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庆社会科学》2010,(11):20-22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成为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光辉起点。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正确道路。正因如此,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一直是学术界研究讨论的热点,主要围绕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史及历史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中的有关人物,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与其他革命根据地的比较,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军队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井冈山精神的时代价值等维度展开。在此,梳理关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与发展的研究文献,摘编权威报刊、图书对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评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1934年5月至7月创建的黔东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当时极其艰苦和恶劣的条件下,为坚持和适应革命的需要,在云贵地区建立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典范,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强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革命老区(简称老区)是指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摇篮和中国革命胜利的丰碑。四川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过重大贡献和牺牲。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其中心区域在我省巴中、广元、达州,极盛时期面积达4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建立了23个县和1个市的苏维埃政权.红四方面军主力由入川时的1.5万余人发展到8万多人.  相似文献   

4.
王跃飞 《理论界》2007,(3):169-170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红2、6军团在湘鄂川黔四省边界创建的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军委分会,领导根据地军民浴血奋战,胜利完成了牵制敌军,策应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的任务,巩固和发展了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66周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60周年。毛泽东和他的战友朱德、陈毅、彭德怀等在创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根据地的峥嵘岁月里,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努力提高党的战斗力,使边界党组织成为领导“工农武装割据”、推动革命前进的坚强核心。认真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建  相似文献   

6.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规模较大、坚持时间最长的革命根据地。该根据地在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成立了苏维埃政府经济公社,它是根据地经济工作的领导管理机构,是经济斗争和建设的主力军。它率领、组织公有经济和私营经济大力发展工商业,千方百计筹措经费和物资,为支援革命战争、打破经济封锁、活跃苏区经济、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巩固根据地等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根据地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7.
刘华实  薛毅 《中州学刊》2008,(2):181-183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规模较大、坚持时间最长的革命根据地.该根据地在金融建设乃至财政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有力地支持了根据地的发展.苏维埃政府银行是革命根据地建设的产物,是根据地经济斗争和建设的重要支柱之一,它为支援革命战争、打破经济封锁、活跃苏区经济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支柱.鄂豫皖根据地的银行还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培养了一批人才,这些人才随着部队不断开辟新的根据地而着手筹建新根据地的金融事业.  相似文献   

8.
诞生于1938年12月27日的八路军山东纵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土生土长的人民抗日军队。这支部队,是唯一的在没有主力部队帮助的条件下,由地方党单独创建的走向正规化的部队;是长期坚持敌后山东及苏鲁皖地区抗战,并参与八路军揭开中国战场战略反攻序幕的部队;是参与创建中国敌后最大抗日民主根据地——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部队,为全国抗战胜利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9.
古大存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儿子、忠诚的无产阶级战士、祖国南疆不屈的英雄,当年东江红军的创始人。本文介绍的是他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建以八乡山、大南山为中心的东江革命根据地的事迹。  相似文献   

10.
华北抗日根据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地位郝良真,孙继民华北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建的第一个根据地,它南起陇海路,北到长城一线,东起黄海、渤海,西到黄河,包括当时的山东、河北、山西、察哈尔、绥远、热河的全部和河南、江苏、安徽的一部。在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