可能 ,常态的批评和建设性的批评理应成为中国电视发展的强力助推器 ,它们的缺失撼动的可能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电视传播形式。电视批评思维的狭隘、“媒介教育”功能的缺失、电视批评家的缺席成为当代中国电视批评的三大弊病。现阶段 ,我国的电视批评从总体上讲 ,需要明确如下的几个问题 :认清批评的有效途径 ,明确理论的对象 ,区分批评的层次 ,加强批评的个性化 ,引导批评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14.
郑惠生的《文艺学批评实践》是一部学术批评著作,其内容有对文学理论问题的思考和批评,有对专家教授批评理论与实践的批评,有对文艺史厘定划分的批评,有对文艺学学术事件展开的批评,还讨论了学术规范、高校文艺学教学和研究等等问题。作者批评的态度是认真的,并且注重学理、逻辑,努力以理服人。著作中的问题意识、思考方法以及让人看得出的知识储备,会对我们开展学术批评有诸多启发。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通过对翻译批评视角转变和翻译批评层次划分的讨论,来论证翻译批评标准的多元性。由于翻译批评视角的转变,当前的翻译批评所观照的对象比传统翻译批评增多,其层次性也愈益明显。而随着翻译批评主客体的变化,翻译批评标准也呈现出多元化、动态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面对文学批评的尴尬处境,张燕玲以独特的批评姿态、话语方式与批评视闽对文学批评的生态进行冷静反思,在文学批评领域坚守了近30年.在近三十年的批评实践中,她以回归批评本义的本体自觉、同情之理解的批评方式、讲真话的批评姿态、问题式批评的路径、关注精神性内涵的批评尺度,建构起“率真雅实”的“本色批评”,并且一直秉持与躬身践行着,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场域中一种独特的批评声音.  相似文献   

17.
李树榕教授的艺术批评专著《艺术智慧:对艺术消费客体质量的思辨》,改变了中国当前艺术批评界缺乏本真而有效的“对象化”批评的现状,并为本真而有效的艺术批评开拓了新的视野。它之所以透射出真切、鲜活、深刻、独到、个性、智慧、有效的批评光彩,是因为作者坚守了艺术批评应有的价值与品格,这一点如实地反映在作者于批评实践中所持有的批评态度、所运用的批评标准以及所秉持的批评宗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媒介批评史料和批评思想,但华夏媒介批评研究一直少人问津。可以从概念界定、批评思想、价值取向三个维度构建华夏媒介批评研究的理论框架。口语批评方面,诸子主张"慎言"、崇尚"信言"、批判"修辞";文字批评方面,史官推崇"实录",官方批判小报"伪造假传、煽惑人心";非语言批评方面,古人重视其传播效果,批判不合礼仪规范者。华夏媒介批评共通的价值取向是"仁义礼仪""诚信朴实""固国利民"。  相似文献   

19.
对传统批评模式的反思,可以追溯到笔耕文学研究组1982年举行的贾平凹近作座谈会,座谈会显示出文学批评观念最初的裂变。进入90年代,文学批评阵地《小说评论》的巩固及文学批评队伍的壮大为多元批评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在陕西文学批评格局中有社会历史批评、印象主义批评、心理分析批评、历史美学批评、地域文学批评、神话原型批评、文化诗学批评等模式,构成陕西文学批评多种模式并存、风格纷呈的态势。若与京沪等地先锋文学批评相比,陕西文学批评明显滞后,缺乏具有现代批评意识引领文学创作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20.
“批评性”是关系到文学批评生存发展的本体性问题及命题,也是强化批评的文学评价机制及功能作用的内驱力,更是批评自身建设及完善提高的推进器。作为批评的总体性概念,“批评性”关系到批评的方方面面,由此形成“批评性”多维立体的构成系统,从强化批评的现代性、核心价值、功能作用、主体性等方式及路径实现“批评性”。批评的逻辑起点是主客体关系中的经验与理念的统一,在其主体间性及其经验与理念间性中提供批评创造及“批评性”发挥与实现的空间。作为文学批评的总体性及本体性概念,“批评性”与无批评性、缺乏批评性、丧失批评性的批评泾渭分明,亦为好批评与伪批评、精品批评与低劣批评、高雅批评与庸俗批评的试金石,更是批评与捧评、棒评、恶评、误评、炫评、酷评、滥评的分水岭。批评作为“诤友”而着眼于“症候”批评,正是批评大有可为的用武之地,亦是批评精神之所在,更是“批评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