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户家庭劳动力进城务工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河南省农村住户问卷调查资料,运用二进制Probit回归方法,分析了农户家庭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经营承包耕地数量、家庭户主性别和政治特征在统计上显著影响着农户家庭劳动力的进城务工行为;但是家庭户主的文化程度对家庭劳动力进城务工却呈负方向影响,并且除中专文化水平以外,其他受教育水平对家庭劳动力进城打工概率的影响在统计上检验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外出务工是当今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动的主要形式。通过对贫困地区农村"外出务工女性"与"未外出务工女性"的调查数据对比分析发现,随着贫困地区农村已婚女性的外出务工,其性别观念得到一定更新,以往单一的家庭角色认知模式被打破,且经济独立性有所提升,家庭决策平权化趋势逐渐增强,家庭地位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在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家庭性别分工模式及家庭暴力方面成效不明显,且由此可能出现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基于劳动时间分配视角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时间展开分析,首先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时间分配现状进行描述分析,然后分别对劳动力是否外出务工和外出务工时间决策行为进行了探讨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决策受其个体特征(如年龄、性别、人力资本等)、家庭特征(如家庭人均耕地面积)等因素影响;其次,农民工外出务工时间表现出明显的地区、职业类型以及行业差异。  相似文献   

4.
张目 《小康生活》2005,(5):48-49
90年代至今,各地的农村家庭里最常见的就是父母双亲或单亲外出务工,一大批农村未成年子女被留在家里。现在这些孩子中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超过7000万人,与父母分离的平均时间超过5年。这是中国城乡局面变动后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他们寂寞的成长,默默的形成了孤独感和是非观,他们小小的心灵变化记录了当地城市的繁荣和乡村的贫穷,在乡土,还有什么比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孩子更孤独呢?  相似文献   

5.
科学估算当前农村人口数量及城市化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常住人口来统计城乡人口的办法不科学,因为进城务工经商的大多数农民的收入不足以维持他们在城市完成家庭和劳动力的再生产,他们只是城市的"过客",他们必须依托农村来完成劳动力的再生产。因此,当前农村人口总数不应该是"五普"公布的8.07亿,而应是8.8亿左右。相应地,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不应是"五普"公布的63.91%,而应是70%左右。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外出打工待遇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随之增加的就是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当中大部分父母进城务工,而由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亲戚代为看管。虽然父母外出务工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提供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为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当前我国城镇化面临着挑战和困难。一方面,农民工迁移呈现半城市化,难以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服务,家庭城镇化远落后于就业城镇化;另一方面,城镇化与工业化将资源大量带离农村,农村对现代化的容纳能力下降,家庭劳动力的分散化迁移造成其他成员被迫留守,农村家庭功能、人伦人道正在遭到破坏。农村留守家庭离散本质上是一种制度性离散,个人外出务工与"半市民化"皆是他们不自由的选择,家庭离散不仅会对家庭结构与功能造成伤害,更会给社会发展与国家稳定带来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利用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实证研究了性别观念对农村已婚女性外出务工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女性家庭地位在促进这一作用上所扮演的角色。研究结果发现:具有现代性别意识观念的女性显著地提高了其外出务工的概率,这中间起作用的主要是女性性别角色认同观念;同时女性家庭地位的调节作用明显,女性家庭地位的提高进一步强化了性别观念对外出务工的影响效应。在解决内生性问题和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然显著。对受教育程度和区域的差异性分析中发现,农村中低学历女性群体和中西部女性群体性别观念对其外出务工的作用存在显著的影响,而在高学历群体和东部地区并不显著。研究尝试为理解我国农村女性外出务工的现象提供一个解释视角,倡导通过性别平等来释放女性在家庭社会经济中的性别红利。  相似文献   

9.
王雯 《今日南国》2009,(10):6-7
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不断增加,产生了一个日益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老人”。他们留守农村,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体味着晚年孤独的辛酸。相关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农村老年人口有9000多万,约占全国老年人口的60%多。面对如此庞大的一个特殊群体,如何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已经成为摆在政府和家庭面前一道亟待破解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进程务工,加入到民工潮的行列,他们的子女成为留守儿童。与此同时,很多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道德认识模糊、道德情感淡漠、道德行为失范的道德教育问题,其中家庭道德教育缺位、学校道德教育错位和社区道德教育移位是其主要原因。转变父母的家庭道德教育观念,监护人树立科学的道德教育观,端正学校办学理念,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举办家长学校,净化农村社区环境,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农村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基于甘肃地区农村劳动力样本调查数据,采用Logit模型,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意愿受多种因素影响,年龄、家中常住成年人数量、家庭成员最高文化程度、亩均产出水平、居住地理位置和农业经营收入等多种因素和变量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意愿都有显著的影响。基于实证研究的结论,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代际视角,以劳务输出大省江西省调查数据为依据,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农村劳动力再就业决策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老一代农村外出劳动力再就业的因素主要包括村创业资源、性别、家庭是否有村干部、务工企业平均变换年数、务工月薪、是否感觉打工不稳定、打工地社会状况等变量;而影响新生代农村外出劳动力再就业的因素主要包括村距乡距离、村经济水平、家庭是否有村干部、务工企业平均变换年、务工月薪、是否感觉打工不稳定、家乡社会状况、打工地社会状况等变量.  相似文献   

13.
基于新疆地区605份维吾尔族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问卷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t模型,对影响维吾尔族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动因及障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年龄小、受教育水平高的女性、父母亲健在、无承包耕地、家庭平均月收入低、生活方式适应性强、汉语交流水平高的维吾尔族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倾向外出务工.年龄大、受教育水平低、有承包耕地、家庭月收入还可以、生活适应差、汉语交流水平低的维吾尔族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倾向在家务农.  相似文献   

14.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近些年来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因父母外出务工长期不在家而缺少对子女的教育,同时政府学校等又无法关爱到所有的这些孩子而导致这些留守儿童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保证,从而使得他们的生活、道德、心理、学习、人生观、世界观等出现了严重的偏向和错误的认知。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共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5.
农村留守与农村非留守老人养老的比较显示,子女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影响并没有像已有的研究结论揭示的那样严重。研究结论的差别源于研究方法的不同。已有的研究结论多是子女外出务工前与外出务工后农村老人养老状况比较的结果。这一研究方法因无法剔除时间因素的作用,可能夸大了子女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建设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历史任务。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务输出力度的加大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急剧增加。农村青壮年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力量,离开了他们,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劳务输出怎样与新农村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前农民外出务工的情况如何?流向怎样?收人多少?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重庆市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于2001年一季度专门针对农民外出务工问题对180个村的1800户农民家庭进行了一次民情民意专项调查.  相似文献   

18.
对河南省农村留守学生问题的调查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截至目前,河南省农村14周岁以下留守儿童约达254万,数量居全国之冠。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角色的长时间缺位,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亲情呵护与完整的家庭教育和监管,致使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情感、教育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大多数留守儿童心理抑郁、性格孤僻,对以后的人际交往、协作互助、学业发展都可能产生不良影响。探讨了河南省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9.
随着打工经济的发展,外出打工不再仅仅是男人的事情,农村女性外出务工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本文通过在湖北恩施士家族苗族自治州洞塘坝村的调研资料,就农村外出务工女性家庭地位的变迁,进行深入的探讨。农村女性外出打工促进了其家庭地位的提高、促使了家庭性别关系走向平等。  相似文献   

20.
目前农民外出务工的情况如何?流 向怎样?收入多少?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重庆市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于2001年一季度专门针对农民外出务工问题对180个村的1800户农民家庭进行了一次民情民意专项调查。 一、三成以上的农村劳动 力外出谋生,半数以上的家庭 有外出务工者。 被调查的180个村,平均每个村农村人口1432人,劳动力768人,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250人,占劳动力的比重为32.6%,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7.5%,在被调查的1800户农民家庭中,2000年有人外出务工的农户达97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